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婷
漫,表示没有限制,没有约束。溯,代表逆流而上。徐志摩在《再别康桥》中随心而上,“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终究“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在有些数学课堂中,教学内容单一、各知识点缺乏系统性,有的甚至与中学严重脱节,始终无法触及学生的思维深处,学生的思维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走。那么,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如徐志摩般,挣脱过多的约束和限制,撑一支长篙,向学生思维更深处漫溯?
寻觅———学生的思维深在何处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他们的问题中探寻他们的思维方向,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很多老师也做了尝试。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部分老师由于缺少教学经验,没有发现和掌握教材编排的连贯性,导致学生的思维受到了限制,所提出的问题大多停留于表面,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如整数运算律在分数中的推广这一内容,有老师抓住交换律和结合律,一步步带着学生观察分数算式中是否存在交换律和结合律,整节课学生都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更谈不上进行深层次的思考。那么,如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呢?近几年,我们工作室的老师结合人教版小学数学新教材,活用教材,尝试对部分教材进行了整合和改编,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从而举一反三,由此及彼地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撑篙———在沉淀中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分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按照教材的编排,首先认识几分之一,再认识几分之几,前前后后有5个例题。虽然这5个例题前后联系紧密,但笔者认为并不利于学生对分数进行整体的感知,尤其是知识点造成了学生思维的琐碎,使得新课标中强调的数感的培养难以实现。因此,笔者尝试将教材中的例1至例5组合为一个课时,紧扣平均分,以认识几分之几为切入点,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一个长方形的蛋糕,有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妙妙5个人,所以将蛋糕切成了5等份,因为妙妙生日分给了她2份。(如图1)
妙妙好开心啊,她到处跟人说:“我可以吃2个蛋糕啦。”思考:她说得对吗?为什么?她到底吃了多少个呢?
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的思维被拓开。他们发现分数就是先平均分,分成的份数就是分母,取的份数就是分子。从而想到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只有图形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呢?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分月饼、分西瓜等情形,找到了更广义的分数。课的最后,更有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难道只有一个物体平均分才能得到分数吗?教师适时通过课件演示6个苹果装入一个篮子里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原来一些物体也可以看成一个整体从而得到分数。
整堂课中,学生的思维随着对分数整体的理解,激发出了超强的创造力,带给了我们无限的惊喜!
放歌———在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有效整合中达到事半功倍
要做到活用教材,除了理解教材,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万以内数的认识是二年级下册中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认识千以内数的经验,是否还需要从头再来呢?带着疑问,笔者对所教的二年级班级进行了抽样摸底,从两个班中每班选出50%的学生组成“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组合。每组学生测试同样的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4315该怎么读?每个数字各表示什么意思?(检查学生对数位的理解与认识)第二个问题:由8个十、3个百、5个千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特意打乱顺序,进一步检测学生对于数的组成的理解)第三个问题:请从1899数到2000。(检查学生对于数的认知及数感)
笔者从调查的结果中发现,第一个问题的正确率为100%,也就是数数这一关所有学生都没有问题;第二个问题的正确率在90%左右,个别学生因为没有看清楚数位顺序而弄错,但经过提醒后,正确率达到了100%;第三个问题的正确率为85%,部分学生容易在需要进位的地方数错。由此可见,学生对于数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写数和读数完全不是问题,难点还是在数数以及对大数的感知中。
结合调查,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如下调整:1.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熟悉的价格为依托,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自主完成万以内数的读数、写数及组成的学习。2.在数数中引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如图2,遮住每个数的千位,引导学生与原来百以内数的数数方法进行对接。
然后重点突破拐弯数,从百位的变化开始,如图3。
最后重点突破需要连续进位的数,以计数器作为辅助,如图4。
经过这样的调整,教学突出了重点,学生的思维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可谓是事半功倍。
笔者认为,要漫溯到学生的思维更深处,教师应当灵活地处理教材,挖掘其中的数学本质,找到学生的思维起点,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向。换而言之就是,每次處理教材时问自己三个问题:知识的本质是什么?学生的思维起点在哪里?学生的思维发展方向在何处?这样处理,教师才能在与教材、与学生一次次的碰撞中,邂逅学生思维的满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声歌唱!
(作者单位:长沙市芙蓉区楚怡学校)
湖南教育·下201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