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教育对外开放的缩影

2018-08-20 09:34张轮
神州学人 2018年6期
关键词:留学人员留学生人文

张轮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举行,这是载入人类史册的特殊而重大的历史事件。藉此,一个人口最多、历史最悠久的国度进入了以改革与开放为主题的快车道,一路高歌前行40载。目前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引领的大国外交格局正在彰显魅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事业正在推进,改革取得成效,开放行稳致远。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思想交流和信息交换已经和世界密不可分,商品交换带来了经济的全面繁荣。人文交流在40年的历史成就中,一直坚韧不拔地向世界人民传递着中国声音。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个舞台上,有一个“骨灰级的演员团体”,始终不离不弃,他们在40年改革开放进程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他们是国家间友谊的“使者”,是各领域交流的“催化剂”,是文化交融这根“血管”中的“血红细胞”。他们亲眼目睹了中国40年来的巨变,他们体验并分享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他们分布在世界的角角落落,他们是这个美妙乐章中跳动的“音符”。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留学生。

从52到520万,我国留学事业的“四大步”

1978年底,新中国向美国派出第一批52名留学生,自此中国的留学事业掀开了新的篇章。截至2017年底,有近520万中国学生远赴海外求学,40年上升了10万倍。上世纪70年代末,全国只有来自六七十个国家1200名左右的來华留学生,分布在不到10座大中城市的30所高校中,而截至2017年底,有来自超过200个国家的近49万名留学生在我国900多所大学里学习。中国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留学目的国和留学生生源国。留学事业与国家各项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同呼吸共命运,40年中实现了四次大的跨越。

恢复阶段。从改革开放初期至1992年,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开始进入全面恢复和重构阶段,留学事业也在摸索中逐步踏上正轨。出国留学群体多来自于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和高校。来华留学生年平均上涨数以“千”为单位,主要来源于与我国有着深厚友谊的国家,并以公派为主,自费留学的渠道尚未完全开放。1978年,邓小平作出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指示,1983年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笔者对“面向世界”的理解,即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放眼和追踪世界,参与国际竞争,注意吸收人类文明先进成果。不久,邓小平亲笔题写刊名的面向海外留学人员的刊物《神州学人》创刊,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成立,鼓励留学的各种奖学金计划和项目开始为人知晓,如王宽诚奖学金、CUSPEA计划等,中国的留学事业在殚精竭虑、孜孜不倦地探索,为日后的腾飞打下了组织和技术基础。

加速阶段。自1993年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提出后,留学人数逐年增加。在此期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旨在进行双向留学的组织、资助、管理,以利于发展中国与各国教育、科技、文化交流和经贸合作,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了解。自费留学也开始活跃起来,当时还出现过一个热词——“洋插队”。如今已成为留学领域创业典范的“新东方”就诞生于那个年代。很多人一定对TOFEL、GRE、IELTS等各种外语考试补习的“夜校”记忆犹新,留学从那时起便成为不少文学和影视作品的主题,书写了无数的励志和爱情故事。来华留学也逐步推进,中国政府奖学金开始吸引世界各国的学生来华留学,就连“春晚”中也出现了外国留学生的面孔,来自加拿大的“大山”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双向留学的规模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留学人数和GDP的增速同步逐年增加,均以“万”计。

攀升和腾飞阶段。时间进入21世纪,中国已被世界刮目相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改变了世界对中国和中国人的认知,中国人纷纷走出国门,国家公派留学呈爆发式增长,“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为国内高校批量培养留学人才提供了宝贵机会。自费出国留学不再是奢望,平民百姓可以在饭桌上谈论孩子出国留学的话题。与此同时,“留学中国”的口号也已在世界各地传播,各种肤色的留学生来到这个文明古国,在“感知中国”的同时,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自己的祖国。随着我国海外留学人员规模持续扩大,政府不断改善和提高留学人员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而此时,“鼓励回国”已成为留学工作中的“主旋律”,“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春晖计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广州留交会、大连海创周等品牌活动,以及各地相继新建的留学生创业园和出台的引才措施,都在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发展。这一时期,无论出国留学、来华留学还是留学回国,数量均开始以“十万”计。

留学进入“新时代”。2017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突破60万,为世界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来华留学人数也已逼近50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突出了“发挥作用”在留学人员工作方针中的根本点和重要性。2014年底,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召开,这是新中国成来以来第一次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工作进行统筹谋划,习近平高度肯定了留学事业,称其“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2016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新中国成来以来第一份全面指导我国教育对外开放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推动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留学工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2017年5月,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2017年7月,习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同年12月该《意见》印发,强调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发力,深化中外留学与合作办学,对人文交流和留学事业作出了更高指示,描绘了新时代中外人文交流事业的壮丽蓝图。

于此,留学事业在中国梦的圆梦进程中,必将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走向新的辉煌。

留学事业在人文交流中功不可没

40年的留学事业发展历程,如春风化雨,随风入夜,构筑了一张中国与世界人们友好往来、友谊长存的大网,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传承与传播贡献良多,在中华文明史的演进轨迹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各级各类的学生流动是人文交流的主要载体,人文交流又构成了友谊之“魂”。40年中,留学人员服务于文化传承传播,服务于人文交流,服务于国家的经贸与外交,服务于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服务于国家的各项事业。从1978年到2017年底,有超过300万各类出国留学人员在完成学业后回国发展,占已完成学业留学人员数的80%以上。这其中,许多两院院士、科研工作者、大学教授都成为了各领域的领军人物和时代的中流砥柱,他们带回了先进的科学技术理念,增进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科教事业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来华留学方面也造就了一些典范人物,如曾在北京大学留学的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哈萨克斯坦原总理马西莫夫、泰国公主诗琳通等,都在中外交流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双向留学的数量固然重要,但让中国教育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使其成为像“中国制造”一样的优秀品牌和亮丽名片,是一个时代所赋予的责任。我们为留学生数“量”的提升拍手称赞,也为这些年留学生教育和管理“质”的提高欢欣鼓舞。然而,无论是追“量”,还是求“质”,这些都不能成为留学事业的终级目标,我们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不懈努力,让中国成为世界的留学中心。其意义在于:

第一,从教育自身来说,学生的流动必然带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流动。

第二,学生流动,其实是让学生“用脚投票”,可以反映出一个留学目的地自身的“可供给能力”,包括知识、技能的供给,以及地域人文等众多因素。是否为一流大学,不用人为的指标来量化,能够成为世界各国年轻学子趋之若鹜的求学目的地,就是硬指标。

第三,只有接近或成为“中心”,才有可能实现更多双向乃至多向的流动,与更多不同文化进行交融,才有可能演绎和派生更多的教育手段和流动渠道。

第四,占据世界教育舞台的中心地位,才是中外人文交流和经贸往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需求和必然结果,是中国真正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体现。这条路任重道远,需要有志之人士、有续之财源、有理之系统、有章之法则共同演绎,缺一不可。

教育要打“可持续发展”牌

建设留学生教育的生态圈,是下一步留学工作和人文交流的核心,关键词是精细化和可持续。对于双向留学的“出多进少”大可不必质疑,这种现象诞生于特定的历史阶段,我们的教育需要时间和渠道来得到全世界的认可。对于来华留学工作中出现的国别不均、专业不均、学位生和非学位生比例不均等现象,也可大大方方接受,毕竟,教育资源的流动是优质资源、高质量教育产品,以及有吸引力的文化内涵在起主要作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体现在国家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处在新时代,我们需要审时度势,思考下一个30年的征途。

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最為重要,在“双一流”建设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来自教育自身发展和追求“双一流”建设崇高目标的动力,也有来自世界科技发展和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竞争压力,质量问题关乎教育事业的全部。打造世界留学中心的地位,需要升级传统的教育和管理体系。

第一,从服务国家战略和国家利益高度,发挥制度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留学生教育生态环境和留学生文化建设体系,完善招生、奖学金、勤工俭学、就业、签证等一系列事关学生流动所涉及的各类政策,用“精细化”升级管理政策,用“生态圈”建设替代传统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解题思维,系统性建设留学生教育和管理模式。

第二,和不同国家的同质机构建立联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参与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治理,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第三,对于来华留学,建设一只专业化队伍,包括教学、管理、服务等方面,鼓励补充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留学经验和国际推广能力的专业人员,升级和更替传统的“保姆式”管理、守株待兔的招生方式,以及留学生自娱自乐的非主流校园文化。

第四,实事求是地建设有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留学生招生标准、教育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评估标准、教育环境标准,等等,并在此基础上建设灵活的学分迁移和学分互认的国际平台。

第五,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互联网,建设强大的留学生全息教育和管理平台,和国际接轨,跟踪和开发新的教育技术和教育形式,有效组织来自全世界的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建立自由开放的专业选择激励措施,为留学生提供更好的职业发展空间。

第六,利用各种面向留学的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手段,升级传统的集中式的奖学金资助体系。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留学事业更应“风雨砥砺鼓征帆,快马扬鞭自奋蹄”,开创历史崭新的一页。(作者系同济大学教授)

猜你喜欢
留学人员留学生人文
“逐梦青春 创赢未来”——扬中市首次举办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会
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
徒步看家乡活动 看亮留学人员双眼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人文绍兴
赴美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问题研究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