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萍
摘 要:戏曲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是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流行音乐中加入戏曲的元素,不仅传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戏曲,更使通俗音乐步入一个新的境界。通过描写我国戏曲元素的板式、情绪与情感在通俗歌曲中的表现,来说明其结合的原因和目的,以阐明这种形式的结合对音乐创作启发性的作用,且有利于加深人们对音乐的理解。
关键词:戏曲元素;通俗歌曲;表现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6-018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121
近年来,我国通俗歌曲中融入戏曲元素的现象很受听众的欢迎,让人耳目一新,当现代与传统,流行与古典激情碰撞时,流行音乐的文化内涵得以丰富,流行音乐的高度得以进一步提升,从而使通俗歌曲更加具有审美性与民族性,也显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戏曲元素融入通俗音乐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大力推进了现代音乐的发展。
我国现代流行歌曲的浪潮一波接一波。人们已经习惯快餐文化,偶然听见窗外传来带有戏曲口味的流行歌曲《one night in北京》《故乡是北京》等等时,你会发现有一种东西叫作传统,它们曾经长久地沉睡却未曾褪色,只待我们的心灵去开启。
一、板式
板式是指一种唱腔格式。中国古代音乐及民间音乐通常以板、鼓击拍表示强弱,板用以表示强拍,鼓则用以点击弱拍或次强拍。板式在通俗歌曲中的表现以散板中摇板为对象,摇板也是戏曲音乐特有的一种板式,它的特点是唱腔部分为节拍自由的散板,伴奏部分却严格按流水板的节奏进行,形成两个声部的交错节奏,在旋律上也具有某种复调因素。
例如,《粉墨人生》其中的一段:
这段旋律采用了戏曲板式中的揺板,这种紧打慢唱的节奏特点,使它既能表现悠闲自在的松弛情绪,也可表现紧张激动的强烈情绪。既汲取了戏曲的音乐色彩,又采用了通俗、美声、民族的创作手法,它既是流行音乐,又是京剧唱段。
二、情绪与情感
有句戏谚:“戏无情不动人,戏无理不服人,戏无技不惊人。”戏曲源于生活,是社会缩影的艺术表现,作为一种载歌载舞的综合表演艺术,每一部戏曲都有它自己深刻的主题、饱满的情绪与情感内涵,表演者需唱、念、做、打形神俱佳,要将自身的情感与戏曲表现的情感融为一体,力求情真意切、动人心魄,既有美感,又要情感真实,这里的“情感真实”即美学意义上的真实。
说音乐是“情绪的艺术”,而不说它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引起的情绪体验往往是多变而微妙的,使人产生连绵起伏,似兴奋、似伤感,似紧张、似轻松的复杂感受……它们使人产生了细腻、微妙的情绪体验 ,但这种情绪体验不稳定、不明确因且是难以言传的,这种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也就难以与其他日常生活中的明确的情绪体验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这种情绪体验在与听觉美感的综合作用下,共同产生了音乐欣赏过程中丰富而难言的音乐审美体验。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绝大多数音乐作品,及每部作品的多数时间给人带来的体验,是这种丰富多变、细腻微妙、难以言传的情绪体验。
例如《新贵妃醉酒》。贵妃醉酒典故的来源: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
“爱恨就在一瞬间(自古如此,帝王和妃子,男人和女人……)举杯對月情似天(阴阳相隔举杯而已,情若天却生死!)爱恨两茫茫(看不到头而已)问君何时恋(想了很久,内心复杂中……)菊花台倒影明月(繁华映照萧瑟和月色的孤清意境很好啊!我在想贵妃醉酒的那天晚上也无怪乎如此美景啦!)谁知吾爱心中寒(贵妃醉酒的原因。)醉在君王怀(美好的希望……真是悲哀地说!)梦回大唐爱”(美好只能梦回的方式了!)
这首《新贵妃醉酒》是以京剧《贵妃醉酒》为蓝本,辅以时尚编曲、配器,由李玉刚反串演唱的带有戏曲风格歌副歌部分朗朗上口,颇具流传度的歌曲。《新贵妃醉酒》也是李玉刚的代表作品之一。歌手借鉴了中国的戏曲、古典舞、民歌、美声、通俗等很多很多的元素在里边。它作为一个新生的事物,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表演形式。
总之,文化的很多艺术形式都是相通的,戏曲和通俗音乐本属于同一艺术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戏曲的音乐元素在流行中的运用也成为一种必然,这种融合实质上是现代文化吸取了传统的文化精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和传承,也提升了通俗音乐的内涵和深度。
参考文献:
[1] 游灵芝.试论中国流行歌曲演唱风格特征的阶段性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 刘琰,程时桃.浅谈中国戏曲元素在流行音乐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2015(23).
[3] 段斌,胡红梅.花落去 燕归来——论当代流行音乐产业中的中国戏曲元素[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