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胜
摘 要: 英语作为新时期促进对外交流的一门重要语言,有着广阔的前景。本文从外事志愿者工作角度出发,以问卷形式了解外事志愿,发现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对高校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英语专业 涉外志愿者 复合型人才
一、英语专业的培养现状及其特点分析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时期,绝大多数高校或专业院校相继开设英语专业,使得该专业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数量猛增。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因此向着企业、经贸、旅游等方向发展[1]。戴炜栋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一文中指出:“在国际化,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步从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转向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英语专业也不外乎如此,在经历二十年左右的“规模扩张”后,亟须促进其“内涵式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运用的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为[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的英语专业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值得注意的是,《大纲》虽然明确提出“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概念,但是没有给该专业提出明确的专业性定位,而在实际教育培养过程中,鲜有学生在上述领域熟练运用英语,更是缺少在相关领域实践运用英语的机会。各大高校为实现这一抽象的目标,尝试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但由于自身学习方法及师资有限,效果乏善可陈,达到的仅仅是对于相关领域的一知半解,殊不知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更重要的是深入了解相关领域的专业术语、文本及理论。换言之,各高校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虽有“复合式”培养的理念,但是培养效果有时不及“经院式”模式下的学生。原因在于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英语专业学生更习惯于接受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缺乏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导致创新能力弱化。
二、以SWOT为模型的英语专业外事志愿分析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方面交流的日益频繁,各城市主办或承办各大活动、赛事、会议的契机不断增加,对于外语志愿者的需求也扩大了。外语志愿者可以确保这些国际性活动的稳步开展,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国当代大学生形象的机会。对志愿者自身来说,为其专业“由课堂到社会,由理论到实践”提供了机会。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团队在2017年6月至9月于常熟、苏州两地高校对参加过外事志愿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电子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96份,男生132份,女生364份。总体来说,英语专业的学生都初步具备了参加各类外事志愿活动的意识。问卷显示,被调查人群中有48%的人表示只要有机会,就一定会积极参加各类外事志愿活动,另有一部分人有很强的参加此类活动的意识,但最终是否参加由客观条件决定,这类人占比44%。
1. strength(优势)。
与其他专业相比,英语专业志愿者的一大优势就是语言。就目前各大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开设情况看,多多少少会涉及听力、口语方面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对于极大部分的英专志愿者来说,从事志愿活动的过程几乎是交流无障碍。目前绝大多数外事志愿活动专业性正逐步提高,以“常熟理工学院“为例,2016年间该校外国语学院学生就担任“国际湿地大会”,“国际五人制室内足球比赛”的志愿者。此类志愿活动只有建立在良好的语言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解决外宾提出的深层次专业问题。其次,就英专生这个群体来说,亲临真实的英语环境是非常必要的,无论是从今后毕业、就业的角度,还是从进一步认知这个“大世界”的角度,都可以说是有百利而无一弊。在这些有效问卷中,约有82%的将外事志愿活动提高到了“提高英语交际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高度,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实际运用课堂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以上皆说明无论是志愿活动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还是英语专业对于志愿活动,都有着极高的需求或是期待。两者相辅,也就构成了极大的优势。
2. weakness(劣势)。
英语专业因其主攻语言而具有交流的优势,但因此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英语专业以外的教育。以“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外事志愿队”为例,近三年中参与过“舟钓世界锦标赛”、“全国体操锦标赛”、“四国男篮邀请赛”等重大赛事的志愿工作。类似赛事等级、影响较大,志愿活动过程中往往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发生,如运动员健康状况、日常习惯、隐私问题等。正因如此对志愿者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然而该专业志愿者,由于缺少一定的培训和大赛志愿经验,或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导致与主办方,或是参赛方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甚至是言语上的冲突;就专业而言,问卷显示,约有79%的受调查者认为“即时口译”是亟待提高的技能。这表明,英语专业涉外志愿者在缺乏“跨文化交际”方面培养的情况下,未必能做到“专业优势”,这就造成了素质、技能表现平平的尴尬局面。
3. opportunity(机遇)。
就外事志愿看,随着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体育、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益频繁。随着国际性活动的不断增加,外事志愿者的需求也就扩大了。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2.4%的受调查者每年能参加1-2次志愿活动,3-5次及5次以上分别占比20.7%和6.9%。;在专业培养而言,《英孚英语熟练度指标报告》于2013年对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人英语的熟练度进行了排名,中国大陆以50.77分位于第34位,属于“低熟成度”。这表明,我国虽然处于英语专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但总体英语水平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國的科技创新、信息化一体发展或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等都与英语密切相关,而英语专业作为培养英语人才的直接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4. threat(威胁)。
戴炜栋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中提到:“所谓英语专业同质化,主要指专业缺乏特色,人才同质化现象严重,高端国际化英语人才匮乏,低端英语人才较多。”随之而来的结果是英语专业的竞争力大幅下降。在这个注重全方位发展、复合型人才的时代中,仅凭对英语的一知半解而没有其他专业的领域的知识,很难立足于社会。对于外事志愿而言,非英语专业的学生依靠优秀的英语能力可以涉及此类活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本专业学生的实践机会构成威胁。除此以外,数据显示,69%的受调查人群认为,外事志愿活动缺少长效机制管理。如果仅仅作为一项课外活动参加,难免会影响工作學习。
三、从涉外志愿活动对英语专业建设的反馈性建议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外事志愿的直接主力军,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为进一步提高英语专业教育质量,适合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从外事志愿的角度,我们结合调查结果给出以下反馈建议:
1.坚持将英语教育放在首位的专业培养,注重人文内涵培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众多国家的通行语言,在文化传播中起着重要作用。英语专业学生更应该意识到专业的前景。具体来讲,培养方案可加强低年级阶段的基础技能和高年级阶段的应用技能教育。结合问卷情况,我们发现约有七成学生在外事活动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在“即时口译”和“跨文化交流”方面的欠缺,这表明英语专业教育在努力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更要明确其人文涵养,使得专业学习不停留在文字表面,而是深入文化本身。
2.全方位、多领域开展外事志愿活动,尝试外事志愿常态化。
问卷显示,约有93.1%的志愿者肯定了外事志愿和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结合的想法,但他们认为,其难点在于“涉外志愿活动不稳定,难以形成长效锻炼”。换言之,志愿者的选拔机制,志愿活动开展的不确定性等,都为其绊脚石。针对此问题,学校或是学院应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协调社会各界开展长效的志愿活动。同时,主动成为对外的窗口,积极与社会各界洽谈对接,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志愿服务机会。以“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外事志愿队”为例[3][4],该志愿队成立于2016年4月28日,成立之初便与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处挂牌合作。除此以外更为创新的是,该志愿队还与常熟市体育局于2016年6月合作共建了翻译服务基地,双方将合作培养一批熟悉体育文化、具有全球视野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外语翻译人才,主要合作单位包括市政府外事办、团市委、市农委、市旅游局等。据了解,这些起初都是由学院领导出面洽谈对接,再进行内部协调。之后随着合作的频繁,可直接由学生负责人组织活动。
3.完善志愿队伍机制,尝试“志愿”融入“教学”。
再一次以常熟理工学院外事志愿队为例,该队伍建立之初由25位外国语学院学生和4位指导老师组成,学生来自英语系、日语系、德语系和朝鲜语系4个语种,虽不算大规模,但队伍结构已属不易。该队伍选拔志愿者时仅依靠面试及综合素质考察的方法,在队伍梯队建设和组织管理方面尚有不成熟之处。
选拔志愿者时可建立一套高效合理的志愿者选拔机制,由学生会或校团委负责,事先开设课程(如公选课等)进行知识普及,培训,接着进行能力考核。对于部分长期合作的外事志愿活动(如常熟市每月都会举办的国际服装城采购对接会),在确保“常态化”的前提下,可创造性地将其纳入学分制,或可视情况将其纳为实践课程,这样就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本科阶段都能有机会尝试外事志愿工作,体会涉及本专业的能力要求。对于一些随机性的外事志愿活动,可作为专业发展的指导课程。可尝试将其与就业指导课结合,由志愿者自身总结感想和经验,进而考虑今后是否适合从事此类工作,如确实有兴趣涉足,学院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如跨院旁听专业课,开设相关二学历课程等。
4.尝试走出校园,利用高校群体这一优势服务社会。
常熟理工外事志愿队自成立之初以来,始终以“立足学院,面向地方及周边地区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定位自己。大学生这一群体因其活力和创造性往往深受社会各界的青睐。志愿队这一群体可在学院支持下,尝试“校企对接”或“校政对接”,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可向特定企业直接输送人才。同时,可考虑扩大自身队伍的影响范围,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界寻求合作,力求成为学校的服务招牌。
参考文献:
[1]戴炜栋,王雪梅.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英语专业的建设思路[J].外语界,2014(03).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http://www.sfao.gov.cn/shownews.asp?id=8482.
[4]http://www.gx211.com/news/201655/n1095360325.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常熟理工学院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涉外志愿者活动对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反馈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