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静
刘少奇历来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党员教育问题。从1939年到1942年的短短4年间,刘少奇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教学场地极其简陋、工作任务异常繁重的情况下,仍旧想尽一切办法,先后举办了山西党训班、豫西省委党员干部培训班和竹沟训练班,创建了抗大分校和华中局党校,并亲自为培训班和党校学员上课。刘少奇在领导党员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党员教育的重要思想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建学说;成为毛泽东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的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科学的实践依据。
文人教游击.讲得头头是道
1937年11月8日,华北最后一个大城市太原失守。失守前几天,刘少奇率北方局和八路军办事处,从太原经介休、离石撤到了晋南临汾附近的刘村。刘少奇和北方局机关在一个名叫“五同丰”的大院内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当时,山西全省都在开展游击战,到处都有群众寻找和等待共产党与八路军去领导他们,而干部的缺乏,成为了最大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刘少奇率领一班人,克服经费紧张、办学条件艰苦、教员缺乏等困难,经过一个多月的紧张筹备,在临汾刘村五同丰西南的一座农家大院里开设了山西党训班。
参加第一期党训班学习的党员有10多人,刘少奇亲自为党训班学员上课。他结合形势主讲的《抗日游击战争中的各种基本政策问题》等课,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深受学员欢迎,对于学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政策和统一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尚昆曾回忆刘少奇在山西党训班上课的情景:文人刘少奇教游击战争,讲得头头是道。
刘少奇在讲课中提出:游击战争是要有根据地的,没有根据地的游击战争就不能长久坚持。在华北的日军虽然占领着交通要道与主要城市,但各省边沿山地及广大的农村,日军是不能到达或不能经常武装占领的。在这些区域中就应该建立抗日根据地,作为游击队活动的后方。我们的方针就是要在这些区域中建立真正的人民的抗日政权。这些观点,对于巩固和壮大根据地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党员干部训练班在刘村先后开办了3期,为中共山西省委培训了60多名党员干部。按照党训班的形式,山西一些地方党组织也开办了党校和党训班,推进了地方党组织的发展。
此外,刘少奇领导北方局和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临汾开办了许多一星期毕业的训练班,尤其是开办了培养游击战争骨干的八路军“学兵队”,先后培训了七八百人,为晋南各县开展游击战争积蓄了骨干力量。
开办豫西省委党训班,第一次阐述共产党员修养
1938年9月29丑至11月6日举行的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为了保证这一战略方针的实现,全会决定撤销长江局,在成立南方局负责大后方工作的同时,又设立中原局以加强党对华中工作的领导。刘少奇兼中原局书记,长江以北的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省党的工作,概归中原局指导。这就把“发展华中”的战略重任托付给了刘少奇。
经过不到半个月的准备,11月23日,刘少奇同朱理治、李先念、郭述申等几十名干部,分乘4辆大卡车,昼夜兼程赶赴华中。28日,刘少奇经西安短暂停留后,到达河南西部的渑池兵站。
12月20日,刘少奇在渑池兵站召开了中共豫西特委扩大干部会议,参加会议的有豫西特委,洛宁、灵宝、偃师、密县四个中心县委和重点县委的负责人。会议上,刘少奇详细传达了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进行了一个星期左右,确定了豫西党的工作方针。1939年1月初,为进一步充实华中地区领导力量,刘少奇在渑池兵站举办了两期党员干部培训班(又称豫西省委党员干部培训班)。每期有三四十人,均为豫西省委所属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干部。
第一期训练班是在一间窑洞里举行的。刘少奇在训练班上首次讲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报告的提纲是他在渑池兵站期间,挤出夜晚时间撰写的。一开始,刘少奇用他那浓厚的湖南话说:“大家是带着不同目的来到革命队伍的,有的是为了找出路;有的是为了抗日;有的是因为家庭不和来的。虽然各有不同目的,但是能够到共产党这里来,这就好嘛!这条路大家走对了。因为我们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它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解放全人类,最后解放自己。共产党员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民族的解放,他们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英勇奋斗;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为人民。这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光辉写照,我们革命队伍里的每个同志,都要加强学习,锻煉改造。”
最后,刘少奇还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国内与国际条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发展历史,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结合党的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为什么要进行修养和怎样进行修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刘少奇的报告,使接受训练的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开创豫西抗日斗争新局面,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做了重要准备。这也是刘少奇第一次较系统地阐述共产党员修养的问题,报告的提纲已经形成《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基本轮廓。
举办竹沟训练班,系统阐述共产党员修养和中共党史
竹沟镇是确山县西部的一个小镇,--地处确山、泌阳、遂平、桐柏四县的边界地区,三面环山、一面靠水,地势险要。竹沟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原领导抗战的指挥中心。刘少奇到达竹沟后,住在镇北+四合院内的一间土屋里。他根据中央指示组建了中原局领导机关,并组织召开了中原局会议,对中原各地的工作做了具体部署。他明确提出:“在目前鄂中党的中心任务,是在最短时期内,扩大与创立一支5000人以上的党可直接领导的新四军。只有完成这一中心任务,才能在目前及可能的长久摩擦之下,确立我党在鄂中之地位,才有可能应付各种事变。”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并加强中原地区党组织的建设,刘少奇在竹沟举办了军政教导大队和党员训练班(新民队)、青年训练班、妇女训练班、地方武装干部训练班,以及电讯、机要、卫生、供给、司号等专业训练班,培训党政军的各级领导骨干和游击战争所需要的各种技术人才。刘少奇多次为学员讲课,并亲自给这些训练班学员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共产党员修养、中共党史等。
据刘少奇身边工作人员薛丹浩回忆:刘少奇讲授党史时说,对一个党来说,在曲折不平的道路上,也会犯错误,比如我们党犯了陈独秀右倾错误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对一个人来说,特别是青年人,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关键是要善于从错误中吸取教训。
小小的竹沟镇因此红火起来,四乡的农民把它比作“乌云中的一块晴天”。至1939年10月刘少奇率中原局领导机关离开竹沟时,教导大队和各种培训班共培训学员3000余人,其中党员2200多人,并为延安的中国抗日军政大学选送学员220名。参加训练的部分学员回到地方工作,大部分充实到新四军主力部队,或者成为地方武装中的骨干力量。竹沟也因此被誉为中原的“革命摇篮”。
创建抗大第五分校并兼任政委
1940年2月20日,刘少奇向中央建议,在华中应立即成立抗日军政大学分校或新四军干部学校,吸收投奔新四军的大批青年学生。11月,华中新四军八路军总指挥部成立后,在刘少奇的指导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军政干部学校、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干部学校、新四军皖东干部学校等,在盐城合并组建抗大第五分校,校址设在海陆中学,刘少奇兼任政委,陈毅兼任校长,张云逸任副校长,谢祥钧任教育长。分校编为5个大队和1个机炮连,全校干工、学员共3000多人。组建当日,在海陆中学大操场上举行了分校成立大会和第一期开学典礼,刘少奇出席了大会并讲话。他说:“抗日军政大学是为部队培养骨干的,你们都是各部队选送的优秀干部和老战士,毕业后就是一名大学生了,就是部队的基层领导和骨干了,你们学习很重要,任务也是很艰巨的。希望大家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快地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军事技术水平,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英勇奋斗!”
5个大队的学习重点各有不同,一、二大队为军事队,三大队为政治队,四、五大队是为部队培养文化、宣传、文艺骨干的队。刘少奇在抗大五分校分别为学员作了三次《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演讲,并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印成小册子发给党小组,星期六党日活动时组织党员学习讨论。星期六早上,大队一般都要进行会操,刘少奇经常参加,有时还亲自进行讲评。
抗大的生活异常艰苦,刘少奇和学员过着一样的生活,穿一件深灰色的旧棉布短大衣,经常同陈毅等领导来到学生宿舍嘘寒问暖,促膝谈心。皖南事变后,盐城一度作为新四军的军部和抗大第五分校所在地,曾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包围和封锁,这给抗大学员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为了躲开敌人飞机的袭击,校部干脆给每人发一张小板凳,白天跑到城外的乱坟堆里上课。当时刘少奇给学员讲授党的性质和任务,与学员一起来到野外。数九严寒,刘少奇衣着单薄,站在刺骨的寒风中讲课,语调坚定有力、神态镇定自若,使学员们很受感动和鼓舞。
皖南事变发生的第二天早晨,刘少奇来到操场向抗大学员宣告这个消息。他在讲话中首先分析了形势,明确了抗大的方针,勉励大家要在党中央和毛主席领导下,刻苦学习政治军事,将来分赴各个岗位能挑起革命的重担。他说:“我们八路军、新四军不仅是同敌人打仗的战斗队,而且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的工作队,要做到拿起枪杆能上战场、拿起笔杆能写文章、拿起书本能上课堂、拿起锄头能种庄稼。敌人可能要干扰和破坏我们的学习,我们就更要意志坚定,抓紧时间刻苦学习,完成党交给的光荣任务。”这坚强有力的话语,让学员精神振奋。刘少奇动员全体学员做好战斗准备,等待中央指示,打到皖南去,营救军部的同志。
1941年1月11日,北风怒吼,寒冷异常。日军突然出动了15架飞机,对盐城进行狂轰滥炸,抗大宿舍被炸成了一堆瓦砾。当天晚上,校部召开紧急会议,刘少奇在会上作了政治动员。他气愤地说:“国民党反动派不抗日,制造皖南事变,打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帮了鬼子的忙。盐城是新四军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将成为敌人的主要袭击目标。因此,一方面,我们要有自我牺牲精神,立足于打;另一方面,又要争取和平、争取团结、一致对外。”会场上群情激愤、热血沸腾,刘少奇挥着右手,冷静而沉着地说:“你们有顽强的革命斗志和英勇杀敌的精神,这是很可贵的。但干革命要讲究战略和策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20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革命要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要依靠三大法宝,这就是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这三个法宝缺一个也不行。”接着,刘少奇对三大法宝的意义和重要性作了详细的、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师生们受到很大的教育和鼓舞。
抗大五分校训练和培养了数以万计的军事、政治干部,适应了抗日武装不断发展壮大的需要,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创建华中局党校并兼任校长
皖南事变后,针对蒋介石顽固派的罪恶阴谋,党中央采取了针锋相对、坚决反击的方针,一方面揭露皖南事变的真相;一方面重建新四军军部,新四军各部队也进行了整编。
新四军各部主要来自南方8省15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长期分散作战。皖南事变使少数不坚定分子产生了悲观失望情绪:一部分干部和战士不愿放弃八路军的番号;有些北方战士有乡土观念,对到南方作战闹情绪。为了统一思想,刘少奇把连以上干部集中起来学习了两个星期,做了许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还把《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作为教材发给大家。
1941年4月下旬,刘少奇提议在盐城创办华中局党校,着重培训华中部队团以上和地方县以上的干部,以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刘少奇亲自兼任校长,彭康兼任副校长,温仰春任教育长。党校设两个队,第一队的学员为团、县以上干部,第二队的学员主要是青年知识分子。刘少奇明确指示,党校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干部。根据这个办学方针,党校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为此,刘少奇常到党校授课,主要讲授党史、形势、战略策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课程。
随着党内思想斗争的发展,特别是总结皖南事变经验教训中,有些地区和部门產生了一些偏向。1941年7月2日至3日,刘少奇在华中局党校连续作了两天讲演,全面总结党内斗争的历史经验,阐述进行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和方法。他明确地提出党内斗争的性质“主要的是思想斗争,它的内容是思想原则上的分歧与对立”。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按照列宁主义的建党原则进行的,没有西欧社会民主党的那些传统和习惯。但由于中国的具体国情,往往又走到另一个极端,“常常使我们党内的斗争进行得过火,斗争得太厉害”。他指出党内思想斗争应该适当开展的原则,深有感触地说:“同志们首先要了解,党内斗争是一件最严重最负责的事,绝不可以草率从事,我们必须以最严肃最负责的态度来进行……”这篇演讲稿传到延安后,在《解放日报》全文发表。毛泽东亲自写了编者按,指出:“这是刘少奇同志于1941年7月2日在中共中央华中局党校的演讲,理论地又实际地解决了关于党内斗争这个重大问题,为每个同志所必读。现当整风学习开展与深入的时期,特为发表,望全党同志注意研读。”在党的建设理论中,像刘少奇这样全面系统地集中论述党内斗争的问题还是第一次。
7月,日军向盐城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后,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在同日军“兜圈子”中转移到阜宁县。华中局党校也随着迁到阜宁县西南的偏僻水乡汪朱集。10月,第二期培训班开学,这期学员仍是军队团以上干部和地方县以上干部,共200多人。
为了有更多的时间了解学员的思想和学习状况,刘少奇索性搬到党校,和学员在群众家里同吃同住,共同生活了一个多月。刘少奇经常通宵达旦地备课,虽然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坚持讲课。刘少奇没有其他个人爱好,只保持着每天上下午在街上散步的习惯,其余时间都在紧张地工作。
据当时担任华中局党校教育长的温仰春回忆:刘少奇每夜都把彭康、傅秋涛以及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召去汇报讨论情况,根据情况,再作补充报告和问题解答。夜晚,菜油灯光若明若暗,而刘少奇的脸上却是神采奕奕,他不时把汇报的情况写在本子上,又不时地微微抬起头来以商榷的口气说些极为精辟的见解。
在这一个月中,刘少奇先后讲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战争和战略问题》《人为什么犯错误》《反对党内各种不良倾向》《民主精神与官僚主义》和《论党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等近20个课题。特别是在11月间所作的《论学员在组织上和纪律上的修养》,对党的民主集中制理论作了深刻阐述。
他的报告深受学员和干部的欢迎,不仅党校学员听,华中局机关和新四军的干部也都去听。“那时的党校,没有课堂,没有礼堂,更没有扩音设备。刘少奇授课时,新搭成的大草棚里坐满了学员,各地来的负责同志只能坐在草棚外边场子上,场子上也坐得满满的”。这些报告还在《江淮日报》和党内刊物《真理》上刊登,对普遍提高华中各级干部的领导水平,促进各抗日根据地的巩固起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