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每个团队和成员都能以PDCA循环作为基本的工作质量管理方法,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对企业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先从计划做起,做事无计划,只靠蛮干是行不通的。企业管理的控制工作就是使实践活动符合于计划。所以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做什么事,都需事先拿出工作计划,并坚持计划、执行、检查、改善(简称PDCA)的循环,推动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PDCA循环法作为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亦适用于企业管理和其他方面的改善工作。如果每个团队和成员都能以PDCA循环作为基本的工作质量管理方法,彼此协同,相互促进,对企业管理与决策的科学化进程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之所以将其称之为PDCA循环,是因为这四个过程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而是要周而復始地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了一部分问题,可能还有其他问题尚未解决,或者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再进行下一次循环,持续改善,使事情始终处于健康运行、螺旋式上升的状态。
张林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一项工作,首先要具有计划,才会有后续的执行、检查和改善。可见制定计划在PDCA循环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首先,制定计划需要把握好“六项原则”。
一是具体原则。对于大的计划,要分阶段、分步骤,准确分析执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因素等,做出周密的对策和行动方案。计划制定周密、具体,可以减少执行中的沟通成本、干扰、困惑。
二是可量化原则。计划的阶段目标结果要可量化,让执行者明确,以便掌握和控制工作进度、检查、反馈。
三是达成一致原则。所有的计划都是因一定的目的、目标而定,目标是终点,计划就是设计要达到终点所必须经过的历程。
四是可实现原则。计划必须是可以实现的,可操作的,不切实际的计划不仅浪费做计划花的时间和精力,还会引起员工抱怨,影响执行,达不到目的,形如空文。
五是有时间限制原则。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设定了目标,我们的工作就要围绕这个目标在规定的时限内去完成。计划要具体地体现工作进度,以便在预期时间完成任务。
六是有交付物原则。在计划管理中,始终关注交付物。完成了工作计划就意味着形成了交付物或工作成果。所有的工作计划,都是为了有效完成这些交付物而发生的,交付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制定计划的目标要求。
此外,制定计划还需要搞清“七个要素”。
要表述清楚一件事情,必须要阐明一些要素,具体可概括为5Vc'2H。
What:计划所指的要做什么或完成什么——明确工作任务。
Who:计划由谁、哪些人执行一明确工作任务的担当者。
When."什么时候执行到什么程度一明确工作任务进度。
Where:在什么地方进行工作一明确工作开展地点、区域。
Why:为什么要执行这样做——明确工作起因、动机。
How:怎么开展工作——明确工作方式方法。
How many:完成多少工作一明确工作量。
制定工作计划或布置工作任务具备以上要素,应该才是一项基本完整的计划。
张林不折不扣地执行计划
计划制定完成后,就要在工作中起到调控作用并组织团队成员不折不扣地按既定计划做事,按计划完成工作,这个过程就是执行。
由于完成计划的最终结果(交付物)是在计划执行结束后产生的,所以该过程是PDCA循环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需要把握好执行前、执行中、执行后三个节点的工作。
执行前的准备。执行的前提就是要求团队成员服从计划安排,执行的过程体现在团队的每一名成员中。首先要召开计划执行会议,对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团队成员反复讨论,统一团队成员的思想认识,明确任务目标;其次,成立监督执行小组,明确分工,使计划执行有人管、有人抓;再次,要制定保证计划完成的制度、规则和流程,统一团队成员的行动,明确指令要求。
执行中的控制。计划执行控制工作涵盖了前馈控制、同期控制、反馈控制三个环节,以“滚雪球”的方式使团队成员持续用力执行,实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执行目标。要时刻关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每一个节点,针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提前预防、纠正措施;要始终关注目标任务、工作质量、团队建设、信息沟通、过程监督等,这些都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严格管控。
执行后的验收。执行的最终结果就是要求团队成员把事情做到位,要用标准验收结果,确认是否做到位,为监督检查提供执行依据。
张林对过程实施监督检查
为使下一步的持续改善顺利进行,则必须开展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有两个目的,一是为持续改善,二是为追究责任,提高执行力。
通过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分清计划工作中的事情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明确效果,找出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检查计划目标是否完成,对采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把完成情况同目标值进行比较,看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如果没有出现预期的结果,应该确认是否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对策,如果是,就意味着对策失败,那就要重新进行最佳方案的确定。
监督检查是计划得以认真执行的重要保证。首先,要落实责任,明确职责,做到每项计划的落实都能有具体的责任人。计划发布实施后要加强日常检查,保持工作执行的连续性。其次,要严格责任追究。对检查发现执行计划不力、互相推诿扯皮的行为要及时处理,推动计划更好的执行。
张林总结提高持续改善
持续改善阶段是PDCA循环的关键。因为持续改善就是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的阶段。持续改善的重点又在于修订标准,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制度。没有标准化和制度化,就不可能使PDCA循环循序渐进地向前发展。持续改善与下一步的计划工作的衔接,是保证管理工作的封闭运行的关键,需从三个方面做实持续改善环节的工作。
一是加强学习、积累。不仅要求我们自身要有计划地积累更多更深的知识、技能和诀窍,而且也要求加深对竞争对手的了解,增强从其他企业寻找和获取技术的能力,从而最终提高所用技术的性能指标,改善投入、产出和业务流程,对市场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和实现竞争优势的增强,这对做好持续改善非常重要。
二是加强协同、专注。每一项管理工作,不仅各种改善管理方法之间及其与现有的决策制度和组织协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而且每种改善管理方法也与企业中的其他职能与过程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这就需要我们以协同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市场、客户、供应商等,专注每一个细节,使持续改进不留“死角”。
三是勤于反思。持续改善还需要养成每天反思的习惯,在反思中成长、前进。同时要对不满意的事情,提出改善方法、潜在风险及规避措施,制定完成下一步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