侯贵, 汉族,1951年7月出生,197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农民。因造林成绩突出,获得“彰武县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8 年,2400亩荒山,培育存活20万棵树,他独自一人。
造林为治沙,为子孙后代,为此他搭上所有积蓄,独居山林,百折不回。
有人劝他——“68啦,还折腾啥,卖树回家过几天好日子吧。”老人坚定地摇头——“这不是钱的事儿!”他就是要把这里变好,变成想象中的样子,变成造福后代的绿色家园,这件事,一天也不能耽搁。
他叫侯贵。
他生活在阜新市彰武县四合城镇刘家村的西树林。
盛夏的雨后,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刘家村西树林里,风沙渐息。一位老人拎着铁锹,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在布满风滚草的沙土地里。“这雨下得不够,明天还得灌一次水。”老人念叨着心里的盘算。
他就是侯贵,又黑又瘦。谁也想不到,就是这100来斤重的小身板儿,竟与风沙斗了18年,硬是一锹一锹地培育起了一道道遮挡风沙的绿树林。
说起18年前,村里的乡亲们都是心里一沉。刘家村地处沙丘,常年饱受沙害。人们白天耕耘着几块不断被流沙吞噬的贫瘠土地;傍晚,还要清理从外面刮到炕头上来的半厘米厚的黄沙,家家户户皆是如此。
“土地沙化了,留多少钱给子孙也没用!”年过半百的侯贵为了保护耕地,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治沙路。
2001年,原本生活不错的侯贵和家人商量后,拿出所有积蓄,决定承包彰武县四合城林场难以治理的宜林沙荒地,想通过植树造林改善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
为了专心种树、绿化荒山,侯贵主动辞去了村委会主任的职务,买下了育苗基地冬冷夏热的简易房,从此昼夜独守在山林中。
“开山之作最费力”。最初造林,侯贵特意选择了适合栽植的季节,可杨树苗刚种下去,风沙就将其轻易吞噬。不妥协的侯贵咬牙再栽,又被吞噬……就这样,在和风沙无数次的较量与博弈后,第三年,白茫茫的沙丘中终于出现了点点绿色。侯贵兴奋不已,更加坚定了向科尔沁沙地进军的决心。
数不清的挫折与失败也让侯贵渐渐摸索出一套治沙造林的经验。杨树苗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一株一株地增加,一片一片地延伸,这片黄沙也慢慢地停下了“进犯”的脚步。
然而好景不长,连续几年的干旱,使大量的杨树得了立枯病。眼瞅着自己用心血灌溉出的树木可能会大面积死亡,侯贵寝食难安,四处奔走咨询,查找相关书籍,调整种植方案。经过不断的试验,他发现抗旱能力强、根系健硕的五角枫和油松更适于固沙栽植,而且可与易得病的杨树进行间种。
苍天不负有心人,新的种植方案终于取得成效,后种植的杨树不但没有发生过之前的病情,而且长得更加粗壮、有生命力。
俗话说,三分造林,七分管护。随着林地面积的持续增加,林地管护逐渐成了老大难问题。
西树林周边分布着几个村庄,每个村庄都有不少牛羊养殖户,他们经常将牛羊赶往林地放牧。发现侯贵护林护得紧,就专挑下雨天、夜里,或者侯贵偶尔不在时悄悄地把牛羊赶进去。这一赶不要紧,瞬间就会毁掉一大片树林。要知道,种一棵树,育苗需3年,养护还得3年,而这6年却不敌牛羊吃上几分钟,侯贵心痛不已。
为了防止牛羊“偷食”幼林,侯贵只好孤身一人,一年四季,白天种树,晚上巡逻,每天巡山两圈,一圈就是6公里。生病了,侯贵回村里打完吊瓶自己拔针就往回跑;除夕夜,年夜饭也吃得匆匆忙忙。18年来,侯贵看山守林没有周六周日、没有节假日,没回家过过一个完整的大年夜。
解铃还须系铃人。侯贵知道,对幼林地严防死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他便利用农闲或晚上休息时间,走家串户,给牛羊养殖户讲解保护沙区植被的重要性。
交流中,当得知许多百姓家的羊群是因为草料不够才去林地放牧时,侯贵又立即向当地畜牧技术部门请教青贮饲料和羊群圈养技术,指导老百姓进行圈养,使幼林地遭破坏的情况逐渐减少。多年来,他走遍了沙区周围五六个村屯100多家养殖户。周围的老百姓也从一开始的漠然到逐渐理解,直至现在的热情相待。
随着封山禁牧力度加大和群众自觉性的提高,在林地内放牧的现象一年比一年少,林地内植被恢复也一年比一年好。
18年过去了,当年的小树苗如今已有三人高,村里家家户户都添了新瓦,翻新了房屋,再也不用天天清扫炕头的沙土。百姓们由衷地赞叹道:“这窗明几净都是侯贵的功劳啊。”
可侯贵的房子却四十年如一日,依然是简陋的农家院,破旧的房屋。妻子因屋顶漏雨跑到林里找他,侯贵却说:“拿塑料布和砖头对付对付,也能过了这一夏天。”
他没钱。种了18年树,搭了18年钱——每年他都把承包林地间作收入和草原补贴收入全部投入到造林治沙中,分文不剩。
可是他却比谁都富有——以一己之力,将2400余亩的荒山变绿洲,造林26万余株,给数百户村民带去了可以仰望蓝天白云的幸福笑容。
近两年,由于气候原因,造林压力越来越大,有人劝他卖树。每年即使随随便便卖上几十棵,也足够侯贵过上惬意的生活了。可侯贵却不是这么想的。如果不造林,他这辈子盖三间新房都没问题,“但那不是我要的日子。我这一生和沙漠、树有缘,只要做好治沙造林这一件事就知足了”。
好人侯贵的事迹在刘家村传开了。四合城镇党委书记田本丰听闻,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帮侯贵协调偿还了8000元欠款,又帮他盖了新房,连林里的护林简易房也重新盖了。这让侯贵感动不已,握着田书记的手,除了感谢,更多的话是:“钱是公家的,我一定还!”
有人说,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最强的愿力是甘愿。侯贵在很多人眼里是不折不扣的“傻瓜”——他像傻瓜一样偏要逆水行舟,像傻瓜一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像傻瓜一样死磕荒沙,但他知道,那不是为了希望才努力,而是竭尽全力才有希望。
今年,侯贵已经68岁了,身体大不如从前,但他耕耘的林地却焕发出新的生机,杨树、油松、樟子松、五角枫、野鸡、野兔……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干一天是一天。干不动了就还给国家。”侯贵给自己制订了5年规划,他要让这片林地保存的各类树木达到30万株以上,使之能有效地形成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绿水。
侯贵将治沙造林作为一生的追求,他用自己的事迹,展示了当代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和坚韧品格,树立了彰武治沙人的光辉形象。
在他治沙造林的这18年里,一路上留下了他和风沙抗争的身影。他用愚公般的执着与坚韧传递着对生命的热情、勇气、信任和关爱,在科尔沁沙地边缘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建起了一道道抗击风沙的绿色屏障,在辽蒙边界树起了一块绿色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