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萍,杜汝涛
(1.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 计算机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2. 梧州学院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 梧州 543002)
Java作为当前使用最广泛的编程语言之一,在互联网、数据库、游戏、手机应用等领域应用广泛。Java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很多高校都把Java课程作为程序设计的核心课程,强调突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Java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统一,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可为后续Android移动应用开发、Java Web、JavaEE等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科学构建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课程体系,开发适合应用型本科的课程内容。同时,通过校企合作机制,高校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短期的参观学习,或者聘请企业人员举办专业讲座,增强学生对专业的认知感。高校也可以让学生到企业实训实习,让学生体验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并认识到需对知识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将来的就业,为就业奠定良好基础[1]。高校还可以在实践教学中适当引入企业项目案例,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组织交流、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同时提高教师项目开发方面的工程项目经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2]。因此,借助校企合作的优势,在Java课程中,让企业工程师参与制定课程的教学大纲以及参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案例和实践项目案例。校企共建课程的教学围绕产业需求开展,要求以项目为中心,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使学生真正提高实践技能水平以满足企业需求,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Java程序设计作为计算机类专业一门很重要的核心课程,在修订新一轮人才培养计划时,采用“理论+上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企业人员与教师一起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以及实验项目案例,还对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给予指导。
开课前,课程组的教师对多家IT企业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分析Java工程师岗位的社会需求层次,了解Java编程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以Java岗位实际需求为导向做好岗位能力分析。此外,结合企业软件项目开发实施过程,校企共同拟定了课程的培养目标,设计出符合岗位需求、重视就业技能培养的课程大纲、实施计划、课程案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本能力、过硬的专业能力和可持续的发展能力。
在企业介入课程前,Java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环节的设置主要以教材为主导,教师只是依据教材的章节进行理论教学,由于缺乏工程项目经验,不能对企业岗位的相关知识做适当的延伸和扩展,导致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有所偏差,这种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办学特色。
企业工程师参与课程建设后,教学内容的设置除了参考教材之外,还应充分考虑知识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与可拓展性。教师把课程内容与企业岗位要求、社会职业需求相联系,并且结合企业项目案例来设计教学内容,达到系统化的学习目的,提高学生对项目的分析和实施的能力。
Java课程的理论课部分主要集中学习:Java编程基础,面向对象、数组、集合框架、图形化设计和输入输出,同步进行的还有上机环节(上机内容围绕课上所讲的知识点展开练习,主要完成理论课案例的补充练习)。
课程中,理论教学采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作为项目案例,并针对每章节的知识点将项目案例合理拆解成多个阶段性小模块。案例的拆解主要考虑知识点的分布以及项目的应用需求,并适当扩展企业常用到的知识,案例模块的设计从简单到复杂、从直观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
在上机环节,也围绕“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开展,以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基础,将项目模块分布到各个子实验中。这些项目模块在逻辑或者内容上前后相关,通过该案例项目可以将所有的实验内容贯穿起来,使得整个学期的实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此让学生体会到系统开发的连续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兴趣。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理论教学和上机环节的课程内容和案例分解见表1。
表1 课程案例分解
完成理论教学课程后,还有为期一周的集中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一个完整的案例项目,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实践环节采用CDIO的教学模式,分为4个过程:项目分析、项目设计、项目实现和项目检验[3]。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所有项目开发,教师负责项目分析、监督项目进度和成果验收,学生是实现项目的主体。学生根据教师给定的项目分析以及需求报告,完成系统的设计、开发,包括构建系统的逻辑模型、划分系统功能模块、编写模块内部的算法以及设计交互界面等,最后要求完成系统开发并形成简要的设计文档,并交由教师验收。
对于项目任务的选择,要求体现Java课程核心,并覆盖课程的主要知识点,难易适中,且具有可扩展性,因此,实践环节选择“企业员工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任务项目。该项目与学生信息系统相类似,可以让学生把理论课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运用,同时又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进行扩展。
实践环节开始前教师会对整个项目涉及的相关技术难点进行讲解,接下来1周要求学生以小团队的形式相互协作,按照软件开发流程完成项目任务。项目进行期间教师负责监管团队分工和合作情况,并给予指导、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设计、扩展项目。实践环节任务分解见表2。
表2 实践环节任务分解
在项目验收阶段设立多维的考核模式,注重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在考核结果中,除关注学生作品的整体质量,还要强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在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考核评价时,借鉴文献[4]的评分原则,并按照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将实践环节的分数分为4部分(见表3)。
表3 实践环节考核分项表
项目验收主要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要求每个团队做PPT汇报项目设计思路,并对系统进行现场演示。教师会针对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进行提问,同时指出项目的优缺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项目组可以根据意见进一步完善系统。在答辩时,其他组的同学可以旁听,以便更好地了解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发现自身设计中的问题,取长补短,积累项目开发经验。
围绕岗位需求开展、以项目任务为课程中心、以应用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校企共建课程模式,在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Java教学中取得不错的实施效果。学生除了Java专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还在其他方面取得明显进步。近两年,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学生多人取得“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软件设计开发大赛Java组省级三等奖以上的成绩;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其中学生参加Java中级工程师认证的考试通过率达到95%以上。
实践证明,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学校与企业相互借力,紧密合作共建课程,实现互利互惠。课程共建能让学生接触企业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同时又能提升教师的项目教学水平,促进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变[5];企业也可借机培养符合要求的员工,择优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