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转的起源发展与演变

2018-08-22 19:35王丹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0期
关键词:民间艺术东北形式

王丹

摘 要: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東北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萨满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什不闲”等逐渐演变而成的。

关键词: 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最重要的地方戏,俗话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东北民间艺术形式,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民族艺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人转是在东北大秧歌、萨满歌舞的基础上,吸收“莲花落”“什不闲”等逐渐演变而成的。二人转能从东北民间走到现在,我们不得不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地域问题,三百年来没有可以培养,没有金钱和物质的资助,依旧生机勃勃,这是因为它是一直跟观众的情感沟通也很密切。二人转以独特的娱乐方式,让观众在生活的忙碌和辛酸里忘却忧愁,开怀畅笑,老百姓花比较少的钱就能取得最大的快乐。可以说东北二人转是“东北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二人转音乐多变,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咳咳、主要形容二人转的曲牌非常之多,曲调非常的美。让观众很快就能进入剧情中。二人转有很多名段,大约400多个保留曲目,如《大西厢》、《回杯记》、《马前泼水》、《包公断后》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深入广大观众的喜爱。二人转表演艺术的喜剧特色游许多的表现形式,他分成五种形式:说唱扮舞绝,唱功中的“数板”。说口中的“口”做工中的“相”舞功中的“浪三场”,绝功中的“手绢功,扇子功”等。但主要的还是丑角艺术及其各种各样的“说口”与使相。二人转的丑角艺术,集中了二人转的喜剧与喜剧色彩。正是因为这样丰富的形式,所以在东北流传很广,所有的东北人都是听着二人转长大的。足可见二人转在人们心中坚不可摧的地位。但二人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必然会出现问题。演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趣味有待提高,近年来,对于二人转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如何界定“雅”与“俗”,必须承认,,二人转不能够太雅,它本身就不是大雅的艺术。二人转的本质决定了它的品格与品性,是充满乡土味道的。但是二人转的通俗并不意味着庸俗甚至低俗。有些二人转演员甚至把“脏口”当做吸引观众的最大亮点,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二人转演员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文化较低。有些二人转演员为了挣钱,取悦观众,在台上脏话满场飞,严重玷污了二人转。其实,吸引观众让观众喜爱,还是需要健康诙谐的表演。而这就要求二人转演员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二人转演员是二人转艺术的传承者和推动者。演员的年龄层次和文化道德水准是二人转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东北从事二人转演出的人员年龄都偏大,年轻的优秀的二人转演员少的可怜,二人转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在新生代演员中还缺少真正能够扛起振兴东北二人转这杆大旗的标志性人物。这对二人转演员的自身素质有比较高的要求,要引导观众了解二人转的历史和意义,增强他们对二人转的热爱之情。二人转侧重于商业演出,由于缺少相关文化部门的规范有序的管理。许多二人转演员基本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演出队伍今天你来,明天他走,极为混乱。同时缺乏监管制约,二人转演出人员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很多演员为了追求最大程度的经济利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对二人转进行研究和创作更是无从谈起。如果任由这种形式继续发展下去,二人转将会面临失去观众的尴尬境地。要引导观众了解二人转的历史和意义,增强他们对二人转的热爱之情。现在有些观众和二人转演员认为二人转是低俗的艺术形式,他们认为,二人转的“俗”就是指低俗表演和污秽语言,否则,就没有二人转特色了。要从根本上转变少数二人转演员和观众对于二人转本质的错误理解。二人转是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是东北的俗文化,这种“俗”是指 通俗和民俗,不是庸俗和低俗。

加强二人转演出的规范管理,既要提高二人转演员的业务素质,也要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老一辈二人转表演艺术家要做好“承上”的工作。老一代艺术家要发挥自己的余热,向后辈无私传授自己的经验和心得,我相信,随着更多人对二人转这门独特的民间文化的深入挖掘研究,现已经根深叶茂、茁壮成长,二人转的艺术一定能够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精彩和快乐,不畏困难,勇于创新,将二人转事业发扬光大。

猜你喜欢
民间艺术东北形式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小议过去进行时
大东北的春节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畲族民间艺术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