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在学校求学期间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和自我意识已经有所强化,对自己的隐私有着强烈的保密意识,并且对待任何事物均有着自己的看法。体育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不同之处,是一门侧重实践的教学课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本文从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对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研究并提出指导性建议。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心理教育;措施
一、 前言
体育教学可有效地使学生的身体与智力得到锻炼,可促使学生的生长发育,运动技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同时学生可增强体魄,改变生活方式,培养组织纪律性和团队协作能力。学生在求学期间,在心智和社会经验上有所缺乏,体育教学不仅在身体上对学生有着锻炼的作用,同时对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校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个人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可实现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在求学阶段对外界的世界涉及不深,但对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却有着独到的见解。体育教学可以利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教育,可有效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压力,释放负面的情绪,同时可以树立良好的三观,增强其道德素养和意志品质。
三、 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 积极开展体育竞赛,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当前人们在社会发展和生存中,竞争力是一项重要的因素,也是人在实现社会价值的一项重要能力。体育课堂上的竞技比赛可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生欲望,能够在竞技比赛的平台上使学生充分的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在激烈的经济环境中适应并发展。学生为使自己在竞技比赛中得到优秀的成绩,在课后业余时间增强自身锻炼,可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效提高,同时对学习也起到了放松压力的作用。学生在面临大型考试时,每天要对着大量的习题,心中会出现消极的情绪,通过体育竞技可有效地释放学生的负面情绪,从而调整心态,使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二) 实施激励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意志力
体育锻炼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可以通过体育锻炼磨炼自己的意志力和耐性。如在体育课堂上进行耐力跑,对于学生的意志力是一大考验,大多数学生在奔跑没有结束时就已筋疲力尽,并且难以坚持,这一过程正是体育学上的运动的极限点,在教师的正确教育下,学生可以掌握正确的跑步技巧,加以练习可突破压力点,实现成绩上的突破。在这角度上分析,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毅力和耐力,在体育锻炼中,教师应采用激励教学模式,在体育训练中适当的增加训练难度,激励学生突破自身极限。
(三) 启用挫折教育方式,提高学生战胜挫折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挫折教学方式是锻炼学生耐受挫折和战胜挫折的能力,学生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往往是知难而退,同时,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学生的心理会产生一系列的波动因素。在学习中、在生活中,学生均会受到各式各样的困难,在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学生也会因为训练的难度而半途而废或放弃比赛,久而久之,学生的内心会出现自卑的负面情绪。体育教学中就是针对这一现象来进行挫折式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教会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应如何面对和突破,同时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挫折的难度,切莫过渡实施挫折。
(四) 完善体育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在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和比赛中,可使学生树立良好的自信心,要充分利用教學评价的作用,实行最佳的体育教学和心理教育的最佳效果。教学评价机制对教师和学生成长有指导性意义。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诊断、激励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教学应进行阶段性测试,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育水平。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和爱好来制定教学内容,并且进行有层次的教学。在学生的教学不佳时,体育教师应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学生的体育水平,学生在受到肯定和鼓舞后在一定程度上树立自信心,从在体育锻炼中不断努力,取得良好的体育成绩和收获自信心。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体育教学中同时包含着心理学,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不仅在学习方面要加强,在体育和心理教育上更是不能掉以轻心,我国各个级别的学习应重视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积极开展体育竞赛、实施激励教学模式、启用挫折教育方式、完善体育教学评价,以此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意志力、耐力和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心理健康、茁壮成长,为祖国的强大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高春元.论体育教育与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和训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30(4):156.
[2]李红香.基于体育心理素质的发展特点分析青少年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思路[J].运动,2017,11(6):64-65.
[3]黄卉.浅析健康体育教育模式对当前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正面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7):210-212.
作者简介:刘博,中小学二级教师,陕西省商洛市,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