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2018-08-20 11:02崔金瑄
学周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音乐课堂教学

崔金瑄

摘 要:音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把音乐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易于学生理解课文,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融入音乐的小学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能有效启迪学生智慧,催化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

关键词:音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6-010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6.068

音乐具有独特的魅力,通过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情感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多彩、动态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辅以美妙的音乐,可以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进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一、音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于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耐性不高,很容易失去对语文的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配合音乐,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小学语文《四季》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击鼓传花》的音乐活动,让学生根据鼓点的速度进行传花,当敲鼓停下时,花在哪位学生手里,这位学生就背诵一首关于《四季》的诗歌,让学生在音乐节奏中学到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节奏是音乐旋律的一种运动形式,音乐节奏可以唤起和激发人的情感,带动人的主观情绪跟着节奏的变化而跌宕起伏。利用节奏性对学生进行表扬,带给学生的是集体的认同和鼓励,不仅能够活跃气氛,抖擞精神,更具整齐的声音节奏所表现的震撼力和凝聚力。

利用音乐节奏表扬的方法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能够有效地激发他们内心的情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将节奏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诗歌型的课文《四季》中,对于能够背诵出不同季节的诗词的学生给予鼓励,就是利用有节奏的击掌的形式,X X X — X X X —X X X X X—或X X X X — X X X X —X X— X O—。

二、音乐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情感。”人的情感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一定的情境。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更加生动的感受,激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在实践中,通过音乐渲染情境,更容易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境中。例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第二课《四季》,是一首富有童趣的诗歌,通过对春天的草芽、夏天的荷叶、秋天的谷穗和冬天的雪人这几种代表性的事物的描述,表现四季的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我准备了代表春季的《春天在哪里》,代表夏季的《童年》,代表秋季的钢琴曲《秋日私语》,代表冬季的弦乐曲《冬日阳光》四首不同季节的音乐,学生不仅轻松地融入了学习氛围,还更好地感受到四季的美丽和特色景象,一下子就被带入到情境当中。

三、音乐能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

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教学活动中有个有趣的现象:同一时间段教的语文知识,过一段时间进行复习,学生对其他知识的记忆或许已经模糊,但是通过音乐和语文知识相结合的教学却记得很清晰。例如,在教《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由电子琴演奏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通过聆听、教唱《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以及跟随音乐做游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本文内容的记忆,还能帮助学生更快地进行背诵。

四、伴随音乐可以进行有效朗读

音乐,有着优美的旋律与美好的意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配上音乐来朗读课文,既可以营造特定的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学《草原》时,播放一曲悠扬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马头琴版轻音乐,学生随着乐曲读课文。音乐让学生仿佛进入了无边无际的大草原,美妙的景色在眼前不断浮现,既陶冶了情操,又积累了语言,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一举数得。

五、通过音乐,易于理解课文

《杨氏之子》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小学阶段第一篇文言文。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是读,学习文言文的最好方法还是读,因此学生在本课中的主要方法是朗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全文,让学生经历“初读―再读―细读―精读―美读―熟读”的过程。如此反复地读,怎样能让学生爱读、美读、又能入情入境地读呢?音乐就成了读中必不可少的催化剂。放上一曲古典音乐,配上这篇文言文,学生很容易静下心来,进入情境,细细品味其中的语言奥妙,在读中思考,在读中领悟。学生在低沉舒缓的音乐氛围中,充分理解和感悟到杨氏之子语言的巧妙,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音乐可以培养学生审美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天赋,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美育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在语文教学中正确选择和运用音乐,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听觉感受,激发学生审美想象力。如《小小的船》一课,配上音乐《小小的船》,学生会想到自己飞到美丽的天空中,去数星星,和太阳公公对话。运用音乐,指导学生阅读好诗篇,可拓展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语言,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对学生的影响是“春雨润物,悄然无声”。音乐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技巧是个复杂的问题,教师只有在深谙教材的内蕴,加强音乐艺术修养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运用,才能发挥音乐在语文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作仁,祝新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 張润秀.一切为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学习林炜彤语文教育思想[J].浙江教学研究,1999(5).

[3]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 任筱敏.音乐师范生情感人格素质的培养[J].中国音乐教育,2001(4).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音乐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