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灵生
【摘 要】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借助精确加工、问题驱动和深度对话,可以唤醒文本的思维可能、激活思维的内在动力、引领思维的纵深发展,让思维真正发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多重感官,参与到思维的发生、发展和表达过程中来,用直观的图形表征抽象的思维,在动手操作与实践中展现思维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中外化学生的思维,让思维“看得见”。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画图;操作;表达;让思维看得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通过数学学习,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是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最关键的价值诉求。
然而,思维看不见。
不仅抽象思维看不见,形象思维,我们同样看不见。面对“大脑”这一思维得以发生的最深不可测的“黑匣子”,我们的数学教学如何借助相应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看不见的思维“可视化”,成为数学教师、学习同伴可以观察、把握、触摸的对象?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重建。
小学是人们学习生涯的一个奠基阶段,很多学生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好,但进入中学后就开始感到数学很难,对数学的学习开始吃力。除了学习科目增多,学习压力加大这一影响因素之外,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小学数学课堂中数学思维教育的缺失。数学思维教学不仅能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它是构建学生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和引向标,能为学生长期可持续的数学学习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灵感。
一、构建数学思维,为“思维可视化”奠基
思维只有存在了,才能被感知到,数学思维可视化发生的前提是数学思维的培养和建立。数学思维的建立可从教材、任务教学以及互动交流等方面进行。
(一)活用教材,启发思维
一本好的小学教材一定是能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启发作用的,人教版的小学数学课本对小学生来说是最好的学习材料之一,这一版的教材中设置了很多趣味学习的环节,教师在备课阶段就可以认真研读课本,对课堂教学进行精心预设,设计一些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在课堂进行有效思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另外,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还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与认知发展规律,知识讲解时做到深入浅出,激发学习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思维。
(二)任务驱动,激发活力
小学生还处于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的认知阶段,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给学生布置一些信息任务、提出一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课堂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进行數学思考的动力,拓展学习能力。布置任务时还应注意任务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一个好的问题也能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例如,在人教版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在导入环节就可以引入直角的概念,并要求学生在学习完直角的概念之后在教室内找到包含直角的一些事物,进而引导学生对直角的特征进行观察思考:直角的度数是九十度,那除了九十度之外的角又叫什么呢?角的度数是怎么测量出来的呢?有什么计算角度的方法吗?一个普通的直角概念可以拓展为对整个几何图形知识系统的探究,教师一边教学,一边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猜想的过程就是数学思维的培养过程,这样一来就大大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知识视野。任务驱动的过程也是思维开拓能力、实践探究能力提升的过程。
(三)交流互动,思维碰撞
思维只有经过碰撞之后才能开出美丽的真理之花,课堂交流互动是学生交换思维成果、进行合作探究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合理安排教学活动,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空间,引导学生在交流、分享、质疑、探究的过程中树立合作意识和实践意识。同时,也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有利于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及时做出合理的引导。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基本的折线统计图知识之后,再给出几组不同的折线图让学生进行观察,要求他们找出每组折线图的特征。这时,可以采取分组教学的方式,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在观察结束之后,请每一组的学生代表起立分享该组的观察结果。教师同时要鼓励学生多看多说,为学生的课堂交流创造更为轻松活跃的氛围。交流是拓宽和深化思维不可回避的一个过程,只有在交流中,学生才能发现自身思维的不足之处,从而进行修补改善,进而发现真理。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思维可视化
(一)以图示意,培养基本画图建模能力
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很多数学知识的传授要靠建立具体的数学模型来实现,小学阶段的学习,教师不必告诉学生建模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但建模思维必须从小培养。最简单的数学建模可以从画图开始,在进行《负数》这一章节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数轴来进行数学建模,以“0”为中点向两边扩展数值,这样有利于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便于理解和记忆,也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二)调动肢体,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数学思维不是独立存在的,必须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活动来逐步建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肢体动作进行思维形象化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对特定的动作操练、演示、实验和实践,引导,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生动的活动中获得数学思维的体验,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教学反馈,随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三)鼓励表达,培养思维表现能力
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阐述和表达是他们数学思维的外化,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生数学思维表达能力的培养。只有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了,才有机会验证思维的正確性;学生自我表述的过程也是他们检验的过程,自我检验又是思维进一步深化的前提。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其实是发展提升学生思维的过程。
三、结语
把握思维和语言的关系,利用语言的魅力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数学观点表达出来,有利于采取科学的方法进行数学思维的再构建。总的来说,数学思维的建立需要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地进行探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为他们的中学数学学习奠定一个良好的思维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晗,张际平.思维可视化视角下的未来课堂架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6(2)
[2]刘濯源.思维可视化与教育教学的有效整合[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