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的就是沙漠金
——阿拉善盟绿色产业新发展

2018-08-20 08:49吕亚娟
实践·党的教育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全盟阿拉善盟骆驼

文 | 本刊记者 吕亚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亘古一理。那么靠着茫茫大漠戈壁,怎么办?阿拉善盟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绿色发展,扬长补短,沙海淘金,让沙漠里“长”出新产业。

作为全区面积最大的盟市,阿拉善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 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化草原各占1/3,生态脆弱区占到整体面积的94%。面对这样的立地条件,阿拉善盟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建设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的定位,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以科技为引擎,以品牌为导向”,大力推动林沙产业、健康产业和文旅产业新发展,在保护与发展中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产业增值、企业增效、百姓增收”的良性循环发展道路。

用生态保障发展,坚持以生态为底色,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发展林沙产业,赚的是大生态收益

沙海生金,说来容易,做起来绝非易事。多年来,阿拉善盟在持之以恒的防沙治沙中摸清了沙漠的脾性:只有呵护为先,以人退带动沙退,沙漠才会变得温顺起来。若要发展,就必须找到一条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齐头并进的新路径。

从地广人稀、生态脆弱的实际出发,阿拉善盟确立了“这里不是粮仓、不是牧场,而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示范区”的根本定位,进而坚定了“保护好27 万平方公里的生态环境就是对国家最大贡献”的着力取向和发展信心。立足这一定位,阿拉善盟在推进生态建设中,不断将沙漠劣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将沙生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依托特色培育产业,绿色沙产业欣欣向荣,实现了“增绿”与“掘金”同频共振、共荣共生。

要想“掘金”,必先“增绿”。在广袤大漠,阿拉善盟以保护为先、自然修复为主,统筹规划治理生态环境,筑牢了绿色发展的基石。阿拉善盟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等,对3000 万亩天然乔灌木林实施封禁保护,辐射带动了9700 万亩林草植被恢复;在适宜地区和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周边采取飞播、封育、人工造林等手段实施锁边工程,通过种植花棒、沙枣、沙拐枣等本土林草植物在三大沙漠边缘形成三条稳固的绿色生态廊道,阻止了三大沙漠的握手之势。“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在阿拉善盟,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多重效应体现得淋漓尽致。

众所周知,在阿拉善大地上,分布着丰富而又独特的沙生植物资源:这里的梭梭林和白刺,不仅具有良好的固沙效能,其根部寄生的名贵中药肉苁蓉和锁阳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这里位于北纬37° 线上,是国际上公认的酿酒葡萄最佳种植地域;这里是野生黑果枸杞的主要分布区,分布面积约有150万亩……这些先天资源就是阿拉善盟向茫茫大漠要产业、要效益的最佳资本。近年来,阿拉善盟明确了“打造国家重要的沙产业示范基地”的产业定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阿拉善盟坚持“沙生植物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思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以梭梭—肉苁蓉、白刺—锁阳、黑果枸杞“三个百万亩”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推进沙产业的总体规划发展。现在,多个沙产业基地分布在阿拉善大地,“绿了沙漠、富了百姓”的绿色发展初衷正在成为现实。

贺兰山北麓,乌兰布和沙漠南缘,一片东西望不到边的绿色林带挡在沙漠之前,宗别立镇由退耕还林建设的40 多万亩梭梭林如同忠诚的卫士携手筑起的防护屏障,牢不可破。满都拉是宗别立镇芒来嘎查的牧民,几年前,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依托梭梭林嫁接了660 亩肉苁蓉,去年她家采挖了2.5 吨,收入16 万元。“要是没有这么多梭梭树,我们是不可能有这么好的收入的。”满都拉感慨地说。目前,阿拉善盟从事沙产业的农牧民约有2万人,有2/3牧户通过沙产业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5万元,部分牧户年均收入长期保持在20万元以上。

沙产业的规模发展,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更离不开科研的支撑。阿拉善盟先后培育和引进内蒙古阿拉善苁蓉集团、内蒙古曼德拉沙产业有限公司、巴丹吉林沙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沙产品深加工,同时加强与研发机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近些年来,全盟争取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863”计划、自治区科技重大专项资金1.03 亿元,盟旗财政投入资金5000 多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约2.4 亿元,启动实施项目83 个。在位于阿拉善左旗的沙产业健康科技创业园,阿拉善沙产业研究院与中科院合作研发的肉苁蓉多糖片、免疫强化口服液、舒肝软胶囊以及锁阳降糖补肾、抗衰养颜等多款保健产品已经进入市场。“国家卫计委拟将肉苁蓉列入药食同源目录,下一步我们还要积极开发新的产品,不断拓展新的市场。”阿拉善盟科技局副局长、沙产业办主任梁守华介绍说。

为了把沙产业做精、做优、做特,阿拉善盟在2013 年成立了沙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2017 年又成立了沙产业发展专职机构——阿拉善沙产业发展指导中心,邀请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编制了《阿拉善盟沙生资源植物研发与产业化总体规划》,形成了全盟共同推进沙产业发展的组织架构。

在全盟沙产业规划的引导下,通过“公司+基地+科研+合作社”的发展模式,阿拉善盟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集肉苁蓉、锁阳、沙地葡萄等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全盟累计沙产业年产值已达到15亿元以上。沙生植物产业化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更起到了逆向拉动生态保护与建设的作用,循环的生态治理模式和绿色产业发展模式让阿拉善盟展现出勃勃生机。

用科技助力发展,坚持以科技为引擎,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发展健康产业,赚的是大园区收益

阿拉善盟是中国骆驼数量最为集中的地市级行政区,有双峰驼12万峰,占全国的30%以上,被誉为“中国骆驼之乡”。双峰驼能适应独特的荒漠化生态条件,是阿拉善盟的优势畜种之一,当地牧民历来都有养驼的传统和习惯。

大漠绿装迎客来 朱文伟/摄

长久以来,阿拉善盟的骆驼更多是作为文化品牌声名在外。随着骆驼科研的发展,阿拉善人才逐渐认识到,再熟悉不过的生产生活伙伴竟然浑身是宝:驼奶有着极高的营养价值,是天然的胰岛素,富含乳铁传递蛋白和溶解酵素两种有杀菌作用、可强化人体免疫系统的有益物质,堪称“沙漠白金”;驼血中的白蛋白不仅明显高于其他动物,而且具有异常高的生理活性和特殊的生理、营养功能;骆驼绒的细度、长度在全球天然纤维原料中首屈一指,是非常珍稀的高端纺织原料,等等。

如何充分利用骆驼的珍贵特性,将传统的骆驼养殖转化为新兴的健康产业发展优势?

阿拉善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依托产业园区建设,加大产品研发和产业培育力度,不断推动传统骆驼产业向全国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方面,把保护和开发放在第一位,因地制宜制定了多项双峰驼保护政策,如设立骆驼保护重点区域,制定骆驼不禁养、但依据草场类型实行草畜平衡的基本保护制度等,有效解决了骆驼养殖的空间受限问题,使骆驼的数量得到稳步提升,全盟双峰驼已连续8年稳定在10万峰以上。另一方面,坚持做好骆驼科学研究,推动骆驼产业产学研一体化发展。2014年,由沙漠之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内蒙古农业大学、阿拉善盟骆驼研究所四家单位联合组建的全国首家骆驼研究院——内蒙古骆驼研究院落户阿拉善右旗,重点对骆驼基因、骆驼生物制药、骆驼良种化繁育及驼乳制品等进行科研攻关。

几年来,骆驼研究院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院长吉日木图教授带领团队成功绘制破译了世界首列双峰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构建了全球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骆驼基因组数据库;研制开发出骆驼奶、骆驼胎盘等40多种相关产品,已有10多个产品成功上市。

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科研成果转化速度不断加快。阿拉善盟投资3亿元分四期兴建的沙漠之神骆驼产业科技园,目前一期项目年产6000吨无菌液态驼奶及奶粉生产线已正式投产,开发生产的驼初乳、骆驼益生菌片、骆驼儿童奶粉、骆驼香皂等产品炙手可热;东汇生物科技与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合作的驼血多肽产业化项目填补了国际空白;含有多种天然活性产物的驼乳化妆品日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接下来,阿拉善盟将打造驼产业精深加工产业链,不断推出骆驼奶食品、驼肉食品、驼胶保健品、骆驼系列高端纺织品以及生物制药等系列产品。

科研、产业园的前端发展带动了牧民养驼积极性,巴图巴特尔是阿拉善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瑙滚布拉格嘎查有名的养驼户。“过去虽然也养驼,一年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卖驼绒和驼肉,最多就是几万元。现在仅卖驼奶这一项,一年就能收入10多万。”巴图巴特尔乐呵呵地介绍道。

在盟委行署的大力支持和培育下,作为健康绿色的新兴产业,阿拉善盟骆驼产品越来越受到青睐与关注,骆驼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规模养殖稳步推进,全盟饲养20 — 400峰骆驼的牧民有2000多户,有7个养驼专业合作社,已建成“科研机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新型利益联结体5个,认证双峰驼生态牧场167户,阿拉善右旗双峰驼良种繁育基地及示范奶站已投入运行。

用特色引领发展,坚持以融合为抓手,加大品牌建设力度,发展文旅产业,赚的是大旅游收益

独特的沙漠、戈壁和荒漠化草原的自然景观赋予了阿拉善盟独特且高品质的旅游资源,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又带给阿拉善盟别样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阿拉善盟高度重视文旅产业发展,以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加强文旅融合,精心规划世界级别的“沙中之景”,倾心构建宜居宜游的“沙中之城”,着力将阿拉善盟打造为西部地区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必选之地。

别具特色的“沙中之景”是阿拉善盟最具价值的文旅产业之基。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星罗棋布,额济纳旗的胡杨林在大漠深处惊艳绝伦,黑城遗址闪耀着古居延文明的光芒,东归英雄的赞歌一直在这里吟唱……为了让沙漠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过往以最好的姿态展现在数百万计的游人面前,阿拉善盟坚持“原真性、保护性”原则,加强文化遗址保护,加强现代化景区建设。“仅巴丹吉林沙漠去年就投入1亿多,用来强化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等等。”阿拉善右旗文化旅游局党委副书记潘晓宇介绍说。近几年,全盟累计完成旅游投资67亿元用于打造精品旅游景区,景区建设水平全面提档升级。同时,阿拉善盟按照“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秉承传统文化”原则,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以民族文化为核心,打造各类高品质文化旅游演艺产品。以沙漠文化、胡杨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为支撑打造的《神游通湖》《阿拉腾陶来》《土尔扈特婚礼》《巴丹吉林传说》等实景剧已逐步走向常态化、市场化演出,景区文化内涵得到深入挖掘,深度旅游得以延展。

除了极具观赏性的“沙中之景”,阿拉善盟的“沙中之城”也呈现出这里高品质开发旅游产业的大气魄。阿拉善盟以人为核心,全力推动城乡建设,用城市发展定位引领旅游发展,聚力突出地域特色,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园绿地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游的五彩斑斓“沙漠之城”,推动单一景点旅游向“全民+全域”旅游转变。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凭借城镇园林化建设打出亮眼的绿色名片,周边4个6000亩的生态公园和6万亩的贺兰草原让整座城市浸在绿中,呈现处处园林处处景;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依托生态修复项目,周边种植千亩紫色马鞭草、沙冬青、樟子松等,让小镇展现出别样风情;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黑水河畔的胡杨和红柳枝繁叶茂,绿色胡杨和粉红色的红柳花相映生辉……

在城市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阿拉善盟着力推动和扶持全民参与文旅产业,积极开展休闲农牧业示范创建,以“旅游企业+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休闲农牧业实现新发展。阿拉善右旗“大漠人家”牧家游统一标识整齐划一,额济纳旗“胡杨人家”牧家游声名远播,乌兰布和生态沙产业示范区“葡萄人家”庄园游正悄然兴起……

高起点站位、高标准谋划,让阿拉善的文旅产业发展劲头十足。从文旅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出发,阿拉善盟编制了20多项文化旅游规划,出台了《阿拉善盟关于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阿拉善盟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力量,形成了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在总体规划上,强调品牌建设,立足独特的文化资源,提出打造“大沙漠、大胡杨、大航天、大居延、大民俗”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大战略部署,构筑起文旅产业发展大格局。

目前,阿拉善盟的文旅产业已成长为当地支柱产业,仅2017年,全盟全年接待游客125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5.3 亿元,增速均居全区第一位,总收入占全盟GDP的33%。全盟旅游直接从业人员8800多人,间接从业人员4.6万余人,旅游就业占全盟就业总数的29%。

以新发展理念破解难题、以创新引领变革、以融合推动发展,在阿拉善这片神奇绚烂的苍茫大地上,新兴产业正以蓬勃跃动之势在沙中成长壮大。绿色发展,引人入胜;苍天圣地,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全盟阿拉善盟骆驼
锡林郭勒盟重点民生指标对比分析
坚定不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内蒙古阿拉善盟为例
阿拉善盟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与思考
2018年锡林郭勒盟草地生产力大幅提升
阿拉善盟蒙药植物资源调查报告
阿拉善盟2014年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及灾情
2014年阿拉善盟天然牧草生长状况与气象条件分析
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