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成
一、统筹城乡发展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四个“更加注重”是进一步深化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城乡发展的以人为核心的战略思想。
(一)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实现人口市民化
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重视城乡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提高农民融入城镇的素质和能力,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进一步对农民赋权、增利,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避免土地城镇化导致的“人”与“城”之问的隔阂。
(二)打破城乡分隔的制度藩篱,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一方面,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普惠、均等、包容发展,以实际居住地为原则,使各种基本权利在“城里人”与“乡下人”、“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一视同仁、公平对待、平等享有。另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特别是投融资体制创新,改革公共财政体制,提供财力保障,释放出满足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所需要的相应财力和供给能力。
(三)强调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统筹城乡发展要为人民提供更加宜居、充满文化归属感的生活空间。
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坚持城镇建设与乡村发展不以破坏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致力于构建生态宜居、环境友好的生产生活空间,致力于保护历史文脉传承,彰显本土文化符号和历史记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防止新型城镇化沦为圈地造城运动,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考虑,促进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统筹城乡发展注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选择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率的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创新、生态环境改善等途径,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向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低碳化。
(四)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实现发展红利共享化
统筹城乡发展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战略导向,就是要使城市与乡村融合发展、统筹发展,真正提升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农民的共同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6年,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二期拆迁,不到20天实现100%签约,正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实践。北京城市副中心通过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实现居民群众安居乐业,完善各种公益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现物质层面的富足和精神层面的幸福。在物质层面,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改革红利,让物质财富成为百姓的幸福基础;在精神层面,加强思想建设、文化建设、舆论建设,昂扬激人奋进的正能量,让居民群众精神充裕,活出精彩。
二、四种模式:北京城市副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经验
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统筹城乡发展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战略思维,重点推进外来常住人口和本区农民市民化,在区级层面制定完善相关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统筹推进,形成了潞城、台湖、于家务、宋庄四种经验模式:
(一)潞城模式:以棚户区改造和积分落户实现人口市民化
潞城镇是北京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要承载地,依托棚户区拆迁,实现当地转非农民“带着资产上楼”、“失地不失业”的人口市民化。一是完善本地农民市民化的成本分担机制。建立政府、企业或村集体、个人等多元的成本分担机制,重点解决项目储备征地、城乡结合部重点村、棚户区改造等过程中本地农民拆迁安置实现就地、就近城镇化的问题。二是建立外来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以有序引导、审慎推进为原则,有序推进外来常住人口市民化,出台《通州区扶持高端产学研基地建设暂行办法》等政策,为通州区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等发放扶持资金、政府特殊津贴、购房补贴等。通过积分赋权,将居住证积分与城市市民权益相挂钩,建立“梯度积分指标体系”,将其作为通州区范围内流动人口享受各种公共服务的凭证。
(二)台湖模式:以用地统筹和多元化投融资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台湖镇是位于北京核心区与远郊乡村的城市边缘地带和二道绿隔地区的重点区域。台湖镇的城乡统筹发展,主要是进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整治与统筹利用试点,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主要措施是:一是加强对城乡结合部的工業大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整治和统筹发展,拆除产能较低、污染严重、过于分散的工业厂区,集体经营土地进行置换和就地绿化,将腾退出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置换到新型产业园区,发展现代高端产业,提高产业效益。二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体制,解决腾退地涉及的农民社会保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实现产城融合发展。设立规模为200亿元的通州新型城镇化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出资20%,其余资金通过市场机制解决。鼓励社会资本以PPP等方式参与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参与城镇化建设,为通州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提供一定的贷款支持,进而加快产城融合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供给。
(三)于家务模式:以特色镇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于家务模式主要是加强对宅基地的统筹利用,加强特色镇开发和特色乡村建设,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一是以迁村并点、企业腾退、指标置换等方式,引导18个迁并村土地向中心区、次中心区和科研创新区三大组团集中,通过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统一流转、统筹开发、规模经营实现农民增收和就地城镇化。二是综合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统筹利用工业大院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推动工业大院与城镇土地同地同权,创新城乡一体化机制,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当地农民可以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收益。三是积极发展特色镇和特色村。比如,于家务乡小海字村以养老休闲文化园林为特色,完善养老公寓设施,实施园林式村庄生态改造;西垡村加快村庄改造,打造以商贸、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主导的商业服务型新-社区等等。四是加快生态建设,拓展绿色低碳空间,通过特色镇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实现城乡AS化发展。
(四)宋庄模式: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保护历史文脉实现发展红利共享化
宋庄镇结合地方特色,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城乡统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产值、低能耗、绿色无污染等特点,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方向。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进驻,聚集了国内外众多的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目前,宋庄镇拥有艺术工作者5000余人,建成艺术展馆30余家、画廊113家、艺术家工作室4500余家。宋庄镇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支柱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发展红利与人民共享。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北京城市副中心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径
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创造性地构建了潞城模式、台湖模式、于家务模式、宋庄模式,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总结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经验就是要牢牢把握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路径,不断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一)以创新为动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新高地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吸引各类创新要素、资源集聚,构筑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新高地。一是破解人口市民化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关键在于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外来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人口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二是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建设资金保障机制,通过以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PPP模式,创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参与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供给。三是通过以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政策创新,不断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创新城镇规划理念,将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理念运用于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各个领域,推进城镇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创新,破除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管理体制障碍,不断提升城镇化治理水平,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高地。
(二)以协调为抓手,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機制
要以协调为重要抓手,以特色乡镇、特色农村建设为重要支点,综合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利益壁垒,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体制机制。一是要以协商、合作、共赢为原则,建立集体土地整治的长效机制,建立集体建设用地和农用地的统一流转、统筹开发、规模经营的利益协调机制,推动工业大院与城镇土地同地同权,农民参与集体经济发展,强化农民参股、利益分红、协调均衡,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二是构建新型城乡关系,重视农村建设与发展,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地区人口的收入水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把广大农村建设成为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三是加强特色城镇规划建设,积极发展特色村镇,加快村庄改造,把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特色城镇建设紧密结合,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和特色品牌,培育依托特色产业支撑的商贸重镇、旅游古镇和卫星城镇,保护历史文脉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相结合,建立特色产业与特色村镇协同同步发展机制,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三)以绿色为约束,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
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绿色为约束,加强保护绿水青山,重视生态小镇建设和整个城区的园林绿化建设,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使城乡发展更可持续。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要加快城镇化向绿色低碳转型,大力推进绿色生产,加快淘汰传统污染企业,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构建新能源产业、低碳环保产业、绿色服务业等低碳产业体系。二是要树立绿水青山理念,选择低碳消费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市民节俭绿色的消费观,积极参与低碳社会建设,共同构建绿色家园。三是以建设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田园城市、海绵城市等为方向,加快森林城市、绿色建筑、绿色交通、绿色社区建设,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重视新能源车发展,建设立体绿化建筑,加大环境治理,不断改善城镇生态环境。
(四)以开放为条件,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
北京城市副中心重视开放发展,以开放发展为理念吸引外部资本资源要素集聚,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一是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开放包容为重要理念和基本条件,以多领域、全方位汲取一切优质资源和元素提升对外开放的程度,拓展发展空间,以开放汲取世界先进经验,以开放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二是要以开放的格局吸纳优质资源和发展要素,吸引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等要素聚集,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新活力、输送新血液、搭建新平台。三是要创造开放发展的基本条件,加快城市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特别是要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政策发布平台、公共服务运行平台等,为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开放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条件。
(五)以共享为保障,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篇章
北京城市副中心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共建共享为基本保障,实现就地城镇化、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格局。统筹城乡发展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保障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改革红利;要利用共享发展思维,将城乡政策趋同于一,促进城乡协同发展与共建共享;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新农村建设和治理水平;要实现城镇与农村的协同共赢,把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增强城镇带动辐射功能,实现城镇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难题,以共建共享为保障,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责任编辑:李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