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单
陈淮贵
小车飞驰,车外不断变幻的世界看起来新奇而刺激。
“你还怕吗?”黑瘦的宋富瞥了眼坐在后座一直抱着行李箱的女人。
“不……不怕。”瘦小的女人激动地说,粗糙的双手紧搂着箱中一大叠一大叠的百元大钞,似要将身体融入大钞里去。
“我们发财了,我们终于发财了!”宋富忍不住哈哈大笑,“再也不用过那畏畏缩缩的寒酸日子了,再也不会低人一等,幸福的日子开始了!你不要怕,一切都有计划,身份证、驾驶证、车子车牌,全是新买的,我们不是我们,我们现在是这新的身份证上的人,明白了吗?”
“明白了。”女人不认识似地看着怀中不计其数的巨款,好象还不相信眼前的事实。
“没想到来钱这么容易,开个P2P网贷平台,3个月,500万!哈哈,500万!这群傻瓜,真是傻子多了骗子不够用呢!什么城里人研究生大学生,还不照样被我们农村小学生耍得团团转!想想他们那种鸡飞狗跳痛哭流涕的可怜样,真是开心!”宋富得意地嘲笑起来,带着报复的快意,女人也开心地笑了起来。
“今天我们就到五星级宾馆好好享受一下,放心,没人认识我们!”
傍晚,他们搬着大小行李住进了途经城市的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五星级豪华大酒店。
一进房间,宋富就止不住一声欢叫将女人抱到洁白的床上连滚了几滚,抚着女人过早出现皱纹的脸庞,宋富一阵激动:
“老婆,这么多年跟着我工地做工,饭店打杂,受苦受气,从今天开始,我们再也不做工了,我们要享受,我们有的是钱……”
女人感动地紧紧抱住他,泪水无声地溢出眼眶,流下脸颊,渗入床单。
“我总感到有点不踏实……”女人迟疑地说。
“有什么不踏实?我们到边远的云南贵州去,谁认识我们?你看,我们用买来的身份证住店都没事!”宋富坚定地说,精干的平头发型似乎在显示着他的信心,“开弓没有回头箭,不要想来想去了,對了,看一下全民追债网上有没有我们的债单。”
宋富迅速拿来手机,打开全民追债网,只见自己的名字赫然挂在债单的最上面,显然,是新挂上去的。
“这个多管闲事的追债网!”宋富忍不住咒骂起来。
“挂上去了吗?”女人担心地问。
“挂上去了!”宋富指着网页,“你看,平台名称:银石贷,法人代表:宋富,待收金额:531.32万元……”
“这么快!”女人猛地坐起,惊叹道。
“是啊,”宋富冷笑道,“现在投资人也有经验了,一看稍不对劲就马上建维权群,报警,统一在全民追债网挂债单。”
“会有人接单吗?”女人呼吸急促起来。
“当然有了,债务追回金额的20%作为追债人报酬,怎么会没人接,网上一点就接去了,而且,都是些熟悉的人接单,熟悉的人知道到哪里追怎么追。村里程建东连信平台的债务,就是被平台里那个‘连信运营接去的,公司的运营总监催公司老板的债,嘿嘿,这老板也很难跑掉了。”宋富解释说。
宋富又庆幸道:“幸好我们跑得快,再熟悉的人也不会知道我们已经跑到两个省外了,哈哈,还是早点睡吧,明天早点赶路!”
劳累了一天,宋富很快呼呼大睡。不知过了多久,宋富忽地感觉到手脚难以活动,挣扎间醒了过来,却见手脚被毛巾绑得严严实实,没两个小时弄不开,女人正穿上新买的黑丝袜,准备出去。
“你,你干什么!”宋富又惊又怒。
“我不想和你过那种担惊受怕见不得人的日子。”女人一脸平静,用陌生的声音说道,“我接下了你的债单。”
“什么?”宋富大叫一声,几乎难以相信,“你接了我的债单?”
“是的,”女人睁大着眼睛,“20%就是100万!我一辈子都赚不到这么多。这对你也有好处,我追回债务你就可以堂堂正正回去,不用再隐姓埋名了呀。”
“你……你……你……我们可以一起回去把钱还给他们……”宋富哀求道。
“不!”女人坚定地说,“我不想再过那种畏畏缩缩低人一等的寒酸日子,我要过幸福的日子!”
宋富一边挣扎,一边眼睁睁地看着女人激动不已地将几个行李箱搬了出去。
父亲的庄稼情
王世虎
东方的鱼肚白刚露出地平线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在去往庄稼地的路上了。
美美地喝上一大瓢水,把锄头往肩上一扛,毛巾往腰间一搭,父亲便意气风发地出发了。崎岖的山路上,父亲迈着轻盈的步伐,嘴里哼着欢快的小曲儿,仿佛去奔赴一场盛大的宴会似的。每每惹得母亲担心不已,总会在他出门前叮嘱道:你小心点,慢些走!父亲若无其事地把手一扬:这路我早熟透了,哪儿高哪儿低一清二楚,闭着眼睛都能走个来回,怕啥!
父亲对庄稼地是有着深厚感情的。作为一个地道的农民,父亲一辈子都和庄稼打着交道,面朝黄土背朝天。父亲说,这庄稼地就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你得好好善待她,你把她服侍好了,她才会心甘情愿地结出果实来!父亲说这话的时候眉毛一挑一挑的,就像在讲授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
父亲每天都是村子里第一个去庄稼地的。父亲说,庄稼人嘛,赶早不赶晚!
有时,父亲出发的时候,天空还“星光闪烁”着。父亲便兴奋地说,你看老天爷都在眷顾咱农民呢,点亮这么多“星星之火”来照亮咱前进的道路。父亲立刻来了劲似的抬头挺胸,像威严的将军阅兵一样“检阅”着路旁的庄稼,哪儿片的长势好,郁郁葱葱的,哪儿片出问题了,需要治理。
走进庄稼地的时候,父亲便会放慢步伐、变得小心翼翼了,生怕不小心踩了路旁的青苗。如果看到倒下的小苗,他就缓缓蹲下身,轻轻把它扶起来,用小木棍支好。在父亲眼里,这是在拯救一个生命,一个蓬勃生长的生命!
到了庄稼地,把毛巾往脖子上一搭,在掌心吐一口唾沫,双手一搓,父亲便抡起锄头开始干活了。绚丽的朝霞下,银白色的锄头不断地在空中划出一道道优美的弧线,与父亲刚毅的身影相映生辉。
等到太阳公公露出笑脸的时候,父亲的身前已经掘出一大片地了。这时,整个庄稼地里点缀满了干活的乡亲们。父亲这才舍得歇息一会儿,用毛巾把脸上的汗水一抹,从口袋中掏出自碾的烟叶,用纸一卷,悠闲地抽了起来。广阔的庄稼地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锄地声。父亲陶醉地说,啧啧,多么动听的音乐啊!
把地锄好后,就该播种了。播种的活不累,父亲便会叫上母亲。但干不到半个时辰,父亲就会支使母亲休息一会儿,而他自己,是从不歇息的。看着瘦弱的父亲佝偻着身躯劳作的样子,母亲的心中便会泛起幸福的痛来。乘父亲直起身子喘气的机会,母亲忙上前递上水杯,帮他擦拭额头的汗水。春天,就这样温情地苏醒了!
待种子发芽后,父亲往庄稼地里跑得更勤了。父亲说,这嫩芽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得悉心呵护呢。天气冷了,父亲就给它们罩上一层塑料膜“取暖”;天气躁了,父亲就给它们浇灌清甜的泉水“润喉”。青苗就这样茁壮成长了,父亲却看得更紧了,有没有虫子来侵犯?有没有病情在蔓延?父亲就像一位农业专家一样,仔细观察着它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救死扶伤”。
门前的杨树叶子开始飘落的时候,庄稼地里也是一片丰收的喜悦了。那时,整个村子的人都忙碌起来了,金灿灿的玉米挂起来,红彤彤的高梁抖起来,大家笑着,乐着,浩浩荡荡地奔波于庄稼地和家之间。而我那一向豁达的父亲,也会忍不住吼上一嗓子:“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父亲那粗旷的声音,犹如战斗前的冲锋号,振奋人心。有好事者便起哄:“好!再来一首!'
年复一年,四季轮回,父亲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他深切眷恋的土地上,我们也在父亲的悉心呵护下长大了!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了城市工作,接着买房、娶妻、生子,也曾数次想把年迈的父亲接到城里来住,但都被他拒绝了。父亲说,我离不开庄稼,离不开泥土的味道,更离不开与乡亲们一起在庄稼地耕作的快乐啊!我心疼父亲的身体,说你不来也行,但别下地干活了,我每个月给你寄生活费。父亲忙满口答应。
但每次回老家,我總能看见父亲在庄稼地里忙碌的身影。我寄给他的钱,他分文没动。父亲笑着说,我身子骨还硬朗,能养活自己呢,这些钱留着你们急需时用。见我有些生气,父亲顿了顿,满脸惆怅的感慨道:“儿啊,现在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这大片的庄稼地荒废着,我看着心疼啊!”听完父亲的话,我还能说什么呢?
庄稼地啊庄稼地,你就是父亲的一切啊!在您身上,不仅承载着父亲勤劳、朴实、乐观、坚强、以最从容的态度来面对最强大的困难等优良品质,更传承着中国劳动人民不怕困难、不畏艰辛、不忘初心的民族气节和精神。那么,在以后的岁月里,就请你也和我一样共同为父亲祈福吧,继续和他一如既往地相亲相爱吧!
渐行渐远的炊烟
徐瑞
离开故乡多年,每每想到故乡,总能想起故乡屋顶那升腾的炊烟。故乡的炊烟是一根长长的丝线,一头系着家乡,一头系在游子心间,它陪伴我度过了漫漫岁月,成为了我终身难以忘却的记忆。
炊烟是故乡的一道风景。乡村最恬静最温情的时候,便是炊烟飘起的时刻。炊烟和着村落、绿树、小河,和着在树林田野间穿梭的鸟儿、忙碌的人群,像薄雾像轻纱,把山村笼罩。长长的牛哞挽留着夕阳,声声狗叫驱赶着暮色,肥猪哼吟出满心欢喜,老母鸡咕咕地叮咛着小鸡……乡村正是有了这般灵动,才魅力无限。
晨曦初露,乡村最动人的就是那一抹闪着浅蓝色光芒的炊烟。清晨的炊烟断断续续、起起落落,钓起一轮红日。随着鸟儿们清脆晚耳的叫声,它从各家各户的烟囱里升腾起来,如纱,似雾,又像流泻的溪水,绕成一个圈儿,围成一个环儿,给村落戴上一个漂亮的花环。睡意朦胧的村里不时地传来几声牛哞犬吠,像是从旷远的乡野里飘来的童谣,悠远空口,水汽淋漓。
炎炎午间,炊烟急速升起,薄薄的、淡淡的、轻飘飘的,瞬息便消逝了。正是农忙时节,炊烟会随着主人的步履迁移到河堤田畦、梁头沟底,夹杂着烧玉米烧红薯的香味,飘散在陌上埂头。农人的午餐随意就简,炊烟也会转瞬即逝,仿佛丹青妙手书写出的美轮美奂。
夕阳湮红山村,炊烟徐徐离开乡村人家,从高矮不一的房顶袅袅升起,盘旋着向更远处飘去。在晚霞的照射下,炊烟里的乡村升腾着一种朴实一种单纯,越发显得古朴恬静、美丽迷人。烟缕渲染着黄昏的景色,田间的人们在炊烟的呼唤下回家了。头插野花的女娃轻唱着心歌飘进村口,在铺满霞光的河边洗手净脸;路过的男孩瞬时被绊住了脚步,呆呆注视着夕阳下的美丽倩影;牛羊驮着夕阳,哞哞、咩咩地叫着,晃悠着尾巴争先恐后地涌在回家的路上;觅食的鸟雀,急切地扑腾着翅膀归巢……
炊烟托来一弯明月,徐缓、抒情,像昙花,像月辉,像贤良淑女一般端庄静美,又如曼妙仙女一般含情,婀娜多姿地在长风中起舞,最后融入天边,成了一朵云、一座山、一片海……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袅娜的烟雾宛如一串串飘荡在乡村的音符,默默诗化着远离喧嚣的乡村,让人感受到安详和温馨。那叠印于乡村上空的一根根灵动的飘带,伴随着日升日落的节拍起起伏伏,记载着乡村一天的幸福。乡村的炊烟好比一首美妙动听的歌,无风的日子,蓝天白云,炊烟似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惊叹号;有风的日子,青山绿树,炊烟似一个个舞女挥起的长袖。古朴的土墙木屋和着缕缕炊烟,展现出乡村宁静安闲的生活节奏,舒展的炊烟是人间温暖而幸福的点缀。只要炊烟冉冉升起,就会给寥廓的天空送去温暖,升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希望,升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
炊烟是村庄的呼吸。一方旷野,有了炊烟就有了人家,有了人家就有了乡村。乡村炊烟散发着淡淡的柴草味,或直或弯,随风飘散。炊烟的蓬勃和兴旺,也彰显着沧桑人间的幸福和繁忙。
炊烟是乡村的味道,是饭菜的清香,是亲切的目光,是温暖的田园。每一个灶口下都有一双被火苗映红的双眸,所有的日子都在火中温热地沸腾。熬冬为夏,蒸春为秋;酿苦为酒,润涩为甘。再艰难的日子,只要有一把火烧起来,就会让人气定神闲,就会让人把坎坷走成坦途。乡村的炊烟是长长的纤绳,即便游子跑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不会迷失家的方向。
几度山花开,几度潮水平,乡村的炊烟依然在梦中。在乡村生活过的人们,有谁不怀念乡村上空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呢?可如今,乡村逐步迈进了文明时代,炊烟和牛羊正在渐行渐远。
炊烟,是童年的味道,嗅一下就会满口生香;炊烟,是故乡的味道,走遍天涯海角亦会魂牵梦绕;炊烟,是亲人的味道,丝丝缕缕在游子的心头缠绕。
炊烟,是乡村的灵魂。
家乡——通河
高振霞
让我怦然心动的
不止松江的水
让我依依不舍的
不止铧山的美
春风伴着暖阳吹
达子香花儿醉
让我感到欢畅的
是傍晚的牧归
分别不论有多久
都会想念你的美
遥望金黄的稻穗
笑弯你我的眉
在那座美丽的小城里
街道多么整齐
通河风景秀丽我欢喜
和我在通河的晨曦观江水
直到桥下的太阳长高了才把家归
盼望我再与你相会
吟诵长廊诗词陶醉
岔林河漂流野趣美
二甲沟流连不忍回
通河
儿时生长梦的地方
认识你的时候
就刻下了你的名字
如今
看到你
我已无言
我今生注定与你
血脉相连……
盘炕
孙培用
在乡村,有一铺热烘烘的敞亮的土炕是最基本的保证。
“三十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这是当年很多乡人心中美好生活。土炕,是与乡村人朝夕相处,密不可分的物件。
盘一铺好烧的土炕不是件容易事。
盘炕是一门手艺。盘炕是一道费时、费力的活儿,且需要一定的本事和窍门儿。最起码的要求是土炕要平,结实、好烧、易热,不倒烟儿。
睡过两三年的旧炕,炕洞里会堆满草木灰,土坯会挂满黑琉璃渣、烟灰,需要拆换新炕,俗称“打炕”。父亲先在地上铺一层沙土,为的是使直立的土坯能放平整。然后是土坯的摆放,一块接一块,炕洞四周和中间都要竖有土坯,以支撑炕面,并通烟火。摆好的土坯更像一座迷宫。入口通锅灶,出口与隐藏在墙壁里的烟囱相接。问题是“迷宫”要设计得好,锅灶里的烟火气尽可能的在“迷宫”里盘旋停留,而不能直直的就冲烟囱去,一则可以尽可能地锁住热气,还有就是防止火灾的意思,万一烟火里有火星,很容易“迷烟”,“迷宫”摆得好,余火就會熄灭在弯弯曲曲的通道里。炕面用土坯横铺,上抹一层草泥。盘好的新炕,要在大火的熏烤之下去湿。待炕干透后,上面铺一层家乡盛产的芦苇,芦苇的上面铺有炕席。炕席也是苇席编的。
一盘好炕,还要体现在烟道要好,如果烟道吸力太大,就是过烟太快,锅灶里的火就直接冲到炕底里去了,炕是暖和了,但锅里的饭就做的慢了,费柴禾。相反,如果吸力不够,做饭时就会倒烟儿,做饭的人就遭罪了。还有就是一铺炕最热的地方一定是脚的地方而不是头的地方,这个设计可能是老祖宗总结了几千年的养生原理。
人们饮食起居、待人接物多在炕头。靠近锅台的一方炕面,俗称为炕头。烧火做饭时,炕头最先热起来。炕头一般是长辈、小孩或客人坐的地方。农家的炕头,就是现在城里的大床、沙发、躺椅都比不上。有客来,主人最实惠的一句话就是:脱鞋,上炕。街坊邻居来串门,亲戚朋友来造访,也让到炕头上即席而坐,主人在炕沿一方相陪。吃饭时,老人和孩子坐在炕头,儿媳晚辈坐在炕沿,准备随时加菜添饭。平时,火炕利用做饭烧火余热烧热,冬天则必须另外烧炕加热。烧炕多在入夜时分,往炕洞里填足碎草,点着后,立即堵上小门,让里面沤烟,不能起火,以免很快烧完碎草,或者高温烙糊炕席。
白天,家人坐在炕席上吃饭、聊天、哄孩子、做针线活等。夜晚睡觉时,夏天直接在炕席睡,凉快,其它季节则在席上铺褥子。睡觉时多朝一头,横排头都朝外,竖排头都朝炕头。孩子较多的家庭,也有两头睡打通腿的,这样既省空间又暖和。
缠绵的爱情,甜蜜的亲情,温暖的感情,乡村人都在这一铺炕上叙述。一代人出生了,一代人老了。
故土(节选)
徐安然
我知道我老了
年青时无暇做梦
现在每天睡短梦长
每天都徜徉
在一个又一个
梦乡 梦回
儿时玩泥巴的
快乐时光
看片片落叶堆积
却没有一片记录
当年稚声的歌唱
唯有陌生的狗儿
审视我的行囊
和落满风尘的
脸庞
偶有谁家的女孩
高声拎起
一个熟稔的名字
竟撞起我胸中
磅礴的轰响
我知道
时空已经乱码了
童年的那段时与空
已经
无法在老年对接上
童年 只能走在
旧时的街巷
即使我是个游子归来
也再找不回
丢失的时光
即使我是一条鱼儿
也再游不回
童年的池塘
荷花香浓归故乡
张蒙蒙
“小暑大暑,有米懒煮。”说的是天气炎热,连一日三餐都懒得弄。禁不住想起“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情景,似乎凉意习习。
故乡在宝应,人称荷藕之乡。靠水吃水是上苍赋予先民的福气。故乡人依靠荷这美的精灵养活一家老小,又趁绿色食品风靡之际发家致富。荷在故乡,不是一株两株,是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亩。借助科技的力量,宝应荷花可以五彩缤纷了。红色的、白色的、黄色的荷花点缀其间,鲜艳夺目。已开的,如鸟凌空,一瓣瓣倾情舒展,色泽深深浅浅,柔情蜜意渐次呈现。未开的花苞,如笔出手,静静擎立,嫣红如染。有风自湖田上吹来,盛夏的风,原本灼热逐人,经过层层荷叶轮翻,扑到脸上竟有星星水汽、丝丝凉意,带着淡淡荷香。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个时节,荷花开得最盛。伏天回故乡,观荷吃莲蓬,人生美事。
车上的人终于按捺不住,纷纷下车,与荷亲近。找来荷主人,请他撑船带我们到藕花深处。船能容四五人,主人三篙两划就撑到我们面前,一边侧到岸上,一边歪到水边,先刮干了舱里的水,再让我们上,一看就是细心朴实的人。我们分坐船头船舱,船尾留给撑篙人。主人轻轻点篙,船推开水面,在荷藕、菱角、芦苇、蒲草中悠悠行进。人在叶间游,不时有一朵荷花殷勤地闪到面前,专职摄影师咔嚓按下了快门。主人热情地推介:右手边有个大莲蓬!孩子的手迅疾追了过去,莲蓬梗上有刺,折不下来呵,急得要用牙咬。主人笑得丢下篙,指点最巧的法子:从蒂处稍用力一拽,莲蓬就落了。试试,果然管用,左一个右一个,船舱里莲蓬眨眼工夫堆成山。主人又介绍,嫩而露出的莲蓬吃起来煞甜。摘下他篙梢碰下的那只,掏出莲子剥掉“外衣”,牙齿一碰,果真,甜到心里。
一人摘个大荷叶顶在头上遮阳,主人撑着船在荷叶间,在看似没有道的地方开出道,左进右出,忽前忽后,神态自若。我们忙着剥莲蓬。低头看水,可见鲫鱼游走;抬头赏荷,阵阵香风使人醉;听听竹篙拖水响,听听头顶鸟呜唱,真想拽住时光的脚呵,让船永不靠岸。
问主人,有饭吃吗?主人实诚。“我们只长藕,不开饭店。”饥肠辘辘的,几乎恳求了:“随粥便饭,你们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主人说:“这没问题。龙虾螃蟹多的是。”随手从藕田里拎出一个“张”龙虾的簖,赤红的龙虾个个肥美,探上一枝花香藕,船到岸边,又割了一把韭菜。我们拿荷叶包莲蓬,跟在主人后面到岸边的凉棚中等饭吃。一会儿工夫,韭菜炒鸭蛋、糖渍藕片、烧龙虾、面糊螃蟹……全是家里养的、塘里长的,还等什么呢,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