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星宜
4月29日-5月15日,第三届芒砀山摄影季在河南永城芒砀山旅游区如期举行,本届摄影季由《中国摄影》杂志社与永城市委宣传部主办,永城市芒砀山旅游景区管理委员会、芒砀山旅游总公司承办。5月5日的开幕式上,中国摄影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主席刘鲁豫,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于德水,中国摄影出版社社长赵迎新,《中国摄影》杂志社主编晋永权,永城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毕江远,永城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梁廷振,永城市政府党组成员、芒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主任张福光,市文物旅游局局长高全举,芒砀山旅游景区管委会副主任、芒砀山旅游总公司总经理鲁玉等与摄影界人士百余人共同见证了摄影季的启幕。
一场摄影季能带来什么?放眼国内,各种各样在美术馆、博物馆所呈现的摄影展览,以高雅艺术的姿态每月甚至每周都会扑面而来,不过像芒砀山摄影季这样与乡土社会紧密结合的,仍屈指可数。自摄影术诞生以来,摄影努力证明着自己是重要的艺术门类。然而,当摄影作品终于被艺术所认可,跻身美术馆和博物馆,充满仪式感地被悬挂和观看时,却更多地变为高雅艺术和精英之间的对话,远离了日常生活。当以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迅速占据乡村娱乐的日常的时候,我们的确应该想一想摄影如何回到日常生活、拥抱乡野,获得重新接近现实、深入现实、处理复杂现实的可能性。
基于此,摄影季主办方希望在上一届摄影季的成功经验之上,将摄影季打造成更具原创性、学术性和互动性的摄影活动。《中国摄影》杂志新媒体部主任、资深编辑马勇担任此次摄影季的总策展人。目前,全国范围内有影响的、成熟的摄影节有好几个,新兴的更层出不穷,但多数类似的大型摄影活动,在形式和内容上颇为相似。马勇坦言,在豫东旅游小镇做摄影季,略显疯狂,也催生出更多大胆的想法,使芒砀山摄影季呈现出一种新的摄影节的样式。经过多次前期勘察,并通过手绘等形式推演各种设想,马勇说:“如何让摄影圈的交流与当地百姓的参与兼而得之,这次摄影季就是一场试验”。
本届摄影季展览的结构既有名家名作,也有基层爱好者和在校高中生的作品;作品的内容,既有纪实记录,也有当代意味的个人表达;展陈方式更具特色和多样化,既有类似大地艺术的几百平方米的巨幅作品置于岩壁、水中,也有作品散落在民居的房前屋后……与上届相比,展览的场地更加规整,共设五大展区,包括汉博苑广场南回廊与北回廊、地质公园、购物中心、汉画像石馆等,分别呈现《中国摄影经典作品展》《永城四十年摄影专题展》《絮絮作品展》《河南青年当代摄影展》《全国高校摄影精品展》等主题展。
展览空间的考量显现出民间性,打破在美术馆画廊的常规展出环境,与当地的居住及旅游环境产生有趣的互动。影上书房摄影图书馆馆长王新妹是一名狂热的野生动物爱好者,作为参展摄影师,她赴南极拍摄的企鹅影像输出为几百平方米的巨幅作品,或悬挂在废弃水泥厂的立窑上,或置于夫子山的水面之上;深圳插花地影像艺术总监絮絮所拍摄的海鸥作品,置于原始地质公园的岩壁之上;中国卫生摄协副会长周顺华赴非洲所拍摄的大象、斑马,同样被制为超大尺幅,前者悬挂在芒山寺景區附近民居的房屋前,后者置于夫子山的河滩边,斑马们喝水的动作与景区山水之间浑然一体。此情此景,游人们纷纷驻足观赏,感叹仿佛置身在野生动物园之中。
展览内容的多元化使摄影季更具观赏性。河南青年当代摄影展(“惊蛰”展)由李宇宁策划。起初,有两个空间可供选择,分别是位于景区入口的傩文化馆和景区出口的汉画像石馆。从人流量看,傩文化馆更具优势,但空间中有傩舞表演,会干扰展览效果;汉画像石馆展出的画像石与图像有关,空间整体更纯粹,且关于24节气的记载最早出现于西汉《淮南子》,也和汉画像石馆中展出画像石的年代相同。“惊蛰”展以春雷震震、万物复苏的“惊蛰”节气为主题,寓意着古老土地上新生命的不断涌现,“惊蛰”参展摄影师的作品虽然在影像语言以及呈现方式上,与河南摄影传统相比较而言具有挣扎和突破的意味,但精神内核中古老的乡土社会文化脉络依然清晰可见。最终,“惊蛰”展在汉画像石馆展出,200年历史的摄影艺术与2000年历史的古老画像石图像之间既构成了矛盾冲突,也是某种继承与延续。
根据展场特点,李宇宁从“惊蛰”群体中选择了比较符合这一历史语境的慕容拖鞋、孙彦初、陈卓、宁凯、梅若梅、王永攀的作品。
正对大门是孙彦初的《虚构集》,他将收集到的现成照片作为媒介进行再次创作,不仅仅是对摄影本体的质疑,也是对传统摄影观念的颠覆;慕容拖鞋、王永攀和高山、梅若梅的作品分别位于孙彦初的两侧,他们的作品从“语言的实验”“身体与身份”“私密的观看”等不同角度出发,既批判摄影本身,也质疑着个体所身处的世界;陈卓和宁凯的作品分别位于展场的两端,成为互相呼应的一组,代表了青年一代面对当下消费时代与城市化的态度。这些作品是河南当下青年摄影现状的缩影和代表。
延续了上届摄影季的展览方式,本届摄影季有53个群展及个展在20多个芒砀山特色民俗小院再次集中亮相,加上柿元村展区的本土影像,布置在当地民众房前屋后的摄影作品备受观众们的喜爱。大俗亦可大雅,学术的观看和思考同样也可以在村落影展中展开。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后后文化工作室主持刘俐在小院之间策划了“庙会的那些事儿”系列影展,通过田野调查走访、口述的方式,深度挖掘芒砀山古庙会的历史及相关民俗文化,再通过不同的展览形式来呈现芒砀山古庙会的样貌,以此使更多人了解芒砀山古庙会和芒砀山的前世今生。刘俐认为,当代艺术是需要养料的,作为当代艺术创作灵感的源泉,不能只关注个人生活,更应关注当地的历史与文化。同时,作为策展人,在这样特殊的场地,在观察之余还必须保持敏感。在不可能追求灯光效果,布展精致化的前提下,情景上的戏剧化荒诞化成为这些影像呈现的一大特点——一组“脱衣舞”系列作品的展出方式吸引了一众村民与游客围观。门帘设置在一幢原本被废弃的公共厕所外,门帘虚掩所营造的窥视感使展览阅读方式随之改变,变得更加有趣。
由影像东方CEO胡辉策划的“珠三角青工影像计划”展也在柿元村与小院之间展出。作品由比奇汉工厂的青年工人拍摄,他们来自广东、湖南、河南、四川、江西、广西、贵州等地。在目睹了自己参与建设的珠三角正日新月异发展的同时,他们将手中相机、手机对准自己的家乡与亲朋。看似业余的作品充满了创新性、表现力和难得的思维深度,因为饱含着对家乡的无限热爱。
摄影季的举办适逢芒砀山千年古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三月三十为春季庙会)。古庙会以中原千年古剎芒山寺为中心,方圆百里的香客、商贾、游人便蜂拥而至,在芒山寺周围形成了一个采购游玩的欢乐谷。芒砀山是苏鲁豫皖四省百姓赶大集的去处,同时也吸引着许多慕名而来的外来游客,以展览为主体的摄影季活动让他们此行有了更多收获。摄影季期间,累计人流量达到百万人次。
于德水是第一次参与到芒砀山摄影季,在柿元村与小院之间,从小树林到墙头再到院落,他深受感染并对这种展出形式点赞,“摄影艺术进入到院落里,进入到生活中,这种方式太棒了。我们可以看到不少村民、游客甚至模仿起照片里的动作或场景,这种图像与现实所产生的关系,潜移默化间,艺术正和每一个人发生关联”。从这个层面而言,芒砀山摄影季一方面接足了地气,另一方面又引入当下文化艺术的最新潮流,两者之间经展览打通。长居海外的多伦多大学教授顾伊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创作者不应只把目光定格在北上广深,更应该深耕于中国乡土,像芒砀山这样的地方有着更多值得挖掘的创作资源和灵感。
永城市摄影家协会主席王勇参与了三届芒砀山摄影季,本次摄影季筹备阶段,他斥资重新装修民俗小院,将其中的1号院改造成更具现代气息的小型展览馆和图书馆,希望在未来能更多的进行艺术作品展,既激发当地百姓对艺术的兴趣,也希望以摄影促旅游,吸引公众关注芒砀山汉文化。对于当地多数百姓而言,摄影季及其在村落民居间的展出,已不像上一届那么陌生。有村民向笔者表示,展出的摄影作品让他们对于所谓的艺术有了更多的认识,尤其当一部分他们原本并不认为是作品的影像进入到家家户户的院落里时,更让他们对摄影有了新的理解。
不少摄影圈的专业人士从北京、郑州、济南、上海、杭州、合肥、福州、深圳等地乘高铁前来赴约,无保留地分享着自己的感受。中国金融摄协副主席张响贤,恭王府研究员郑虹,中国摄协理事、中国电力摄协秘书长吴力,中国著名暗房专家张左,摄影史学者、策展人高初,常州民俗协会会长王德安,河南摄影家王昆峰,河南摄影评论家陈晓琦,中国摄协影像产业委员会委员罗勇,1826摄影俱乐部艺术总监赵萍,中国摄协商业摄影委员会委员、大扬影像Club创办人杨勇,经纬印业艺术总监傅为贫,启运文化视觉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启运都纷纷表示:这样的展览形式值得国内其他地区学习与借鉴,摄影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交织在一起,他们的生活情趣与品位也随之提高。
除了摄影季本身展出的摄影作品外,热烈的氛围从展区延伸到更多场所,无论是在摄影研讨会还是摄影交流会中,来自国内外的摄影研究者、摄影家与当地摄影爱好者们共聚一堂,展开讨论和交流。在观展间隙,影友们也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向摄影专家、前辈讨教的机会,四处都能看到成群结队把老师们围住的场景。系列活动把摄影季的概念进一步延展,与摄影展相映成趣。
当然,本届摄影季也有遗憾。部分展品制作、呈现效果与预期存在一定距离,这是摄影季继续办下去需要改进的方面。一如既往的是,影像应将抵触与融入兼并的两部分摄影展持续下去,为打造成一个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摄影季活动而努力。本届摄影季结束后,主办方表达了把芒砀山摄影季打造成一个区域性、全国性甚至在国际上都有影响力的摄影活动的愿景;同时还表示,未来还将组建专业的策展团队和学术团队,深度挖掘芒砀山的旅游文化与本地的民俗文化,让文化与旅游更有效的结合起来,让摄影艺术真正丰富当地民众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