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颖
摘要:鸭稻共育技术是一项以稻田为基础,生产有机稻米为目的,家鸭野养为特点,鸭稻共作复合生态种养结合的新技术。该技术为可为现期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提供可供参考依据,也可为实现后期循环农业发展积累可行的技术经验,有一定发展前景。现以兴凯湖分公司鸭稻共育种植技术项目为例,做此试验效果分析。
关键词:鸭稻共作;有机种养;兴凯湖
为顺应国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水稻由传统种植向现代种植转变,有效增加农户种植效益,探索建立鸭稻共育技术模式。“鸭稻共育”技术模式是将水稻种植和鸭子养殖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鸭子的杂食性,解决有机水稻生产过程中化学除草、除虫及养分的供给,并通过鸭子在田间活动量的增加,提高羽毛及肉质的品质,从而取得双重经济效益。
1试验设计
该试验于2016年实施于兴凯湖分公司19作业站,共落实鸭稻共育技术模式种植面积200亩,并利用靠近自然林进行林下养殖畜禽。共养殖鸭子3000只。“鸭稻共育”区不适用化肥及农药。
2试验实施
2.1鸭子品种选择。根据北方气候特点,以当地麻鸭作为鸭稻共育的鸭品种,这种鸭子体型较小、活动能力强、灭草防虫效果好,缺点是胆子小易受惊吓。
2.2水稻品种选择。本试验供试水稻品种为优质稻米品种绥粳18。
2.3主要技术措施
2.3.1合理密植。一般插秧密度为9×4寸,每穴5~7株,与常规模式相同。
2.3.2合理施肥。水稻插秧前一次性施足有机肥,水稻进入减数分裂期,主要靠鸭活动刺激生育,靠排泄物来满足水稻对肥料的需求。
2.3.3科学管理。养殖田块基础建设。水稻地提前准备好周围护网、鸭舍材料。在放鸭前将稻田四周用塑料网封闭护好,塑料网高约50厘米,并向内倾斜15度角;鸭舍建在池梗边缘,每公顷建2~3个。
水稻种植。标准大棚旱育壮秧,泡田整地方法、时间同常规生产。本田按照水稻“三化一管”要求进行田问管理。
病虫草害防治。共育期间稻问害虫主要靠鸭捕食为主,不使用药剂防治。
2.3.4鸭子放养时间及喂养等事项。
每亩地放鸭15只。
放养时间:在鸭子1月龄前,晴好天气,早晨5点放鸭入水;阴天,早上7点后放鸭入水;雨天,不放鸭。鸭子1月龄后,除雨天外,每天早晨4~5点放鸭入水。
收鴨时间:在鸭子1月龄前,晴好天气,傍晚5点收鸭入舍;阴天,傍晚4点前收鸭入舍。
鸭子喂养:只傍晚收鸭时饲喂一次,以玉米面为主豆粕为辅,田中可适量投放小活鱼或泥鳅,既可增加鸭子的进食活性,也可起到更好的除草效果。
鸭子出稻田时间:在水稻齐穗后,将鸭子赶出稻田,防止鸭子啄食稻穗,避免影响水稻产量。利用沟渠或池塘进行集中饲养催肥10~15天后待售。
3试验效果
3.1除草效果。经调查,鸭稻共育除草效果明显好于常规模式。分析其原因有三:一是鸭在稻田内除草时间长,一般持续40~50天。二是除草方式多样,从鸭践踏中耕灭草来看。鸭嘴和脚并用,被鸭反复践踏,破坏根系,使其难以正常生长;鸭在田间不断践踏,浑水使泥浆堵塞了杂草的气孔,由此破坏了杂草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而死亡。三是杂草种子的萌发,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土壤环境,由于鸭稻共育过程中鸭子不停地用嘴和脚搅动泥土,使得杂草种子难以扎根生长。
3.2除虫防病效果。随着鸭子长大,控制高度也随之增加,一般控制高度达50~60cm。因此,对栖息在稻株中下部的稻飞虱、稻叶蝉均有较好的控制作用。鸭子可以直接捕食螟虫成虫,但对已进入茎秆内的幼虫除虫效果较差一些。
3.3施肥效果。鸭子排泄物是水稻的优良有机肥,在鸭稻共育时期内经测定1只鸭排泄在稻田中的粪便约10kg,这相当于氮47g、磷70g、钾31g,随时排泄、随时搅拌、随时吸收,肥料利用效果明显。
3.4效益分析。水稻产量大约在800斤/亩,低于常规水稻种植,但有机水稻售价最低可高于常规水稻1元,斤,但水稻整个生育周期,因较少施用化肥和农药,节约成本19元/亩;成鸭大约25元左右,抛去其它成本,鸭的纯利润在10元,个左右,今年总共产鸭蛋4200枚,鸭蛋按市场价1.5元/枚,可增收6300元。按照亩成本计算,鸭稻共育较常规可增加纯利润300元/亩左右。
4存在问题及建议
4.1存在问题。一是成品鸭子的销售或深加工还不够成熟;二是所种植有机米销售最好采用订单模式或预先有销售渠道,否则有机稻米与常规稻米相同,无法体现其有机种植效益。
4.2建议。一是鸭稻共育是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减化肥减农药”行动顺利进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二是利用优质稻米品种结合“鸭稻”种养技术,可生产出有机鸭稻米、特色鸭稻米,提高稻米的经济价值;稻田鸭子可进行销售,成为农户创收的又一来源,因此该技术可进一步探索完善,以便后期推广。三是应通过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借助物联网电商平台等措施和手段,进一步完善销售渠道,保障生产出的有机稻米和鸭子及其附属品能够顺利销售,最大化实现种养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