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对江东基地120吨发酵罐的工艺进行摸索与研究,思考工艺放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针对产量、质量等关键指标优化生产工艺,将发酵冬虫夏草菌粉120吨罐顺利推上生产,以期生产出合格的虫草原粉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分别从液化料、配料、培养基配比工艺等条件入手,通过对摇瓶小试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出适合120吨罐使用的发酵工艺,并顺利推上生产。
关键词:冬虫夏草菌粉;120吨罐;工艺研究;经济效益
引言:
百令胶囊是我公司最主要的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销售规模的上升,其原料药--发酵冬虫夏草菌粉的缺口也越来越大,急需扩大现有的生产规模。由于之前我们的工艺技术人员没有120吨发酵的经验,需要从头摸索新的发酵工艺,因此本文拟从120吨罐与祥符桥厂区的工艺对比出发,对液化料、配料、培养基配比等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探究出适合120吨罐生产的发酵工艺,进而达到提高生产水平的目的,为公司创造新的利润点。
一、菌种工艺
菌种的液化需要使用消毒锅,由于江东菌种接种量是祥符桥厂区的3倍,因此使用了大消毒锅进行消毒。而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使用大消毒锅后的菌种菌浓和干重均较低,具体数据如下:大消毒锅干重6.9g/L,菌浓16%;小消毒锅9.2g/L,菌浓20%。通过分析大小消毒锅的消毒后液化料的参数发现:大消毒锅pH6.68,总糖0.43%,氨基氮174μg/ml;小消毒锅pH6.61,总糖0.60%,氨基氮193μg/ml.
从实验数据可以看出,使用大消毒锅的液化料其总糖和氨基氮均较低,不利于菌种的生长。经过分析,发现大消毒锅在消毒过程中升温时间较小消毒锅长,会导致营养成分破坏的较多,因此我们选择小消毒锅进行液化。
二、液化料工艺
随着发酵罐吨位数从祥符桥厂区的30吨罐扩展至江东基地的120吨罐,液化罐也从原来的30吨罐放大到了100吨罐。由于设备体积的放大,液化罐在静置过程中散热速度明显减慢,在静置结束后,液化料温度由原来祥符桥厂区的75℃上升至现在的95℃以上。通过摇瓶小试探究不同液化料对于干重的影响。
(一)摇瓶小试
使用不同温度的液化料配置摇瓶进行小试,对比其摇瓶的干重情況如下:95℃保温过夜干重10.045g/L,较对照提高2.97%;75℃保温过夜干重6.88g/L,较对照下降29.47%;65℃保温过夜干重11.365,较对照提高16.50%;自然降温干重10.975g/L,较对照提高12.51%;静置后降温至75℃液化料干重11.855g/L,较对照提高21.53%;对照干重9.755g/L。从实验结果来看,使用静置后降温至75℃液化料的干重提高最多,达到21.53%。因此使用该种工艺进行后续发酵中试。
通过液化料小试的梯度实验结果可以看出,液化料降温至75℃使用的干重表现最好,因此在75℃的条件下继续进行小试。
在实验摇瓶的配制过程中,使用静置后降温至75℃的液化料,结果如下:自然降温液化料使用温度95℃,补料前平均干重4.3g/L,放瓶前平均干重7.0g/L;降温至75℃液化料使用温度75℃,补料前平均干重4.8g/L,较自然降温提升11%,放瓶前平均干重7.6g/L,较自然降温提升8%。
从实验小试的结果来看,使用降温后的液化料其补料前干重和放瓶前干重较对照罐提升11%和8%。使用降温后的液化料在小试的干重上有良好的表现,如能通过设备改造将液化料降温的流程简化,使用静置后降温的液化料,对成品产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三、配料工艺
祥符桥厂区和江东基地配制补料液情况对比如下:祥符桥厂区补料罐30吨,打料时间40分钟;江东厂区补料罐80吨,打料时间90分钟。
从祥符桥厂区和江东基地的配料工艺对比可以看出,江东基地的打料时间要明显长于祥符桥厂区。主要原因有:1.江东发酵罐体积明显放大,补料罐吨位数是祥符桥的2.5倍多,因此培养基的投料量明显上升;2.江东配料使用自动拆包机,在投料速度上要比祥符桥稍慢一些。因此导致整体打料时间延长。为了防止料罐打料时间过长,我们在配料过程中调整投料方式,具体工艺对比如下:祥符桥厂区将碳源氮源一同在配料池中溶解,同时打入发酵罐,开始加热消毒;江东厂区先投入碳源,完全溶解后打入发酵罐;再投入氮源,完全溶解后打入发酵罐,开始加热消毒。
江东基地使用的这种投料方式,是分别完全溶解碳源和氮源,再打入发酵罐开始消毒。分别采用两种配料工艺配制料罐,具体培养基数据如下:采用祥符桥工艺pH6.81,总糖2.68%,氨基氮569μg/ml;采用江东基地工艺pH6.78,总糖3.31%,氨基氮714μg/ml,总糖和氨基氮含量分别提高了23%和25%,丰富了培养基的成分。
从消后样数据可以看出,使用江东基地新的投料工艺可以减少培养基中碳源和氮源的破坏,碳源和氮源都提高了25%左右,保证培养基的营养成分,有利于产量的提升。
四、实验结论和讨论
通过调整江东基地的各项生产工艺,成品的产量和质量均得到明显提升,从产量质量情况来看,通过菌种、液化料、培养基、投料方式等一系列的工艺调整,在祥符桥厂区的生产经验上进一步细化操作流程,使得江东百令项目顺利上马。江东基地目前整体的产量质量水平均有明显提升,并能稳定在这一水平下稳定生产。
在这一探究和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碰到了很多难题,不过最终还是摸索出了适合120吨罐发酵的工艺,并将之顺利的推上了生产。在这期间,我们的生产技术人员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生产工艺经验,同时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后期我们将继续对产量质量等各项工艺参数指标进行升级和优化,力争在产量和质量上取得突破,为虫草规模化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1]许超德.冬虫夏草的研究进展[J].药物研究,2006,4(2):60-64.
[2]雷万生,谢联斌,陈和平.冬虫夏草的研究概况[J].海军医学杂志,2006,27(3):262-268.
[3]武忠伟,郭爱莲,张海滨.不同培养条件对冬虫夏草菌丝体甘露醇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4,25(12):90-92.
[4]曾小龙.桦褐孔菌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7(3):76-81.
[5]吕献康,沈建华,舒小英.冬虫夏草生态生物学特性考察报告[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5,22(2):134-135.
[6]魏玲,赵应华,郭遂.冬虫夏草活性成分的含量研究概况[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5):359-360.
作者简介:沈剑闻,1987-09,男,汉,杭州人,大学本科,助理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