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耀鹏
今年3月份,创投圈融资并购大案不断。共享单车和新零售风头渐弱,摩拜和饿了么分别被美团和阿里收购。而美团携整合新美大(美团+大众点评)之利,背后站的是腾讯。左右融资、并购和投资的仍然是BAT,而且有愈来愈巩固的趋势。它们日益成为创投圈的基石,几乎没有创业公司能绕得过去。
PE和VC日渐保守
此前和现在—直在积极参与,甚至一度执牛耳的PE和VC,在如今的大多数投资案中已经沦为了酱油角色。从2015年到2017年年底,汽车创业企业风投融资,BAT占据了60%以上,而PE和VC则滑落到不足l0%。其余份额为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传统企业所占据。
现在PE和VC并不视BAT为敌人,相反却经常寻求合作。不但高层之间互动频繁,而且风投们将BAT作为上市之外的惟一退出通道。
创投新生态在近一两年内形成,不单纯因为BAT有钱(当然有钱是基础条件),更多是因为BAT和传统风投对创业企业的看法不同。
风投通常没有“江湖”概念,满足安静地做财务投资者。财务投资者的逻辑是均衡风险、多头下注。
在选择了风口行业后,对投资目标的具体品类通常并不关注,只注重公司的成长性。对后续跟投也不热衷,这意味着早期投资股权被不断稀释。财务投资者,极为关注旗下每只基金每年的投资回报。新能源创业企业随着一轮一轮融资,估值水涨船高,PE和VC的投资回报也跟着向上翻,这就够了。
不算喜欢投“天使轮”的个人投资人,国内的风投也有数百家。它们之中的启蒙者是美系基金,诸如红杉中国、IDG、经纬中国等。它们无一例外,都投了新能源汽车。它们并不关心即将开始的残酷竞争鹿死谁手,而为两面下注的手法沾沾白喜。不管谁赢,财务投资者都会赢。为了分散财务风险,随着创业企业估值的上涨,领投的PE/VC越来越罕见.
BAT垄断局面固化
中国的BAT崛起,都借助了风投的力量。现在,现金流充沛的BAT纷纷成立投资基金,俨然也成为投资人。
既然对新能源+自动驾驶长期布局,BAT不会放过投资新能源创业企业的机会。它们如何遴选创始人及其公司呢?和大多数财务投资不同,BAT(也许还要加上滴滴、神州等)追求的是战略投资。即期望所投的企业,有朝一日能与自己的产品线产生协同效应,最好纳入到自己的麾下。
去年,腾讯投了113家公司,阿里巴巴和百度分别是45家和39家,腾讯遥遥领先。2016年,这三家的投资数量分别,阿里巴巴为37笔,而百度则为22笔。从投资笔数,腾讯均超过阿里和百度之和,而且差距扩大。
从投资轮次上看,BAT投资虽然涵盖了各阶段,但更多倚重成熟期项目。初期大多由PE来做。这个阶段固然能以小搏大,但风险非常高。
BAT的风格转换
在投资创业公司之外,BAT在2015年几乎同时亲自下场,对汽车领域进行布局。百度当时推出CarLife,阿里巴巴推出了YunOS和Alink,腾讯推出腾讯车联。瞄准车机屏幕的逻辑,是靠服务占领驾驶场景,但时至今日,收效甚微。因此,在第二年(2016年),BAT都改为向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投资。这其中存在差异。
百度在高层换马之后,发布了阿波罗计划,从硬件研发转向软硬平台和服务体系方向转型。百度在自动驾驶领域上的激进,无法掩盖它在大出行领域投资转移的窘境。钱只能使在刀刃上,百度收缩战线是迫不得已的。它和前两者在泛消费投资力度上,已经无法相比。
与其他两家不同,阿里除了投资小鹏汽车,没有投资其他汽车创业公司。而小鹏汽车的创始人被视为阿里系出身。阿里更热衷于和传统车企合作,为了卸除后者戒心,阿里公开称自己“不会造车”。阿里与上汽的合作依然存續,但缺乏广度的开拓,也缺乏深度。
腾讯在去年发布“AI in Car”系统后对车载互联、云安全和车联网进行了布局,但其兴趣更多集中在泛消费环节,执着于和阿里抢地盘,对汽车投资稍晚,投入力度则不遑多让,只是暂时尚未看到明显效果。
总结起来,BAT各擅胜场。百度在AI和自动驾驶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希望与车企进行开放系统的合作,阿里则着意推广自己的云系统,而腾讯还在寻找突破口,战略上清晰度不够。不过后者一旦看准了,执行力可能更强。
四种投资
投资风格是一回事,投资目的则是另外一回事。创业企业无一例外都非常渴望BAT的资金。
蔚来董事长李斌曾将BAT的投资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真正的赋能;第二种是占位类型;第三种是所谓的业务协同;第四种是炮灰型。
赋能型其实和PE/VC所做的事差不多,只提供弹药不管运营。因为BAT拥有跨行业的多重实体,论起“赋能”比只能提供钱的风投,要更称职一些。在相同条件下,按理说创业企业应该选BAT的钱。但实际上却未必。
占位则意味着预留棋子,如果做得好就要收归旗下,为己所用。汽车创业企业的创始团队怎么想并不重要。而业务协同,则是“入墙”之后的事。所以,两者只是不同阶段而已,没有大的区别。
炮灰型则比较惨,多少是为了跟对手别苗头而投。召之即来,弃之如敝屣。对于汽车创业企业来说,在A股上市融资是不可能的(因IPO的财务规定),而资金需求源源不绝,就像李斌所说“200亿门票”,但BAT能否一直支持,就很难讲。事实上,在逾300家汽车企业之中,BAT的资金都集中在头部公司,其他的想分一杯羹而不得,更遑论长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