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经典致敬

2018-08-20 09:41孙双金
江苏教育 2018年9期
关键词:黑板小草春风

孙双金

于永正老师古诗《草》的教学堪称经典。华东师范大学李伯棠教授用“四有”来评价于老师的这堂课,遗憾的是李先生没有展开评述。我今天借用李先生的“四有”,并将其压缩成“三有”:有趣、有奇、有味,来具体赏析(因为“有感”似可与“有味”合二为一)。

一、有趣——情趣盎然

于老师的“五重教学”第一就是“重情趣”。于老师说:“所谓‘趣就是课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杨九俊先生说:“好玩是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我提倡的“四小课堂”: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是学生被教师激活、唤醒的真实表现。于老师也曾说过:“有人说我是那种外表温和的老师,其实我的心中也是万千激情涌动。无论激情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外显,其共同点都是对课堂深深的、由衷的爱,它就像冬天的暖炉,温暖着孩子们的心。”

我们试着走近于老师的课堂,看看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情趣温暖学生的心的。

【片段一】

师:请小朋友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是写什么的,哪些地方看不懂。

(学生自由读课文)

生:这首诗是写草的,我是从题目上看出来的。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寫什么的。——哪儿看不懂?

生:“离离”我不懂。

生:“原上”我不懂。

生:“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你们读懂。

于老师的“干脆一句话:都不懂!”引得了满堂的笑声,教学情趣由此而生。于老师的这句话,绝对不是课前预设的,而是课堂上即兴生成的,这是教师的教学智慧。短短的四句诗,学生不懂的词及句子,几乎包含了整首诗的全部内容,这是真实的学情,这是教学之前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没有经验的教师可能会责怪学生:你们是如何预习的?怎么这么多的问题?于老师高明在哪里?高明在用这么一句调侃的话,既认可了学生的问题,又化解了学生“不懂”的尴尬,更调节了课堂的气氛,让只有“冷认知”的教学过程一下子充满了“暖认知”的色调、情感和趣味。到此,教学一下子有了暖色,有了情感,有了温度,有了艺术。

【片段二】

师:很好!再看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谁能用“岁”说一句话?

生:我今年8岁了。

生: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

师: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

生:祝老师岁岁平安!(掌声)

生:祖国万岁!……

为什么课堂上会出现掌声?掌声是送给谁的?从表面上看当然是送给学生的,因为学生说出了“祝老师岁岁平安”这样暖心的话语,说到了老师的心坎上,听课教师为这样善解人意的学生送去了掌声。但仔细研读,功劳在于老师身上。当学生说:“我奶奶今年80岁了,还能做饭。”于老师当即回了一句:“不简单!祝她健康长寿!”这才引出被教师鼓掌的那句高情商的话语。其实学生的高情商是建立在于老师高情商的基础之上的,因为于老师称赞学生奶奶“不简单”,并且由衷地“祝她健康长寿”,所以学生才由衷地祝福老师“岁岁平安”。

从这精彩的师生对话,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教学?教学不仅是教知识,教能力,更是教人品,教文化,教修养,教人生。

【片段三】

师:谁愿意背给奶奶听?(请一名学生上前)现在,我当你奶奶。你奶奶没有文化,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生:奶奶,我背首古诗给你听听好吗?

师:好!背什么古诗?什么时候学的?

生:背《草》,今天上午刚学的。

师: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

生:(一愣)嗯,因为……因为草很顽强,野火把它的叶子烧光了,可第二年又长出了新芽。

师:噢,我明白了。背吧!

(生背)

师:“离离原上草”是什么意思?我怎么听不懂?

生:这句诗是说,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师:还有什么“一岁一窟窿”?(众笑)

生:不是“一岁一窟窿”,是“一岁一枯荣”。枯,就是干枯;荣,就是茂盛。春天和夏天,草长得很茂盛;到了冬天,就干枯了。

师:古诗!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众大笑)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小朋友,放学回家后请把《草》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于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真是匠心独运,妙不可言。于老师故意设问“那么多的花不写,干吗写草哇?”是呀,花好月圆,鸟语花香,花是人间最美的景物,为什么不写?为什么去写毫不起眼的草呢?这可让学生再次加深对本诗主旨的理解,而更深层次的含义是一切事物皆有特性,一切事物皆可入诗,只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万物皆可吟咏、赞美。

当老师说“奶奶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哪有钱上学啊”时,一下子引起哄堂大笑,博得满堂喝彩。为什么?因为前面教学情趣已至佳境,师生互动笑声不断,课堂情趣场已将至沸点。于老师突然插入一句生活气息极度浓郁的奶奶忆苦思甜式的教育话语,一下子引爆了气氛场,把教学情趣推向了高潮。

二、有奇——出乎意料

教学要想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贵在课前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要让学生和听课教师“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同理,课似看山也不喜平。好的课堂结构也应像游山一样曲径通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也应像看戏那样渐入佳境,跌宕起伏,高潮迭起,余音不绝。于老师《草》一课就具备以上特点。

【片段四】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里的“原”指的是草原。“原上草”,就是草原上的草。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呢?请看——

(于老师顺手画了一幅草原图)

师: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高、很密。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生: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

生:草原上的草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

师:说得太美了。聪明的小朋友看了这幅图,一定知道“离离”是什么意思了。谁说说?

生:“离离”就是茂盛的意思。

生:“离离”就是草长得很茂密,一棵挨着一棵。

于老师这一环节的设计,高明有三:

其一,遵循学生认知特点。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离离原上草”是抽象的语言,学生很难在大脑中建立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于老师信笔在黑板上画出草原图,一下子把抽象的文字变成了形象的画面,这便和学生的思维特征关联了起来。

其二,对“原上草”加深印象。城里的学生最多见过路旁草,乡野田埂草,对“原上草”可以说是没有任何感性认识。于老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不仅是好的语文老师,更是好的美术老师,此时教师的才艺给教学增添了光彩。寥寥数笔,一幅草原美景即呈现在师生眼前。

其三,突破了教学难点“离离”。“离离”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可如何突破呢?可以查字典解决,可以就字形理解,也可以出示PPT让学生一目了然。但于老师让学生看图说话:小朋友,草原上的草长得怎么样?小朋友纷纷用“茂密”“茂盛”“绿油油”来形容。当老师再问“离离”是什么意思时,学生的理解就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了。

【片段五】

师: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

生:能!(生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

师:噢,这就是风!(众笑)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

(该生把线条和草擦掉,画了摆动中的草)

(听课教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

师:(抚摸着该生的头)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现在请小朋友跟于老师朗读这首诗。(于老师抑扬顿挫、有感情地领读全诗)

“你能把春风画下来吗?”这是有挑战性的问题,尤其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而言。什么叫设计?这就叫设计!让二年级学生课上画春风就叫设计,并且是课前就充分预设好的。

春风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在画中呈现出来呢?学生很聪明,走到黑板前,用白粉笔在草的上方画上了几条斜线。这可以吗?如果降低要求,是可以说得过去的。但于老师不愧为名师,他循循善诱“可是风看不见呀,想一想,怎样画,能使人感到在刮风?”这就叫启发式教学,这就叫引导,这就叫四两拨千斤。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子明白了,擦掉原图,画了斜向同一方向的小草。听课教师赞叹不已,并为之鼓掌。这是为于老师高超的教学艺术喝彩。于老师抚摸着该生的头,称赞道:“你是位很会动脑筋的小朋友。从你的画中,我看出了春风就是从这刮向那边的,而且风很轻很轻,像一只温暖的大手,抚摸着小草的脑袋。”此时的画面,这位小朋友就像棵小草,于老师的大手就像温暖的春风。我相信,于老师这温暖的抚摸,会温暖小朋友的心灵,让小朋友终生难忘。

三、有味——回味无穷

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是指哪三味呢?前人对读书感受有一种比喻,“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三种体验合称为“三味”。

我个人以为一堂好课应有“三味”,即语文味、思考味和艺术味。

先说说于老师这堂课的语文味,什么叫语文味?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字词句篇,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训练,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味道。这种味道不姓思品的思,也不姓综合的综,它是地地道道,正正宗宗的语言之味、文化之味。我们综观于老师的全课,从头至尾弥漫的都是浓浓的语文味。

【片段六】

师:小朋友们,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

生:小草不怕烧,很勇敢。

生: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

师:(把“强”写在黑板上)“强”字前边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确切地说,是什么“强”?

当老师问学生,大火烧得那么厉害,可是第二年春天,春风一吹,小草齐刷刷地生长出来了,你觉得小草怎么样时,一个学生回答“小草像刘胡兰一样坚强”,这时候对教师的语感就是极大的挑战了。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十分灵敏的耳朵,学生任何不准确的表达都逃脱不了他的耳朵。这就是优秀教师的语感和敏锐的语言感悟能力。

于老师不愧为语言大师,他马上把“强”板书在黑板上,启发学生:“强字前面的‘坚字换一个什么字更合适呢?确切地说,是什么‘强”?学生马上领悟了,回答“顽强”。教师再总结:小草的生命力多么顽强,火把叶子都烧光了,第二年照样发芽,多么了不起呀!

“堅强”和“顽强”一字之差,但前者强调坚固不可摧,后者强调意志、生命力之强大。这首诗当然应该是赞美小草生命力之顽强。从这一教学细节中我们可品味出浓浓的语文味,这就是名师的高明之处!

再说思考味,也可说思想味。杨九俊先生说“评价一堂好课的主要标准是看课堂上学生有效思维的长度”。我也曾经说过“激活学生的思维是教学最大的道德”。小学阶段是启蒙教育,对小学生来说,最大的启蒙是思想的启蒙,思维的启蒙,即让他们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开窍,越学越智慧。当下的语文课堂好像思考味越来越少了,值得警惕!

【片段七】

师:(指着黑板上的四季的草)小草一年当中,有两次明显的变化,谁看出来了?

生: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

师:多聪明!

生:草春天夏天长得茂盛,到了秋天和冬天,就枯黄了。

师:小朋友这么聪明,我想一定知道“枯”和“荣”是什么意思了。请一位小朋友到黑板前面来,看看“枯”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荣”该写在哪幅图的下面,能写对,就说明他懂了。

诗句“一岁一枯荣”是比较抽象难理解的句子,如何化解难点,让学生不仅理解,而且印象深刻呢?于老师的教学设计可谓煞费苦心:在画一年四季小草的变化中让学生体会两次明显的变化:“一年当中,草绿一次,黄一次。”于老师接着让学生到黑板上把“枯”和“荣”两个字写到对应的画下面,于老师说:“能写对,就说明他懂了。”

为什么不直接说,而让学生上台去写呢?因为直接说出来,仍然抽象,学生印象不深。而让学生上台去写,学生便会有思考的过程:“荣”是写在春天的小草下面,还是夏天的小草下面呢?“枯”是写在秋天的小草下面,还是冬天的小草下面呢?学生不仅动脑了,而且手脚均动,他要走上讲台,拿起粉笔,准确书写。下面的学生皆屏息静气,凝神观看,每个人都在思考,生怕学生写错位置。别小看让学生上黑板板书的细节,其实它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尤其是激活了所有学生的思维,这就叫此时无声胜有声啊!

最后说一说艺术味。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既是视觉艺术、听觉艺术,更是思维艺术、审美艺术和文化艺术。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创造性。本节课,我们看到了于老师的哪些艺术呢?

其一是板书艺术。把板书与板画有机统一是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对“草原图”的板画,对一年四季小草荣枯的板画,对“春风吹又生”的板画,對“春风”的板画,均把诗与画,教与学,引与导提升到了艺术的高度,并给人审美的愉悦。

其二是结构艺术。古人讲,好的文章应是“凤头、猪肚、豹尾”,凤头引人入胜,猪肚饱满充实,豹尾响亮有力。于老师深谙其道,本节课由已学诗篇导入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犹如凤头吸引眼球。课堂教学中间环节,在板画中让学生理解诗意,突破难点,让人觉得别具匠心,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教学结束部分设计表演性背诵环节,“引人入剧”的教学,风趣幽默,亦庄亦谐,欢声笑语,高潮迭起,让人赞不绝口,拍案叫绝。

除此之外,于老师课中点拨的艺术,表扬的艺术,对话的艺术俯拾皆是,流光溢彩。

这确实是一堂百看不厌的经典好课!

(作者系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

猜你喜欢
黑板小草春风
黑板和粉笔
小草受伤了
春风将送你们归来
春风沉醉的夜晚
春风
黑板
小草也会疼
小草
小草醒了
会发光的充气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