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明珠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发掘其内涵的美的因素,营造积极的审美氛围,有机渗透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升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词鉴赏 美 渗透方法
美誉是五誉之一。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语文教育是展开美育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对学生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中国是诗的王国。古诗词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古诗词鉴赏是中高考试题中的难点之一。因此,在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语文教师要认真发掘其内涵的美的因素,营造积极的审美氛围,有机地渗透美育,使学生的身心得到美的享受与思想的升华,从而提高诗词鉴赏能力与写作能力。
一、发挥想象、联想,感受绘画美
古人吟诗填词是非常注重意象的选择和意境的创设,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意向就是物象与情义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诗歌创作离不开意向,意向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向创设出意境才是目的。意境与意向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的产物,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但又有区别:从形式上看,意向与此据相关,与全篇对应。所以有“情缘经发”、“思与境偕”、“意与境会”的说法。因此,从解读意向和意境出发,是鉴赏古代诗歌艺术的有效途径。鉴赏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借助想象和联想,调动全部精神投入到含有诗意再现、意境的活动中感受古诗词的绘画美。
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历来被人作为其诗中有画的佐证,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时间地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选取了“月、松、泉、石、竹、莲、浣女、渔舟”等八个意向,描绘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秋月争光,洒遍了苍翠的竹林,山间涨溢,径路石阶,淌过了清澈的泉,响起了淙淙悦耳的声响。竹林深处,传来了欢声笑语,那是浣女结伴归来;远处的莲叶在不停颤抖着,那是渔人荡舟水上。诗像一首恬静幽美的小夜曲,又像一幅秀丽的山水画,让人心驰神往。高洁的诗人在貌似“空山”中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情不自禁地在尾联中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在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含蓄地表达了归隐之意。
二、加强诵读指导,体会音乐美
在所有文體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诗歌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节奏、平仄和押韵等因素上。教学中我们不必过多介绍格律知识,而要注意指导学生以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诗词,在极富声调变化的诵读中感悟诗词的音乐美,使优美的诗文变成学生优秀的语言修养。
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畔草》是一首运用叠音的名诗:“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中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且不说这首诗的内容如何,仅这和谐而优美的节奏,便可以把读者征服。“青青”是平声,“郁郁”是仄声,“莹莹”是平声,“皎皎”是仄声,清音,“娥娥”“纤纤”虽同是平声,却一清一浊。这样或平仄相同,或清浊相称,形成了自然又丰满的音乐形象。至于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则更是千古绝唱。诗歌的音乐美,必须与人的情感相融合,只有恰到好处地表现诗人内在的情感流动才会使音乐有意义。在古诗词鉴赏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段节奏,正确处理轻重缓急的语调变化,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反复诵读。通过朗读训练,学生既培养了语感,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深掘写作背景,感受真情美
背景知识对鉴赏古诗词而言不可或缺。其获取途径有二。一是历史课程的学习;二是语文课上背景介绍。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掘写作背景,学生只有了解了作家的性格、生平经历、所处时代和社会环境,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志,感受到诗歌的真情美。
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了解创作背景的人只会看到一幅三峡风景画。船在江中流驶如飞,在岸边山上不断的猿声中,我的轻舟以飞驰过万重山。舟行迅疾,两岸风物,如人所见。
其实,本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此前到安史之乱期间,永王李璘在江南起兵,准备北上抗击叛军。李白被招至其幕府。不久永王被唐肃宗所杀,李白受牵连于唐肃宗乾元(758)被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去夜郎是逆流长江而上,759年途经三峡到达万州,今(四川奉节),遇赦得回。这首诗写于归途中描写了江陵情景,全是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情景交融,以轻松的笔调,表达了诗人因获赦而抑制不住的愉快心情。诗句如江流奔泻,不可遏制,极尽浪漫缥缈之美。明人李绅在《升庵诗话》评此诗说:“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鉴赏古诗要“知人论事”,知人就是了解背景。背景大至诗人所处时代,小至诗人的人生经历,诗歌的创作过程,只有深入了解“人”,才能了解这首诗中有没有感情,才能更深地体会诗人所言之志。
四、抒发鉴赏感受,加强写作锻炼
写作不仅需要素材的积累,还需要大量练习,只有在练习中才能逐渐实现文从字顺,并在发现问题中不断改进、提升。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词的理解进行自主创作,抒发独特的艺术情感。例如,在《归园田居》的鉴赏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写作任务,即展开想象对作者的情感进行体会,并自选角度进行写作练习。学生在写作中从本诗的意境“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出发,写道:从古至今,试问有几人能面对诱惑而不动心?哪个男儿不想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鸿鹄之志?难道真的只有掌握权力、拥有财富的志向就是伟大的,而向往田园、归隐山林的志向就不值一提吗?对于这个问题,陶渊明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他身为县令,却因为厌恶“樊笼”中尔虞我诈的生活,毅然拒绝了一个物质的世界,拒绝了一个他不喜欢的世界,把立足点落在心田。“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他向往着自由,渴望重返大自然的怀抱,这段文字是从陶渊明归隐生活中的闲适淡泊所抒发的体会。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古诗词中揣摩出情感,并将其落到笔端,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写都是以《归园田居》为起点,不仅可以展示出学生不同的创作思路,而且可以体现古诗词对当代写作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从多元角度进行创作思考联想,是加强其写作锻炼、拓宽其创作空间的重要途径。
五、品读经典篇章,获得创作灵感
经典的魅力在于其不仅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淘洗,还能够不断启发我们进行创作。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经典篇章,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能够让师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出多样的情感,并获得创作的灵感。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中国风”已经渗透到艺术创作的各个方面,如果学生在创作时能从古诗词中获得灵感与素材,就可以使作品清秀隽永,辞藻优雅。这样不仅可以展现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而且可以体现古诗词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启发意义。例如某学生在抒发人生情感时写道:“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只求得春日繁花似锦,秋日落英缤纷。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样来看,或许应该像欣赏春日繁华一样,欣然享受层林尽染落英缤纷不如秋爽的美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经典诗词与当代写作的契合,中学生在古诗词赏析中可以尝试从经典中寻找灵感,并用现代化的写作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增强写作的文学感染力。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成为中学语文教师需要重点研究的重大课题。全面激发学生鉴赏古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词的情感和态度,将阅读、鉴赏与写作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与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符永懿.高中古诗词鉴赏渗透当代写作浅析[J].课程教学研究,2013(9):48-50.
[2]关颖利.浅谈古诗词对高中生语文的影响[J].科技创新导报,2015(15):127-128.
[3]徐沛.生花妙笔在笔尖——用写作推动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尝试[J].语文知识,2016(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