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土金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汽车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素养电路维修专业的人才已经成为汽车产业人才需求的缺口。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素养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关于汽车维修专业等相关专业的设置、培养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既有效地补充了社会对于汽车维修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也培养了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复合能力较强的综合性人才,是在职业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制约高素养人才培养的教学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探讨了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方面的教学方法优化措施。
关键词:汽车维修;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意义;对策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替,关于汽车电路控制的原理、方法、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内容也在不断更新,由于汽车产业多元化发展的特点,使得汽车电路维修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实践技能掌握遇到了极大的挑战,并且加深了汽车电路维修专业课程教师的授课和实训难度。而由于汽车电路维修相关课程教学对于汽车维修专业来说是基础入门课程之一,以及汽车电路控制越发专业化的发展趋势,使得汽车电路维修又不得不面对时代科学技术更替加快的客观事实。由此,进行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的研究,既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方面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就当前汽车电路维修课程难和教学难“两难”提供一定的研究指导,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一、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改革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直接体现。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私人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汽车运输已经成为我国交通运输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满足人民的消费需求和社会建设需求,高职院校提高了对于汽车维修等相关专业的重视程度,一方面,是汽车产业及其相关产业专业岗位人才需求旺盛,一方面也是出于提高高职院校汽车维系专业学生就业率,无论是从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需求上,还是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的考虑,都是从人才素养能否符合社会岗位标准确定的。因此,社会人才岗位需求和标准是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改革的根本性动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其次,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改革是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改革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中既属于发展较晚的新型教育类型,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来看,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是教育联动企业,科研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快的教育形式。与此同时,由于职业教育与企业以及现实生产力的密切关系,也使得职业教育成为“后来居上”的新兴教育,但是看到发展的同时也要看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发展的滞后性。因此为了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教育更科学的发展,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专业角度的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改革的宏观构想
首先,从管理学和教育学相关理论角度来看,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的问题,本身是与其相关的主体思想意识、思想观念的问题,同时也是与其相关的环境制度的问题。具体来说,从思想意识、观念上来说,一方面,学校对于汽车电路维修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教学方法及其改革的态度和观念问题,学校态度和观念直接关系着汽车电路维修人才培养的效果,即在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汽车電路维修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的问题,更深层次来讲,学校的态度和观念直接决定了学校有限资源有多少用于该专业课程的建设。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汽车电路维修人才培养的主要参与者,教师这个关键主体教学观念是怎样的,这个发展程度决定了其在执行学校方针政策的力度,同时也是学校重视程度的一种间接性的体现。
从学校汽车电路维修相关环境制度来说,制度的作用是为了保障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有没有一个健全配套的制度系统,高层次的比如高职院校教学体制、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体制、低层次的比如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实训教学安排、汽车电路维修校企合作机制等等。除了制度配置上的问题,制度建设还要讲求实效性,即制度能否发挥出其应有的构建效果。总体来说,无论是主体角度分析还是制度建设角度分析,都是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能否有效创新和有效执行的问题。两者之间互为因果,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决定了高职院校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改革要两手抓,一手抓队伍建设,一手抓制度建设,才能够最终形成有效的合力,而合力的大小既取决于队伍能力、学校资源,同时也取得于制度健全和制度落实。
三、加强汽车电路维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汽车电路维修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从校内建设角度来说,学校要提高对于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把培养高素养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的标准,确立实训教师的地位。同时创新机制,把学校教师考核制度与教师薪酬挂钩,明确教师在教学成果、科研成果、教师培育教育等教师成长情况在相关激励规定中的条件和要求,鼓励教师在职业道德、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自我发展。另一方面,校企合作下的教师队伍素养培训。完善学校教师培训制度,尤其是校企合作方面,因为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唯一出路,这也是职业教育生命所在。因此在坚持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企业的合作程度,建立有效的校企沟通机制,确立校企合作在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引入企业高素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参与到学校实训教学中,同时也让汽车电路维修专业的教师走出校门,参与到企业建设中来,从实践中提高自身汽车电路维修的技能水平,积累教学经验。
四、科学进行汽车电路维修教学体制改革
汽车电路维修教学体制改革是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的制度基础,从具体问题入手,针对汽车电路维修专业课程难和教学难两难的问题。从现实专业课程建设出发,根据社会岗位人才需求的状况和特点,决定专业课程体系是否需要进行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调整,比如,从汽车发动机、汽车底盘、汽车电气等进行分块教学与实训,同时在每个模块中,进行模块内部件结构、系统原理、故障判断以及电路维修等方面的知识教学和实训操作。
五、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微观策略
教学方法,顾名思义,是指专业教师根据具体学情针对具体内容教学采取的有助于学生接受和提高学生兴趣与学习热情的方式方法。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方法主要是提高学生兴趣、学习热情、注意力等方面的效果和使学生接受教学内容两个方面。由此,我们应该从教学内容接受和提高兴趣、学习自觉性两个角度进行方法的改进和取舍。
(一)遵循人类认知的学习规律。
一方面,调整专业课程安排,从学习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的客观规律出发,改变汽车维修专业《汽车结构》、《汽车故障判断》、《汽车电路维修》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的问题,避免学生因为课程衔接问题,对于汽车电路维修知识性认识错误的出现,提高学生实训教学知识理论的正确使用的程度。另一方面,从汽车电路角度来看,要“知己知彼”,汽车电路是理论性较强的专业学科,在加上高职学生基础教育水平薄弱的特点,因此在入门教学过程中,要从实践动手角度进行电路原理的知识讲解,切记不可过深,标准在于学生能够用原理指导实践即可。
(二)汽车电路维修课程模块化的教学方法应用
由于汽车电路是一个复杂相连的系统,任何一个汽车电路部件可能关系着整车的电路系统的正常运行。由此,针对汽车电路一体化特点,在教学方面,根据汽车构造进行模块分割,从汽车具体部位出发,进行部件范围内汽车电路的作用、控制原理以及故障诊断等方面的教学,最后从模块教学中走出来,整合模块教学下各个部位电路衔接的教学问题。这种从部分到整体的科学方法也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有效教学方法。
結语
本文就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探讨,通过本文的论述,我们能够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汽车电路维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划必须从我国社会发展尤其是汽车产业链条对于电路维修人才的需要为导向,并以我国乃至国际上对于汽车电路维修人才的用人标准为人才建设的最终目标,才能够实现汽车电路维修教学的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针对现实制约汽车电路维修教学发展的因素,诸如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材选取、实训教学以及教学评估等内容进行系统的具体教学方法的革新。由此,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的策略探究可以看成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缩影,对于做好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翰菁.浅谈技工学校汽车电路维修的教学方法[J].中国培训,2016(10):219.
[2]李锦蓉.汽车电路维修教学方法的探索[J].电子制作,2013(19):278+268.
[3]李宪新.汽车电路的特点及维修方法的探讨[J].黑龙江科学,2010,1(03):58-60.
[4]张焦军.维修汽车电路应具备的基础知识[J].汽车电器,2009(0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