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勤
游历河山,渐渐把关注点留在了寂寥乡村。原乡建筑依山傍水、浑然天成,田园生活悠久安稳、自给自足,是都市浮碌生存状态下渴盼的心灵憩园。桂湘黔三省相交的侗族山乡,有着建筑奇特、历史久远的风雨桥、鼓楼、寨门,乌瓦木构吊脚楼依山就势鳞次栉比,侗族大歌飘荡在清溪田头,炊烟飘升,花树掩映,远山如黛,行歌坐夜,如世外桃源,引人流连。黔东南至桂北虽已有成熟的旅游路線,但以三省坡为核心的山乡僻壤间,许多古老的寨子仍藏在深闺人未识。这次“五一”小长假,决定避开游人,在三省交界处,另寻秘境。
雨水浓稠的春末,落英缤纷,我们四姐妹,以广西三江县独峒乡为起点,经贵州黎平县、从江县、广西和湖南通道县相交的村寨,沿坪坦河一路南下,回到了广西三江县林溪乡。5天里,兜了个大圈儿,记录了一座座画境里的古老山寨、五十多座风雨廊桥、六十多个鼓楼,惊艳了三省交界的“天湖”大塘坳和三省坡的野花绚烂,遇到了无数质朴的微笑与问候,还被邀至田家,把酒话桑麻,被暖融融的乡情深深感动……
高铁抵达三江县,我们直接包车前往三江最西北角与贵州湖南相邻的独峒乡,三省坡之所在。路上经过盛产春茶的布央寨子,雨雾里仙气飘飘,可惜我们假期短,没有时间住下来采采春茶,体验春之美。一夜雨后彩霞初露,我在独峒乡赶街子,遇到开微型面包送人下山的帅哥小石头,开始以为他是开出租的,便搭讪问路,他热心送我们到岜团村。后来越聊越投契,接下来的几天他便一直开车带我们,翻山越岭,尽往三省相交的僻静处去找寻吊脚楼保存得多的老村寨和古廊桥,并去了他和朋友石老师那令人诗心大起的家乡做客,尽享饕餮之福。也使我们原本走马观花的旅行,变成了寻亲访故的还乡之旅。
四五月份是侗乡最美的时节,粉紫芬芳的泡桐、雪白的油桐花开满树,山顶野生的杜鹃火红一片,还有一种粉紫玫红相间的细碎野花,当地人也叫不出名字,漫山漫坡地怒放着。从弯弯的山道远望,在高高的坡上俯瞰,镜头从层叠的梯田穿过,掩映在花间的古老村寨是如此的诗情画境,令我们不断惊呼,热泪盈眶。夜里雷雨滚滚,晨起彩霞满天。汽车在盛夏的浓荫里穿村过寨,古老的榕树撑开巨伞遮蔽着宁静的家园,我们沿途做客农家,拜望90多岁的老人,听故事,喝人家煮糯米新酵的酒,记录了无数拙朴精湛的建筑工艺。
广西三江县独峒乡的座龙、八协、守昌、平流、华练、岜团、独峒、林略、高定、干冲10个寨子,被称为“柳州地区侗族生态博物馆”,共有古寨门13个、廊桥13座、鼓楼28座,一群群的吊脚楼沿苗江河两岸和三省坡脚散布着。从独峒乡通往贵州雷洞乡的山道高处,俯瞰梯田环绕的独峒乡,诗情画意,据说是荷兰某户外组织开辟的徒步路线。
汽车在颠簸无比的小道艰难攀爬,开到海拔1337米三省交界的三省坡(又叫基拉维山),为越城岭、雪峰山、苗岭山脉过渡地段的最高峰,我们被铺天盖地的花海震到了!花海之心,碧波粼粼的“天湖”被各色杜鹃簇拥着,侗语叫它“卫大塘坳”。下山后,抵达贵州黎平县雷洞乡牙双寨,这是小石头的家。两座如尖利狼牙的山峰挟持间居高临下的寨子,易守难攻,相传吴三桂曾在此血战。沿碧绿的古邦河到龙额乡一路,巨大的榕树荫庇下,一个个宁静的村庄连着风雨桥,美轮美奂,令人流连。当晚我们住在有着狐狸精传说的中潮镇,窗外大片绿油油的田野,春雷滚滚,做了一夜的美梦。
黎平县顺化瑶族乡的鹿背山,也正是杜鹃花汇成海的好时节,漫山红遍,铭心刻骨。再东行至大山坳黄土坡里的地青村,是小石头朋友石老师的老家,这里近年刚修好通往7公里外德顺乡的水泥便道。由于群山阻隔,出入不便,过去村里600多户家家养马,靠马车驮人运货。清一色乌瓦木楼的村子被高大的相思豆、栲树、枫树环抱着,不时有马车“哒哒哒哒”驶过。清溪绕过家家门前,水草柔柔地招摇,摇乱了我的心……我们下田抓禾稻鱼,经过一户人家,暧暧远人,木楼二层阔大的平台伸向田野,燕子筑巢檐下,俨然“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诗境。灌了浆的稻田里水满鱼肥,我们徒手抓鱼,不一小会就收获满篓,回到石老师那美丽柿子树下的木楼,开始烹饪。碳烤、红烧、木香紫苏豆腐鱼汤,再加上石妈妈精心腌制的酸鱼——《舌尖上的中国·我们的田野》就这样现场直播了!如此香入骨髓的侗家全鱼宴,毕生难忘。
进入湖南通道县后,沿着坪坦河一路南下,古老的寨子一个接一个。芋头古侗寨群、皇都古侗寨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横岭古楼群、阳烂寨门、播阳白衣观、锅冲兵书阁,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晚上,住在芋头古寨,深山月夜,清凉如水,农历十四的圆月照着古老的芦笙鼓楼,正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多年迷恋古廊桥的我,这回过足了瘾。侗族所居地域,古称溪峒之地,山环水绕,沟壑溪流遍布,带长廊、亭阁的风雨桥除了交通疏导和遮风避雨的实用功能,还有着拦截风水、祭祀神灵、便于聚会等精神文化需求,因桥上多有彩绘,又称花桥,与侗寨的标志性建筑鼓楼、吊脚楼遥相呼应,融成了人居环境和风水之美的和谐整体。
几日来,清溪河流一路相伴,随处可见古老的风雨桥跨于溪涧田野,连接着两岸村寨和深山古道。湖南通道县南部的黄土乡至平坦乡,坪坦河从源头至汇入渠江的约30公里地带,被称为“百里侗文化长廊”。坪坦河蜿蜒流经23个侗寨,河上横卧着17座造型各异、姿态万千的风雨桥,其中观月桥、中步头桥、中步二桥、永福桥、回福桥、永定桥、文星桥、普济桥、回龙桥9座始建于清代的木构古廊桥均有两三百年以上历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座廊桥不用一钉一铆和其它铁件,以质地耐力的杉木凿榫衔接,甚至使用了古老的湿藤绑扎法,被建筑学家称为“榫卯抵承梁柱体系之大观”“我国古老造桥术的尾闾,国内桥梁建造史中最后的、罕见的一批活化石。”
仅广西三江县境内就有风雨桥110座,其中,美丽的程阳八寨有4座风雨桥:永济桥、合龙桥、频安桥、普济桥,最有名的永济桥又称程阳桥,1912年兴建,1924年建成,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这座四孔五墩伸臂木廊桥,采用中国南方特有的穿斗式组合结构,既有古代百越族干栏式建筑色彩,又有汉族宫殿式艺术风格。桥的东西台亭为斜山式,东西东亭和中央亭为钻尖式、亭倚式,集侗族传统建筑中三种基本造型于一身,在亭面上下均为飞角半拱,使整座桥如飞龙腾空。从通道县往三江县的窄小乡道慢慢爬行,在三江县林溪乡弄团村和阳溪村之间,随处可见大小不一的古廊桥。气势如虹的长桥如程阳桥、地坪花桥均有重檐楼阁等精湛的建筑装饰。这些遗世独立的山径小桥,遮风避雨,听风看水,更见拙朴亲切,令人眷爱。多数廊桥的梁柱上,用墨字写着建成年月、工匠名字、村人捐资情况。有一座民国初年修建的小桥,横梁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村人出资、出工名册,可想而知穷乡僻壤的人们对天堑通途的强烈渴盼和竭尽心力。
三江县独峒乡的岜团桥建于1910年,是一座人畜分离的二层立体木桥,与现代双层立交桥有异曲同工之妙,被誉为“独一无二”的民间桥梁建筑典范,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在这里邂逅了盛装的美丽侗族姑娘阿甜姐妹,她们把彩绣纷繁、银饰沉重的侗装借给我们穿上,不停地在各个角度为我们拍照,还邀我们去家里吃寿酒。侗家女儿均有一套母亲亲手染布、纺织、一针一线缝绣的蓝染刺绣盛装,以及隆重的银饰,是给女儿的嫁妆,更是母亲对长大后远离的女儿永生的眷爱与念想。
贵州地坪风雨桥,处在古时黎平县通往广西通道要孔的南江河上,1882年始建,屡遭火灾、洪灾摧毁,现存为1981年重修,因造型优美,上过邮票。金色的黄昏里,这座承载了我17年前美丽记忆的大花桥,叫我久久流连。花桥内彩绘的大量侗族传统题材的农民画,简朴生动,在普遍粗陋的现代民间彩绘中实在难得。
旅行的最后一天,在程阳八寨的岩寨,坐在伸向灌浆田野的木楼阳台,享受着一泡老茶,望着远远田溪上两座小小的木平古廊桥,我们恍惚如在有着狐狸精传说的中潮镇那夜,做了一场梦……多希望这美丽的梦不要再醒来,流光就此停止。
鼓楼是侗乡独具风格建筑技艺的集中体现,凡有侗寨必有鼓楼,作为为乡民起“款”定约(“款”是侗族独特的契约文化传承)、聚会、外敌入侵鸣鼓警示之用,更是宗族文化的标志和象征。鼓楼一般按族姓建造,一个族姓一座鼓楼,集宗族之财力尽可能建得雄伟华丽。通体木质结构,不用一钉一铆,有厅堂式、干栏式、密檐式多种,有的甚至是独柱一根,建筑技艺之高超令人惊叹。座座鼓楼高耸于乌压压的侗寨之中,飞阁翘檐,巍然挺立。鼓楼下有戏台、广场,侗族有“坐鼓楼”的习俗,逢年过节人们聚集鼓楼下,唱大歌、“哆耶”对歌、跳芦笙舞、演侗戏。
三江县八江乡的马胖鼓楼、通道县的马田鼓楼、芋头古寨的芦笙楼,均为气势恢宏的清代建筑。三江县独峒乡高定寨,建有7座按宗族建的鼓楼,飞檐层叠而上呈宝塔形,彩绘着花鸟、山水、龙凤、人物。黎平县地青村旁的平铺村,有座典雅雄丽的莲花鼓楼,古色古香,五彩缤纷,鼓楼下的卡房(厅堂)宽敞气派。洪州琵琶歌沿着洪州河流传于三省坡麓的洪州、德顺、水口乡的上百个侗寨,“高音假嗓”为这一歌种的主要特征,因用三弦小琵琶伴奏而得名,被音乐家称为“侗族假声琵琶中的美声唱法,中国音乐乃至世界音乐的精品”。琵琶歌以及享譽世界的侗族大歌的流行,跟侗家人“坐鼓楼”的习俗有关,寨子里有了固定的宗族聚会场所,人们常以群聚的方式交流情感,或对唱、或合唱,把对生活的热爱抒发融入民族文化的传承当中。艺术要与生活密切相连,带着迷人的烟火气,才易于代代相传。侗族绝妙的美声大歌,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侗家人美好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