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马列国家观的探究

2018-08-22 19:35汪雅琴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0期
关键词:阶级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汪雅琴

国家是什么

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据考察,地球上人类的出现大约是百万年以前,相比之下,国家的出现,不过短短四五千年的历史。一般来说,国家是指有土地、人民、主权三个根本要素的统一体。在《辞海》中,如此解释:1、古代诸侯称国,大夫称家,后用国家为国的通称;2、指皇帝;3、指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组成。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资产阶级社会学家和一切机会主义者迫于铁一般的历史事实,虽然不得不承认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但是他们却想方设法抹杀国家的阶级性质。他们硬说国家是调和阶级矛盾的工具,把国家说成是超阶级性质的。在他们看来,秩序正是阶级调和,而不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缓和冲突就是调和,而不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用来推翻压迫者的一定的斗争手段和斗争方式。

为了正确、理性的对待国家这个概念,不让资产阶级的政治家和一切机会主义者继续欺骗民众,继续压迫民众。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恩格斯首先指出,“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这就是说国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到了一定程度的产物。其次,他谈到,“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意思是,国家产之于社会,但又与从事生产的广大劳动人民脱离,表明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和统治的机关。列宁进一步做出了概括,强调指出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所以我们说,国家的本质,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专政,国家就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民主从来都有阶级性。资产阶级宣扬的“超阶级”的“一般民主”和所谓的没有专政的“全民国家”,完全是麻痹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的革命意识的骗人的话。

马列国家观的意义

(一)有利于维护我国的主权和独立。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维护好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就是要进一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科学化、创新化和现代化。改革的全面深化是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制度、生态系统和党的制度建设。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促进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赖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国内和国际事务的最高权力。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把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密切结合,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我国的国家制度,推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与创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与世界各国实现互利共赢。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有助于处理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处理好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国家的本质既包括阶级性的一面,也包括社会性的一面。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人民当家作主,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应该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要进一步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过度干预,遵循市场机制,促进社会良性运行。要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步伐,逐步打造法治型和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大力发展社会中间组织,促进社会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管理服务的人性化,管理体制的创新化,管理水平的科学化,实现国家权力逐步回归社会,从而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格局。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有利于逐步平衡好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妥善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有利于公民社会自主管理能力的增强,而国家和政府管理职能的弱化。有利于政府掌舵,社会划桨,从而理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三)有利于弘扬好中国精神。

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在凝心聚力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有利于弘扬好中国精神。所谓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五千年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破砺前行,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敌侵略和推动社会文明的进程中,爱国主义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国主义是鼓舞和激励人们奋勇向前的精神旗帜,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在现阶段,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一致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对于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汇聚强大正能量,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把爱国主义的建设热情投入到中国特色社會主义事业中去,为早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时期,中国的具体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不断结合,创造性地得到了发展和完善。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实践,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为时代精神的弘扬,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阶级爱国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爱国主义教育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