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保护不能走上迷途

2018-08-22 11:20罗燕
民生周刊 2018年13期
关键词:文化名城古城历史

罗燕

大拆大建、拆真建假、过度开发……在很多历史文化名城,这些问题屡见不鲜。很多开发建设都打着保护的旗帜进行,重建后的历史街区看起来更漂亮,但是否还有历史文化韵味,值得考量。

截至目前,国务院已公布134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有24个省区市公布了176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对于古城的维护,历来存在诸多争议,有人认为必须保持原貌,有人支持重新设计。

作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到底应该如何保护?保护与利用如何协调?《民生周刊》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北京外国语大学文创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员刘思敏、凤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文智共同探讨。

历史文化名城应有进有退

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等行为跟地方政府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观有关,把历史文化遗产当成经济资源来看待、利用,服务于GDP的增长。历史文化街区往往位于老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商业开发价值大,很多地方就开始打老城区的主意,结果,以保护的名义大拆大建、拆真建假,看似在“保护”,实则变成了破坏。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是要投入的,首先不应考虑经济效益。保护的对立面是破坏,破坏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我们的保护主要是防止它遭到各种可能的破坏。保护就意味着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而不要一提保护,就想着要有回报。现在,很多地方动不动就将保护与开发、利用放在一起,这不好。好像只有能够开发利用,才值得保护。

当然,保护与开发、利用不是对立关系,适当利用有利于保护,比如有的房子,没人住的话就破坏得很快,有人用可以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出于经济目的,为了营利而保护,往往会出现建设性破坏。将历史街区拆了重新建,以为是保护,实际上是破坏,建得再好,它也是一个仿古建筑。

还有很多大拆大建是因为认识不到位,理念错误造成的。很多历史文化名城管理者认为古城太破旧了,重建能让它焕然一新。有的地方甚至将历史文化名城当成棚户区改造,偷换概念,以改造棚户区的名义,拆掉了历史街区,这是不应该的。历史街区包含大量历史文化信息,一旦拆了,这些信息就不存在了。如果拆了重建,应该取消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

对历史街区中的私搭乱建,当然应该拆除,但街区的基本格局不能动。歷史文化名城维护的原则是修旧如旧。历史上也有很多古建筑倒塌了重建,比如一座塔,建于汉朝,在唐朝大修,在明朝倒塌了重修,那么这个建筑即使保留到现在,也是一个明代建筑,明代以前的信息不存在了。

重建的历史街区,就是仿古一条街,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游客,但它不配称为历史文化街区,因为在那里看不到历史文化因素,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已经不存在了。仿古建筑,如同文物赝品,即使做得再精致,也不是文物,只是个工艺品。重修的历史建筑当然也可以成为文物,不过,那是几百年以后的事了。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一旦拆了就无法恢复。在一些古城墙上漫步,我们能感受到对历史文物的敬畏,对时间的敬畏,但在一个新建的仿古城墙上,我们是不会有这种感觉。

欧洲对古城、历史建筑保护得很好,它们没有被拆除重建,比如比萨斜塔;也没有设法要修复完整,如罗马斗兽场,它们都是原汁原味地被保留了下来。在一些古城里我们可以看到,有的房子即使歪了,也是想办法加固它,不让它倒塌,保护起来,而不是拆了重建。

对于很好得到保护的历史文化名城,地方政府起很大作用。但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破坏严重,责任也在地方。守土有责,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地方要保护,也要懂得如何保护。地方政府要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去保护。如果造成了破坏,那就要依法追责。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加强督查、问责。

历史文化名城要求至少有两条历史街区,但很多地方已经没有了,被破坏了或者变成仿古街区。这些年来,有的地方对历史文化名城的破坏可以说是肆无忌惮,但至今没有一个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被撤销。历史文化名城应该形成退出机制,这是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要有进有退,有奖有惩,不是戴上历史文化名城帽子后就一劳永逸了。

不能把居民一赶了之

把古城拆了以后建仿古街区分几种情况。一种是老街区修缮后不能继续使用,文物价值还非常高,把它拆了建成仿古街区,这就可能是得不偿失。另一种,虽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但保留下来的东西的价值并不高,进行改造成本大,现在有更好的设计,拆了以后重新建,是仿古,但仿古的水平非常高,特别是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再现做得非常好,这种就未必要批判。

比如成都的宽窄巷子,原来是个老街区,有很多危房、违建,它本身是历史文化名城的组成部分,但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宽窄巷子重建后,获得了全国公认,虽然是仿古建筑,但融入了现代技术、审美和功能。

其实,法国巴黎也是100多年前重建的,当时的市长对巴黎进行了城市街道拓宽,城市整体风貌控制,引起很多人反对,认为那是野蛮的做法。但100多年过去,巴黎比其他欧洲古城,更适应汽车时代,也保留了古典风情。

中国传统砖木结构的建筑,经受不住雷电、火灾、洪水等天灾,在历史上重建是常态。我们有很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等,都经历过重建,原来的都毁掉了,没有毁掉的也只有百来年历史,因为砖木结构建筑,只有那么长的寿命。重建最重要的是继承文脉,让文化信息尽可能保留下来。

确实有的历史建筑是没必要拆的,比如济南火车站,是德国人在济南修建的,石头结构,非常坚固,但10多年前拆了,后来复建,这就没必要。

我们要辩证看待拆和建,要看是否是危楼,是不是必须拆,保护状态怎么样,是不是代表街区最鼎盛时期的风貌。

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来说,重要的不是某一栋房子或某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而是历史风貌能否再现,原有的文化肌理能不能保留下来。所以怎么建才是关键,历史文化风貌是有地域性的,如果建成现代化的高楼,那就完蛋了。重建要找到详尽的资料,尽可能要恢复鼎盛时期街区的风貌。

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维护或改造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居民的权利,保障民生。要严格遵守《物权法》等相关法律,对于一些拆迁,可以提供回迁的政策,也可异地安置,由产权人选择,要充分协商,不能把居民一赶了之。但对于一些历史街区来说,如果居民全部留下,街区升级难度大,要妥善引导。

历史街区要有人气,但这个人气主要由社区之外的居民和外地游客组成。历史街区的当地居民不宜过多,这里是城市的会客厅,要有游玩、休闲、餐饮等空间。

一个城要有魂

每个历史文化名城,都有不同的历史和背景,所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有的需要拆旧建新,有的不需要。但现在很多人对历史建筑特别怀念,不相信现代技术。

我们砖木结构的建筑不像欧洲用石材建的城堡,不可能有那么长的寿命。关键是在维护过程中,有没有用传统的工艺,有没有用优质的工匠。同样的材料,用不一樣的工匠、不一样的施工队,做出来的水平天差地别。所以,对于拆旧建新的问题,要搞清楚是不是建筑已经到了确实要维修的年代。

不能说历史文化名城名镇里的东西个个都是好东西。比如乌镇,过去这些老镇在建设中没有规划,是百姓自发的。现在设计师把建筑符号和元素在这里有序排列组合,用最美的方式呈现给世人,给后人留下的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比原来的乌镇好得多。

被列入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有很多特征,比如长沙城是中国最大的米市,景德镇以瓷为特色,宜兴以紫砂陶为特色,茅台镇以酒为特色。随着位置不同,每个城市成长的路径,它的文化、IP都不一样,这是最重要的。说白了,现在就算把历史文化名城恢复建设得很好,但每一个建筑里面都没有内容,就是没魂的东西,这样的城建起来还有什么意义?

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评定历史文化名城的时候,有一系列标准,但这么多年我们注重对城市物质形态的建设,忽视了对城市精神和文化的建设。中国这一轮城市发展运动,都是瓷砖、马赛克、玻璃幕墙和密集的高楼,中国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导致了中国城市的同质化。

凸显和维护城市特色,需要有良知和责任的市场主体和政府主体,传承、弘扬、书写这个城市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现在很多地方不讲这一套,只看怎么来钱来得快。一座好好的城市,大家只要遵守秩序和规则,需要那么宽的马路吗?现在很多城市的建设者们,见山就铲平,见弯就扯直,马路越修越宽,忽视了对城市人口素质的提升。

猜你喜欢
文化名城古城历史
翘街古城
蔚县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千年古城 重放异彩
安居古城
新历史
春秋古城一日游
鼎鼎大名“大名府”入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邢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