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立 ,王 娜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a.人文系;b.教科中心,山东 淄博 255100)
《鬼谷子》是先秦纵横家唯一的一部子书,是体现鬼谷子思想的传世名作。鬼谷子在我国是身世显赫、声名鹊起、对中华文化有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鬼谷子弟子众多,其中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张仪、苏秦,兵家孙膑、庞涓,道家茅蒙、徐福是其“六大弟子”。其众多弟子出将入相,叱咤风云,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中社会影响力最大的一家,曾“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息。”[1]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曰:“伊尹以论味隆殷。太公以辨钓兴周;及烛武行而纾郑,端木出而存鲁,亦其美也。暨战国争雄,辩士云涌,从横参谋,长短角势;《转丸》骋其巧辞,《飞箝》伏其精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六印磊落以佩,五都隐赈而封”[2]202。近代大师章太炎曾这样形容“儒家不兼纵横无以取富贵”,即无论拥有多少智慧的儒者,如果不懂得纵横之术,也是无法达到其职业理想的。鬼谷子培养了旷世奇才的弟子,其中苏秦、张仪以其高超的谋略之术纵横捭阖于错综复杂的诸侯割据局面之中,进而执掌六国之相印,堪称一时之奇迹。这充分说明鬼谷子不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经济学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当前,研究《鬼谷子》的教育思想和他对生命自觉的重视,这既是服务于教育学研究中国性的需要,也有益于在教育实践中“育生命自觉”之人。
鬼谷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后期。当时社会随政治经济的变革而迅速发展,诸侯们不再听命于周王,纷纷争当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成了各个诸侯国追求的目标,统一战争愈发残酷。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诸子百家,三教九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然而所有的哲人贤能未能提出一种济世良方使天下的君主和贤人有所依从。鬼谷子亲眼目睹无数百姓在血雨腥风的战场上惨遭杀戮,一时间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所有这些都深深地激励着他去思考和探索改变现状的最好方法。鬼谷子心怀天下,积极“入世”。《鬼谷子》这部书就产生在礼崩乐坏、诸侯攻伐、士人奔波于各国之间,同时又以言谈计谋取官爵地位的多元社会走向一元社会的时代,认真探讨并总结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君主专权的局势下,春秋以来行人活动的实践经验和战国初期士人参与政治活动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士人如何才能走上政治舞台,发挥政治作用,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鬼谷子》所强调的生命自觉是他所理解的最佳的生命状态,实际上就是指个体必须是自身的成长负责人,在个人和国家、所在群体或者社会相对动荡或者松散的自由状态中,个体自主判断、选择并决定生存目标,实现生存意义与价值的方式。本文将对《鬼谷子》中的教育思想进行阐述,论述《鬼谷子》对生命自觉的重视,并提出对“育生命自觉”之个体的启示。
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济世?《鬼谷子》以自己的思考方式对教育理想做出了回答:他确立了与时代精神相适应的“生命理想”,就是具有“生命自觉”之“圣人”。《鬼谷子》一书,从头至尾篇篇相扣,沉博绝丽,言简意足。《鬼谷子·捭阖》是鬼谷子思想总论,也是其思想纲领。“捭阖”意即“开合”,指运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进行联合或分化。只有“开合”有节度,方能善始善终。此篇开头便提出:“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凡引《鬼谷子》文献一律以陶弘景注《鬼谷子》为主,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6年。认为古往今来,圣人生活在世上的使命就是要成为先知先觉者。《鬼谷子·捭阖》强调的天地一体实际就是现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鬼谷子进一步指出圣人必须要“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凭借阴阳变化对事物做出判断,了解其存亡途径。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就是要掌握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和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向,这要以自我反思为前提,经常性地扪心自问:“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如何行动”“我何以可能”[3]。
为达成《鬼谷子》确立的“圣人”目标和成为“圣人”所需的生命状态,《鬼谷子》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给予具体的回应。
第一,着眼于“生命自觉”的教育者。《鬼谷子》是在修己立德意义上强调生命自觉。鬼谷子,兵家称他为师祖,纵横家称他为先师,阴阳家称他为祖师父,仙道家称他为真人,谋略家称他为鬼才,后人统称之为“一代怪杰”。鬼谷子擅长从身体和心理两方面进行修养,并能够张弛有度、刚柔并济,独具通天的大智慧。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中形容鬼谷子“通天彻地,人不能及”[4]614-615,他主要精通占往察来的相术学、变化莫测的兵学、万口莫当的游说学、修身养性的出世学,服食引导,祛病延年。由此可知鬼谷子是一位具有渊博的知识、健康的心理素质、灵活多变的头脑的教育者。
《鬼谷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其内容充分显示鬼谷子是一位追求自主、自强、自立与济世相结合的人生理想的教育者,鬼谷子培养的众多杰出弟子,证实培育生命自觉成为鬼谷子先生的重大使命,他破除了学生生命自觉形成的阻碍,使学生养成了在出世实践中自觉、自主的习惯和能力,在实践中兴于时势、长于权变、辩证灵活的说教技艺。
第二,着眼于“生命自觉”的受教育者。《鬼谷子》中受教育者的生命自觉主要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及外在生存环境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把握如何促进三者之间的相互参照与转化。《鬼谷子·捭阖》曰:“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即知道自己所处的外在环境之后,开始运筹策划,了解他人之人心向背和看法,揭示事物之征兆,并不断反思自我的角色定位、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实现路径。圣人是具有“生命自觉”之人,具有对自我和他人生命的认识和理解及对外在生存环境的觉知和觉解,能够自觉主动地寻求来自时代的挑战,将自己的才情、才智、才华在一生中发挥到极致,追求自己的尽善尽美。《鬼谷子·捭阖》曰:“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谈话、交流来了解学生,交谈时适当地贬抑、质疑或反驳、诘难,可以敞开心扉,也可以不露心迹,进而摸清学生的真实思想。所有这一切都要“借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即为其出谋划策,以便把握事物发展的动向,得以借势生风,顺势而为。《鬼谷子》认为“口乃心之门户也”,口可以表达人的情感、意志,实际上也就是表达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了解他的外在语言可以知晓他的内心世界,而“入心”更重要,“明其人,得其情,御其心”之后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实施说辩,就能把对方说服。鬼谷子认为“长生、安乐、富贵、尊荣……为阳”,是人之所求的;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为阴”,是人之所弃的。“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鬼谷子·捭阖》)跟志趣高雅、人格高尚的人说话,要言说崇高之事,即“言善以始其事”;而跟志趣低下、消极退守的人说话,要言说卑小之事,即“言恶以终其谋”。只有诱之以利、胁之以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使具有生命自觉之人能依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调整自我设计与策划,不断自觉主动地建构自我与生境的新型关系,使他人和自我的生命精神能量实现双向共赢。孔子将“君子”树立为生命理想指标,并在《论语·里仁》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41从自我“内省”到“外推”至他人生命的过程即是生命自觉之表现。鬼谷子的弟子出将入相,如探囊取物一般,所以《鬼谷子》是一门真正在实践中达成人的生命价值的的学问。鬼谷子主张学会文武艺,货鬻帝王家,学一身本事,为国家为社会做贡献。这是通过观察事情的利弊条件,分析事物生存、发展和死亡的规律和关键、对自我人生未来发展方向、实现方法和途径进行策划,最终实现个体生命的超拔。对他人生命的尊重、敬畏、敏感,能够依据生境的流变随时主动进行自我调整,这种调整最终指向是调整自我生命与生境之间的关系,不断主动地创造性地建构建构起自我与生境间的新型关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鬼谷子理解的生命自觉是在“身—家—国—天下”的四个场域中展开的,并非只“借”不“还”,必然经过“汲取”和“给予”的公平交易的过程,这种给予指向的是通过帝王的作为实现对一个国家的福祉。
《鬼谷子》将培育“生命自觉”之圣人确立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四个维度的教学内容来实现。
维度一,认识自己。首先要体认自我,觉知自我的感想、觉解自我的行为,通过内视反听来体会对方的思想和外推对方的行为。《鬼谷子·反应》曰“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得其情乃制其术”。即首先要了解实际情况,然后确定最佳计策,进而推行其政治主张,这样便可以做到进退自如,而想要了解对方,掌控对方,首先要了解自己,“故知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同上)。
维度二,明白对方。如何了解对方的内心?在《鬼谷子》的论述中包含三个方面:第一,倾听。《鬼谷子·捭阖》曰:“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通过发问使对方回答,而自己要学会倾听,通过倾听来了解洞察对方的内心。第二,揣摩。《鬼谷子》之“揣”者,揣其情也;“摩”者,摩其意也。揣情与摩意,说的都是揣摩别人心思的基本方法[6]。从对方的外在表现来探究对方的内心的策略。“揣”揣情,忖度人情,了解人心事理,了解事物发展方向。鬼谷子认为“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鬼谷子·揣》)。如果不做好权衡,不知轻重缓急,揣摩不清对方的心情,就难以把握对方的心思要义之所在。正所谓“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同上)。揣摩时还要权衡利弊,搜集信息,从财产的多少、民众的贫富、地形的利弊、谋士的忠奸、群臣的关系及百姓的贫富等方面考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依从对方性情来揣摩,投其所好,使其情绪处于极端状态,其内心就会得以暴露,问题直指对方内心深处,其外在表现肯定会有变化。第三,观察。通过对方的眼神、表情、骨骼、性格气质及肢体语言的观察来探寻对方内心世界,言行是内心外在的表现,相由心生。“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同上)即在对方害怕恐惧的时候,使他厌恶、生气、发脾气,当其情绪处于极端状态时候往往难以掩盖其真情,就会流露出更多的信息。这就是以静制动,旁敲侧击,投石激浪,静下心来察言观色,揣情摩意,见微知著。
维度三,解读时势。鬼谷子认为谋士或智者,要运用忤合之术,必先衡量天下的形势,然后因势利导;如果用于一国,必先衡量一国的形势,用于一人,必先衡量这个人的才干、气势、品格、做事风格。用之于说教的对象,必须切合对象的实际,采用因人而异的游说策略,继而有针对地计划谋略,从而采取行动。
维度四,顺势而为。这里指的是在了解自己,觉知他人的前提下,把握外在时势,同时介入时势、改造时势,并随生境和外在时势的变迁来自觉调整自我的方式,实现自我与时势、生境的转化和融通。《鬼谷子》一书展示了滔滔雄辩的口才和说教技艺,创立了纵横游说的理论。鬼谷子认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鬼谷子·谋》)。《鬼谷子·持枢》曰:“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鬼谷子认为那些古代“善背向者”,无不是“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只有顺势才能遇合。一个人不通达智谋,洞悉事物规律,就不能治理世事,不深思熟虑,苦思冥想,就不能了解事物的真相,不了解人情世故,就不能成就美名。如果没有强大的智慧和才能,就不能领兵打仗。如果没有忠实正直的心,就没有办法去了解别人。所以《鬼谷子·忤合》告之,首先自忖个人的才能,度人之心,才能进退自如,纵横天下,随心所欲。
鬼谷子认为,跟君王讲话不要讲道理,因为没有人喜欢被教育。如何说教才能使君王(他人)自主、自觉、自愿?可运用以下几种方法。
象比法。《鬼谷子》曰:“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鬼谷子·反应》)这儿的“反听”指的是“反而求应”,即从对方那里求得“反应”,“听”在这里还有知道、审断的意思。善于反听的人有何特点呢?他能“变鬼神以得其情”即像鬼神那样变化莫测。他能以不可测度的变化,来了解、审断出真实的情况,打开对方的心门。“欲开情者,象而比之”,“言有象,事有比。”(同上)要使对方打开心扉,就要通过他的言辞来推测他的真实意图,要循循善诱,通过举例等方法,深入浅出,使对方感同身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从而激发起共鸣。如此便如《鬼谷子·摩》曰:“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善于“摩”之人,就像人在池塘边钓鱼,拿着包上鱼饵的吊钩,投入水中,立刻就能把鱼钓上来。“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用这一“说人之法”去教导,“所说皆可”,真正达到随心所欲、吉无不利的境地。但要注意“说人”的场合、时间、分寸。鬼谷子认为人是有欲望的,所以必须明白对方想要的是什么,进言要试探揣摩,“详思来楗,往应时当”“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鬼谷子·内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同上)这是鬼谷子主张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没法改变,所以要顺着听者的心思说;说未来发生的事情要给自己留有余地,做事要有“度”。
赏识法。《鬼谷子》的飞箝术论及掌控人心、把握人心,直达人心的弱点。他认为人都有欲望,希望得到肯定、称赞、欣赏、包容、取悦。赞美要恰到好处,找准赞美点,赞美要与众不同,赞美对方的行为。因而要“符而应之”先假装符合对方的想法,然后“拥而塞之”,渐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要求,最后“乱而惑之”,真正掌控对方。从顺势到转势,充分展示了生命的主动、进取、创造精神。
差异法。飞箝术说的是如何去识别人才、利用人才,《鬼谷子·飞箝》指出,要揣度人的智慧和测量人的才干,吸引远近的人来为自己做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先考察他们之间的异同点,针对其不同的言论,进行不同的进言。然后才能“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鬼谷子认为对君主进言,首先要考察他们的不同需求,然后“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鬼谷子·飞箝》)。对待贪心的人要投其所好,满足欲望,抓住对方心思为我所用;“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同上),量能立势,就能使其表露心迹。《权》与《谋》相连,实战谋略计策就要针对不同的人和事,设立和使用计谋,达到自己说服之目的。飞箝术告诉我们要学会满足不同人的需要,说服别人要因人而异,学会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鬼谷子·谋》曰:“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筹划计谋遵循一定法则,弄清事情的规律,以便得其实情。当形势发生变化,新问题出现,就要考虑对策,集思广益,小范围推广不断加以完善,进而全方位推广,再生成制度。如何调动他人参与的积极性?激励他“言善以始其事,言恶以终其谋”(《鬼谷子·捭阖》)。《鬼谷子·谋》中,将人才分三种不同类型:“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仁人志士不看重钱财,不要诱之以利,“勇士轻难”勇敢的人不怕危险,“不可惧以患”而要据于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鬼谷子·谋》)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鬼谷子》对差异心理的认识:仁人、勇士属能力差异,智者、愚者属智力差异;并且指出了如何利用人的个别差异达到自己的目的。仁者轻货,让其出费,勇者轻难,让其据危,智者达于数,让其立功。激励法因人而异,因时而裁之。另外还要把握“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同上)即对于那些外表亲近而内心疏远者,则可与之真心交谈,求得彼此内心的亲近;内心里亲近而外表疏远者,也可与之真心交谈,求得表里如一地亲密。《鬼谷子·谋》曰:“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意味着对从内心到外表都显现出质疑并且行为有所疏远者就明晰其意见肯定他,“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知晓其话语方式与他结交,“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则指根据其形势优劣来成就他,并想办法帮他消除灾难。若这一切还不能打动他,那么就需要“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正之,符而应之”(《鬼谷子·谋》)。将事情的严重后果呈现出来,使对方产生对此事的怀疑和动摇。“拥而塞之,乱而惑之。”(同上)最彻底的结果是取代对方,将其击垮。
重累法。反复试探或感化的方式使之接受自己的建议或意见,不同事物有不同特点,其表现形式各不一样,必须抓住其特征。“反覆相求,因事为制”(《鬼谷子·忤合》),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经过反复再反复的过程才能寻求出来的,要因事、因时制宜,顺势而为。此篇中提到“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利害相互转换,变化,就像铁环一样迅速旋转、变化、转移。世上任何事物都分两面,相合或者相对,都需要策士把握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态势,拿出计策,以解决问题,研究趋势,研究规律。时机未到,养精蓄锐,用心观察,顺势而为,要识时务。
求证法。《摩》是对《揣》的进一步加工整理,求证《揣》的外部信息的正确性,摩是揣的延续。《摩》曰:“摩者,揣之术也。”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揣测的过程。揣是由表及里,由外及内;摩是由外及内,内外结合。“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鬼谷子·摩》)当对方能够安排好的形式的时候,就更容易接受事情本身了。所以要掌控全部的说教过程,如何掌控呢?那就是要主动发问,而不是被动地等待,通过主动倾听,找到意图,做求证,再让对方回应,探测对方的真实想法,所以就是“聆听、发问、挖掘真相。”“说者必合乎于情,故曰,情合者听。”(同上)所说的话必须合乎情理,只有合乎情理的建议才能被对方接受。
抵巇法。《鬼谷子·抵巇》曰:“圣人见萌牙巇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当轻微裂痕出现时,圣人会想办法治理。当世道还可以治理的时候,则可以采取弥补的方法,使其恢复保持原来的完整。“不可治则抵而得之。”如果已经到了治理无望之时,就彻底推翻,用新的来取代,使其重生。教育中教育者发现受教育者之“偏”即不足及缺点,而力求纠偏,正所谓“长善救失”。如何对待受教者之“偏”,《抵巇》给出了很好的回答。
《鬼谷子》中的“生命自觉”是其意蕴精髓和灵性之所在,成为每个个体一生的本体特征,更成为人的生命意义、质量与人生境界的标杆。“生命自觉”对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命意义如此重大,对于教育学和教育的意义自不言待。
(一)“教育关系”中的生命自觉
前述,《鬼谷子》教育思想各项内涵所涉及的要求,构成了鬼谷子视阈下生命自觉的各方面内涵(如图一)。教育目标是育“生命自觉”之“圣人”,乃生命自觉的目标,是选定教育内容,确定教育方式的基础。教育内容中自我、他人、生境三者的转化或融通是对教育目标的的达成。为实现教育目标,所采取的引导和说教能使对方更加自主、自觉、自愿,可运用象比法、赏识法、差异法、重累法、求证法、抵巇法。
图一 教育思想中的生命自觉
在教育学的视野下,生命是处在一种特殊的“教育关系”之中的。具体而言,就是生命在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环境三者的彼此相互关系中存在,生命就是在遇见这些关系中不断生成的。也就是说,生命需要在教育世界内各种元素的相互交融中得以生长。基于此,教育学要实现教育目标,则要考量教育活动的安排方式,用最适合的教育方式方法介入受教育者的生命,从而在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构造出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与世界相遇的时空图景。只有处在这样复杂的相遇关系中,才能读懂生命,读懂教育。
(二)《鬼谷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生命自觉的价值取向
如前文所述,在鬼谷子关于圣人的使命和生存方式,以及在自我、他人、生境三者中实现转化与融通的论述中,彰显了鬼谷子思想中重要价值取向的核心——生命自觉。
《鬼谷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思想宝库中一块绚丽的瑰宝,其谋略智慧博大精深,极富哲理,极具实用性。国内有许多精通鬼谷子文化的学者、辩士、政治达人,如中国历史上的李斯、马错、范雎等,汉代的张良、韩信等,唐代的魏征、李靖以及清朝的曾国藩等;美国的基辛格,德国的施宾格勒,日本的大桥武夫等。国外《鬼谷子》思想已经成为研究“热点”,如,德、美、日以及东南亚有《鬼谷子》的研究机构、研究杂志刊物,还设立了研究奖金。德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指出,鬼谷子对他人的透视,对历史的洞察及其高超的外交技巧,使其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由此可以看出,鬼谷子是一个具有复杂思维的怀疑论者,他吸取了先秦各种思想的合理成分,内容丰富,体系庞杂。但是鬼谷子思想以实用主义为基调,充分利用和把握人的心理,直达人性之弱点。所以,千百年来,人们对《鬼谷子》其人及思想的评价聚讼纷纭,莫衷一是,褒贬悬殊。有的持肯定态度,如司马迁、刘勰、陈子昂等人;有的对其持否定态度,有杨雄、柳宗元、宋濂等。他们认为《鬼谷子》“皆属小夫蛇鼠之智”,终会导致用来治家“则家亡”,用来治国“则国愤”,用来治天下“则失天下”。从马克斯·韦伯工具理性的角度看《鬼谷子》思想精髓的价值发挥,正如“曾子见到饴以为可以养老,盗跖见到饴以为可以开门锁”[7],主要是看什么人用,什么时机用,用到哪里,怎么用。
(三)教育要满足个体生命自觉的正当需求
如前文所述,《鬼谷子》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其生命自觉的文化结构,都是在“身—家—国—天下”四个场域中进行的,并非只“借”不“还”,必然经过“汲取”和“给予”公平交易的过程。因而,鬼谷子本人的生命自觉和培育生命自觉的个体,都彰显出极大的伦理精神。这种伦理精神在教育过程中意味着对学生需要的解读,对学生正当需要的满足。
基于学生发展的研究者已逐步达成共识:在学生众多需要中,只有指向未来成长状态的才含有内在的发展性需要,发展性的成长需要能够超越当下状态的基础,促成新的成长。发展中的成长需要,是在师生的互动活动中完成从可能性到现实性的构建的。杨小微教授指出:“正当的成长需求作为制度更新的出发点。”[8]尤其是现代学校转型意义上的制度功能除规范人外, 根本指向是促进人的成长,促进个体主动健康的发展,制度本身成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9]。因此,具有育人价值的学校制度要以满足个体生命自觉的正当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从教育的视角审视鬼谷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其间还渗透着诸多的心理教育、美育教育、创新教育等多方面的内涵,深入挖掘《鬼谷子》的教育思想有助于丰富教育理论,深化教学实践,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理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