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峥嵘
食管癌、胃癌是全球性的消化道主要致死疾病,其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前列。据报道,胃癌全球发病率排名第4位,致死性疾病全世界排名第2位,食管癌全球发病率排名第6位,致死性疾病全世界排名第8位[1]。中国特别是中国西部、北部地区是食管癌、胃癌高发区,两个地区每年发病人数占到了全世界的将近一半,而且早期诊断率不足8%。根据国内外医学研究者的发现,胃癌后期五年生存率为15%~25%,而食管癌后期五年生存率低至5%~15%,早期阶段的病灶诊断与治疗往往能极大的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治疗情况良好的话,五年生存率可达85%以上[2-3]。一方面内镜仪器价格较高,尚未全面普及,另一方面,对内镜医师要求过高,致使食管胃早癌早检率仍然很低。近年来,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内镜技术发展日臻成熟,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SD)、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为大量患者带来了福音[4]。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手术方式和效果及预后最主要因素,术前很难准确判断淋巴结是否已经转移,从而增加了手术风险、延缓了患者康复过程[5]。所以要进一步深入研究食管胃早癌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以便给患者提供最佳手术方案。对此,目前临床医学上并未有有效研究,所以本院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选取自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入本院的106例食管胃早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选病例均已确诊,符合食管胃早癌纳入排除标准和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63例,女性患者43例,性别比为1.46∶1;患者年龄47~81岁,61~67岁患者占比例最高,为42.5%。
纳入标准: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确诊为食管癌、胃癌早期病症;未进行手术、化疗等方式治疗。
排除标准:食管胃早癌是由其他部位的转移癌症;临床及病理资料记录不完整;患者同时患有多种其他如肝癌、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患者或者家属不同意参加研究。
依照医学界分型,分为:隆起型(Ⅰ型),即为病变高于周围正常粘膜约5 mm;浅表隆起型(Ⅱa型),即为病变低于周围正常粘膜约5 mm;浅表平坦型(Ⅱb型),即为变病相当于周围正常粘膜;浅表凹陷型(Ⅱc型),即为病变区域低于周围正常粘膜5 mm以内;凹陷型(Ⅲ型),即为病变区域低于周围正常粘膜约5 mm以上[6]。
年龄、性别、内镜下特点、临床表现、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淋巴结分布情况等指标,对比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病例特征与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患者内镜下特点及病理特征见表1。
表1 患者内镜下特点及临床病理特征
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无关(P>0.05),患者内镜下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与浸润深度相关(P<0.05),见表2。
表2 食管胃早癌内镜特点及临床病理与浸润深度的关系/例
患者年龄、性别、肿瘤直径、内镜分型与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见表3。
表3 食管胃早癌内镜特点及临床病理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例
对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2个自变量作为淋巴结相关的转移因子,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果见表4。
表4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对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进行分析,不同浸润深度与转移淋巴结分布情况见表5。
表5 不同浸润深度转移淋巴结的分布情况(例,%)
近年来,食管胃早癌在我国发病率逐年提高,发病原因为局部炎症、溃疡、表浅溃疡、肿瘤浸润,常常反复出现,间歇期症状会消失,时间一般持续几年时间甚至更长[7]。进食粗糙、过热或者刺激性食物可导致极度疼痛,且疼痛呈灼烧、针刺或摩擦牵拉般痛疼。甚至部分患者之前尚未有任何症状,仅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病变。黏膜下层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网状淋巴管,其纵行淋巴管是横行淋巴管的7倍,淋巴管除一小部分直接穿过肌层到达食管外的淋巴管网外,另一部分则先在食管黏膜下层延伸一段后才穿肌层[8-9]。肿瘤一旦侵犯肌层,就处于相同的淋巴环境中,其淋巴结就容易发生转移。随着科技发展,患者可采用色素内镜、超声内镜、钡剂X线检查辅助检查[10]。外科手术是治疗早期食管胃癌的主要方法,但是外科手术创伤大,且手术之后患者并发症较多,后期护理程度加大。镜食管黏膜切除术(EMR)较外科手术具有独特优点:效果好,5年生存率高[11-12]。我们在此基础上加强食管胃早癌内镜特点及临床病理的研究,加深本院医护人员对病理特征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食管胃早癌的治疗效果。
此次研究发现,食管胃早癌发病无明显的年龄差异。可发病于任何年龄阶段,但主要发病于老年阶段,可能随着年龄增加,食管胃平滑肌功能退化,括约肌张力下降,胃底腺逐渐萎缩,交界区上移等使老男性食管胃早癌发病率明显上升[13]。本次患者中,61~67岁患者占比最高,但发病在47~53岁阶段也有3人,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可能与该年龄段人群工作压力、生活习惯等有关。患者中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患者,且差距较大,可能与男性生活压力更大、劳动强度大、吸烟酗酒等有关。患者病理特征中Ⅱ型患者高达70例,Ⅱb型占37例,占Ⅱ型患者比例为52.9%。患者内镜分型和分化程度与浸润深度有明显相关性,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淋巴结转移是治疗食管胃早癌失败的主要原因,随着浸润深度的增加,转移频度明显加大,本次研究中,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61例,淋巴结转移率为57.5%,与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4-1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中OR值表明,肿瘤浸润深度越深,区域淋巴结转移数量越多,即与侵及肌层患者、侵及外模患者相比,侵及黏膜及黏膜下层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率分别增加3.6倍、8.8倍。肿瘤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随着分化程度的降低,淋巴结转移明显升高,此结果与国内外的文献报道结果一致[16]。粘膜层贲门及胃左淋巴结转移率较颈部+上纵膈、隆突下和食管旁高,其转移率达到22.6%,这对食管胃早癌病理的研究分析及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旧,将有助于患者及早康复。
综上所述,患者内镜下分型和组织分化程度与浸润深度明显相关,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直径与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无直接关系。近年来,食管胃早癌发病出现新特点,年龄超过45岁有消化系症状的患者应进行早期内镜检查,能提高早检率、检出率,早治疗,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