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延庆 赵丽
摘 要:水族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然发生改变,如何抢救珍贵的文化遗产,汲取优秀文化因子,使其在乡村振兴中持续发挥现实作用,已然成为当前水族文化遗产开发最重要的切入点。
关键词:乡村振兴 水族文化 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2018年2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不断提高村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村产业和农民就业问题,确保当地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樂业。水族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其文化是水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当前,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精准扶贫工作中,如何精准把握水族乡村发展问题的本质,充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乡村治理,因地制宜地发掘水族优秀文化资源,对水族地区乡村实现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望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水族文化的价值
水族是我国56个少数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主要聚承于于珠江流域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按行政区域划分,则主要聚居于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县、独山县、都匀市,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境内的榕江县、丹寨县、雷山县、丛江县、黎平县等地,其中三都水族自治县聚居着全国近半数的水族人口。由于水族聚居区域相对偏僻,信息及交通相对闭塞,导致其文化保存度较好。目前,水族除已列入非遗名录的非遗项目外(国家级非遗4项、贵州省省级非遗18项、县级非遗63项),这里有与纳西东巴文齐名的水族古文字——水书,有蕴含着古朴而深刻的哲学和天文学思想的水族历法,有被誉为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等等。除了这些极具知名度的水族文化之外,还有大量珍贵文化至今仍散落于民间,亟需挖掘和开发,如祭山、祭树、祭河等习俗,体现了水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朴素自然观,如议榔、栽岩等习俗,则体现了水族实施村民自治的智慧,对这些珍贵的水族文化开展抢救性保护不仅有益于为当前乡村治理提供优秀的传统文化经验,同时对水族文化遗产进行的产业开发还将对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产生积极影响,是实施水族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水族文化开发的困境与出路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水族文化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从节会的举办,到工艺产品的开发均提供了政策和资金的保障,尤其是水族马尾绣等文化产品开发更是与当地脱贫攻坚工作紧密地结合起来,在产业带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在开发过程中,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仍非常突出。
1、政府推动与村民自觉之间的问题
水族聚居区山路崎岖,交通不便,水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和认同感,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感情和认同感将会转化成巨大的经济能动力,如果运用不当,不仅会对文化的传承造成破坏,对地方社会和经济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巨大。以水族卯节为例,卯节共为分四个批次过节,自头卯(第一个卯节)开始,不同的水族宗族便会严格按照水族历法推算的时间以及过卯区域分批次过节,到卯坡上唱情歌,绝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由于每年的卯节均需通过水族历法进行推算,从而导致其节期难以固定,加之与现今节假日时间不一致,一些地方政府便擅自改变卯节举办的时间和地点,一切以方便游客,以旅游经济最大化为目的,却忽视了节日的核心是当地水族群众,这对于当地已传承千年的文化体系的破坏是致命的,如在七十年代,荔波县水尧乡政府在未征求当地群众意见的情况下,擅自将已使用百余年的卯坡改至乡政府旁,从而受到当地群众的集体抵触,由此带来的结果便是该地卯坡在政府的强势干预下荒废数十年,最终还是依靠当地群众自发恢复,现今,当地政府充分吸取了曾经的教训,对于卯节的举办更多地是引导而不是干预,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水尧卯节也一举成为荔波县最为重大的节日活动之一,其经济和社会价值都得到了进一步突现。
2、家底模糊与精准开发之间的问题
水族文化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开发过程中却始终面临一个尴尬的情况,即真正拿得出手的项目似乎并不多,难道水族文化的丰富仅仅只是口头上宣传,其实藏量根本不值一提?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一个传承了千百年,甚至能创制出自己独特文字的民族,其文化必然是远超我们想像的丰富和辉煌,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便是我们没有真正摸清家底。目前,除了七十年代启动的“十套文艺集成”普查外,有针对性开展的大型水族文化普查基本没有,现今水族文化利用的基础基本建立在前人搜集整理的水族民间故事、歌谣以及部分音乐舞蹈资料汇编上,由于七十年代启动的普查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导致已搜集整理的水族文化并不全面,部分内容甚至存在错漏,如果再不开展一次全面而深入的大普查,大量水族文化将会慢慢从人们的记忆里彻底消失。以水族木楼营造技艺为例,如今随着更结实、更实用的小洋楼在村村寨寨拔地而起,水族木楼建造木匠已是凤毛麟角,随之消失的还有择屋基、上梁、立神龛等习俗。这些技艺与习俗的消失对于当地文化特色旅游文化开发必然影响深远,因为没有一个游客会不远万里跑到贵州的深山中来看一片完全西化的小洋楼,去体验一堆打造出来的没有任何地方特色的伪文化。
3、简单模仿、臆造与文化自信缺失的问题
水族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其水书不仅被誉为水族文化的大百科全书,更是至今仍在使用着的“活着的”象形文字,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正是基于水族文化的独特性和惟一性,水族文化一直受到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地方政府亦是看到了水族文化巨大的影响力,一直将其作为最为重要的文化品牌对外进行推介,然而在此过程中,由于文化缺乏文化自信,对成熟旅游地区的简单模仿甚至臆造已然成为当前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通过简单模仿和臆造来满足外部社会的猎奇心理,从而实现吸引外部眼球的作法虽然短期内有效明显,但这种做法的弊端更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这种模仿和臆造没有文化根基,没有群众根基,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既得不到当地群众的认可,亦会让游客产生强烈的欺骗感。其实对于水族文化的开发,我们只需扎扎实实地摸清家底,将最独具特色的部分展示出来,如向游客说清楚每一个刺绣图案背后的故事,说清楚每一个节日中蕴含着的朴素的世界观,便足以令游客流连忘返,因为水族与其他民族最大的不同是文化,最具吸引力的地方也是文化。
4、产品同质化与缺乏品牌意识的问题
水族文化开发中,美术工艺类产品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由于交通闭塞,加之文化创意人才缺乏,水族美术工艺类文创产品一直处在较为低端的相互模仿阶段,仅以马尾绣产品设计为例,近年来,马尾绣产品一直集中在马尾绣片、马尾绣衣服、马尾绣手包等几种类型上,造型与款式也几乎一模一样,这使得整个马尾绣产品市场同质化严重。除此之外,水族群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基本没有品牌意识,亦没有产权意识,产品从设计至售卖仍处于小手工作坊阶段,这也使得部分从业人员费尽心思设计出一款市场接受度较高的产品,但马上面临其他从业者一窝蜂地模仿,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必然对尚处起步阶段的水族文化创意产业影响巨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品牌意识的树立,无疑是最终的解决之道。
水族地理区位较为偏僻,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我们应抢抓乡村振兴这个千载难得的机遇,充分挖掘优秀水族文化因子,汲取文化营养,使其成为乡村美、百姓富的强大动力。
[课题项目] 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7]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