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英
我有时会被课文中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有时会被课文中闪光的人性美感动得热泪盈眶,有时更会对课文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深表惋惜和同情。教学《秋天的怀念》一课时,我内心五味杂陈、感慨良多。
“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的肝常常疼得她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我心情异常沉重,让学生们自由讨论“母亲为什么病了?她的病是怎样得来的”。没想到学生们异常愤怒,异口同声地说是让文中的“我”气出来的。中医常讲忧思伤脾、气滞伤肝、劳虑伤神。的确,母亲每天要干同样的家务活,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儿子身上,还要经常受到儿子肆无忌惮的精神折磨,却只能悄悄地躲在儿子看不见的地方伤心流泪。长此以往,就是铁打的身子也会生病。我对学生们说:“文中的‘我生病又不是母亲的错,为什么就不能体谅母亲照顾他的那份辛劳呢?为什么就不能坚强地面对困难,对母亲报以感激的微笑呢?为什么不能积极阳光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呢?如果只是一味地认为自己是弱者,认为自己生病了就可以肆意地折磨身边的人,把自己的痛苦转嫁给亲人,终日沮丧颓废,抱怨老天不公,认为全世界都欠自己的,这种做法是偏激的,更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应该扬起跟命运对抗的风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这只失衡的生命之船稳稳地航行在人生旅途的海洋之中,不让它侧翻、沉没,努力让亲人、朋友看到你身残志坚的一面,不给他们增加一丝丝的精神负担,这才是勇敢的生存者,也唯有这样,才能勇敢地生存下去,才能感受到一路前行中的风光无限。”
文章是以悲喜参半结尾,悲的是母亲去世前还念叨着“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喜的是文中的“我”终于明白了妈妈说的话“要好好活,好好活……”。许多学生读到这里都为之动容,我也深情地对学生们说:“是因为从作为母亲的那一刻起,母亲眼里、心里都被自己的孩子装满了,开始忘却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也要疼爱自己了。”我语重心长地告诉学生们:“文中的‘我在母亲永远回不来之后才大彻大悟,才真正明白了母亲泣血之声———‘咱娘俩在一块,好好活,好好活……人死不能复生,如果要用母亲的死换来自己的幡然醒悟,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我问学生:“爸爸妈妈爱你们吗?”
“爱。”教室里一片響亮的回答声。
“你们爱爸爸妈妈吗?”
“爱。”教室里又是一片响亮的回答声。
“如何去爱?”
大部分学生都说:“我们现在好好学习,等将来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就可以好好孝敬爸妈了。”
一个女生站起来,腼腆地说:“我认为不仅是要好好学习,在每天完成学习任务之余,要为爸妈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有好吃的要首先想到爸妈,不要惹爸妈生气,更不能顶撞爸妈。”
教室里响起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向她投去赞许的目光。
课文学习结束了,学生们也明白了如何自强不息,如何为人子女,如何孝敬双亲,如何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如何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而我的心情却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还在为文中伟大、善良的母亲惋惜吧。
(作者单位:衡阳县西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