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润羊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对外合作倡议,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该倡议的深入实施。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逻辑分析的方法,考察并揭示了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格局、特点、不足及发展方向。当前我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具有问题导向明显、规范分析为主和研究视角宽泛等特点,但也存在高影响力的集中研究稀少、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缺乏、研究问题的视域狭窄及领域不平衡等问题,应尽快搭建学科交叉、领域协同的研究平台,努力形成兼顾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注重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结合、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并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理论体系。
理论研究是实践战略的基础,对实践具有先导价值。梳理和分析已有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进展,总结现有研究的特点,发现研究的不足,进而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和路径,可以更有效地服务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战略和对外合作倡议的顺利实施。
一、引言
目前,已有文献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涵特征、战略意义、功能定位、面临挑战、发展战略、建设路径以及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梳理,但目前仅有的少量综述性文献时间跨度小、分析的文献样本数量偏少,没有更多的文献定量数据支持。基于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去更全面地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概貌。
文献计量法和内容分析法都是以文献数量为研究对象,前者研究对象为文献的外部形式特征,是运用数理统计学,定量描述、评价和预测学术发展现状及趋势,具有客观性、定量化、模型化等优点;后者研究对象为文献的内容特征,是对文献内容进行透彻地理解和分解的过程。二者通过对文献数量和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和推理,进而揭示出某一领域研究的特点、现状和不足。现有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献研究中,目前尚未见二者结合的研究,因此,本文以高质量的文献为对象,从更大的文献样本出发,以目前文献资源最为丰富和最为权威的中国知网(CNKI)为来源数据库,利用其高级检索功能,检索得到其自建库以来截至2016年底主题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CSSCI文献926篇。本文通过考察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脉络、内在的逻辑路径和呈现的研究格局,进而为后续的相关研究提供高起点的文献研究基础。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格局
(一)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热点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首篇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主题的文献出现在2010年,以其为关键词的首篇文献出现在2014年。无论是文献的研究主题、关键词,还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下简称国家社科项目)的立项,都呈现出明显增长的趋势,尤其是2014年更是出现了大幅增长(见表1)。究其原因,主要在于: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其后,理论界对此引起了高度关注,所以,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从已有文献的增长规律看,也反映出我国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紧跟国家战略的基本特点。如从研究主题的角度看,2014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文献数从2013年的13篇激增到2014年的190篇,增长14.62倍;2015年达到新的高峰387篇,相比于2014年,增长2.04倍;2016年尽管回落为332篇,但不能由此推断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关注度出现消退,因为研究趋势的显现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从长远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对内的发展战略和对外的合作倡议,其研究成为学界热点的趋势将是非常明朗的。
(二)西部高校是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主力军
2010-2016年的7年来,发文量排名前30位的机构见图1所示。由此可见,文献数量排名前30位的研究机构中,西部高校有14个,占46.67%,占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机构的半壁江山。而且文献数量排名在前10位的研究机构中,西部高校就有9个,占90%,由此更加说明了,目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主力军还是西部高校。国家社科项目立项中,包括部属大学、地方高校和社科院系统在内的地处西部的研究機构立项42项,占全部61项的68.85%。这样的研究机构特点,一方面说明,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初始阶段的研究,更感兴趣的或者更具优势的是处于西部开发前沿,也是国家向西开放前沿、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西部高校。当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等也占据有重要位置——应当肯定的是这些综合性研究机构的加入,更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向纵深、实证、广泛的方向推进。
(三)理论经济、国际问题、民族问题和应用经济是研究的主体学科背景
在全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基金支持文献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支持论文占比为24.49%,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占5.50%,其他的支持主要来源于各类地方性的科研基金。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呈现学者的自由探索型研究和课题资助的特定选题研究共存的局面,而将近一半的文献为各类各级科研基金支持的成果,由此体现出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要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具有明显的实践指向性特征。由于文献学科分类的界限不够明确,在此以文献科研项目资助比例最大的国家社科项目的角度进行分析。从国家社科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学科支持分类来看,占据前四名的分别为理论经济、国际问题研究、民族问题研究和应用经济,分别占全部立项数的比例为:27.87%、21.31%、14.75%和9.84%(如图2所示)。而作为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的跨学科研究只占8.20%。由此说明: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学科范围集中度较高,而跨学科的研究相对不足。
(四)经济学、大学学报、综合性和政治学期刊是成果发表的主征地
从研究成果的发表去向分析,发文量排名前30位的期刊见图3。由此图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成果主要发表在经济学、西部的社科类大学学报和综合性社科期刊上,另外还有如俄罗斯东亚中亚研究、东北亚论坛、俄罗斯研究等都是涉及中外关系的政治学期刊。前30名的发文期刊中,西部的社科类大学学报和综合性社科期刊就有10个,占到了三分之一,这种现象与研究机构所在地西部机构所占比例较大的情况相符,另外也说明现有研究成果发表的学科范围和地域范围较为狭窄,研究成果的水平和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基本特点
首先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关键词出现的频率以及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然后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目前的研究全貌进行概括,从而揭示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热点突出了问题导向
为研究方便,把关键词区分为原始关键词和有效关键词,前者是指未经任何技术处理的关键词,后者是指按照研究的需要,进行分类、合并、剔除等处理后的关键词。按照出现频率的大小,列出排在前50位的原始关键词。由于“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等词加和不加双引号含义相同,且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含义雷同,因此这里把相近的同类关键词进行合并处理。结果显示,排名前15位的关键词分别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亚、新疆、中国、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经济增长、上海合作组织、引力模型、区域经济、俄罗斯、区域合作、互联互通、贸易便利化、经贸合作。排名最靠前的这15个关键词反映了近年来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热点。
由此可见,现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在研究导向上,问题导向的特征十分明显,而目标导向的成果比较少见。由于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内的“一带一路”战略概念提出不久,其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有一个逐步清晰的过程,因此,当前的研究是从最紧迫、最关键的问题入手。然而,基于多种综合目标体系下的目标导向的研究则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研究趋势。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方法主要为规范分析
通过排名靠前的关键词以及相互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从中发现,当前的研究内容主要聚焦在以下七个方面:(1)我国“一带一路”战略与外国相关战略的对接,对于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国参与的欧亚经济联盟关注较多。(2)国内区域与国外的对接和合作,目前主要更多地集中在中国尤其是新疆等西北地区与中亚五国、俄罗斯等区域和国家的对接上,主要关注互联互通、经贸合作和贸易便利化等问题。(3)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上海合作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关系,主要关注两者在功能重合上的调整问题。(4)区域的经济增长,当前研究焦点主要涉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协同发展上。(5)区域合作,既关注我国国内相关区域的合作,也关注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产业合作和能源合作是研究的重点,而互联互通是区域合作的基础,因此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6)国内区域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融入,突出向西开放,当前研究关注最多的还是新疆等西北地区。(7)少量的以实证研究为主的中外贸易,主要利用引力模型及其扩展模型以及与之结合的其他模型,进行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或地区有关贸易方面的研究,涉及的主题涵盖贸易竞争性、互补性和贸易潜力;贸易关系、影响因素与发展潜力;贸易便利化时空差异及其贸易效应等方面。
我们通过对文献的题名和关键词的深入分析后发现,现有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在研究范式上更多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如上所述,在排名前50位的关键词中,涉及研究方法的关键词只有“引力模型”,而这个关键词在所有有效关键词中排名第10,经再次检索发现,涉及“引力模型”的全部文献也只有15篇。由此可见,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实证分析仍然比较缺乏,这种情况也是今后研究中需要改进和加强的一个方向。
(三)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视角相对比较宽泛
丝绸之路经济带从研究视角上可大体分为七大类。(1)发展战略视角:安树伟(2015)认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区域格局的态势将是东西两翼带动中部崛起,形成面向全球的开放新格局;王业强和魏后凯(2015)认为,“一带一路”是经济发展带战略,“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为“四大区域+经济支撑带+陆海统筹”,从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两个维度丰富了发展总体战略,形成东西联动、全面开放、区域协同、陆海统筹的新型发展总体战略格局。(2)战略、空间与科学内涵视角:胡鞍钢等(2014)指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性质上是集政治经济、内政外交与时空跨越为一体的历史超越版,在内容上是集向西开放与西部开发为一体的政策综合版;卫玲等(2014)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本质是一种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包含两个层次:人口和产业集聚的特定空间以及跨区域的合作框架,所以丝绸之路经濟带也是一种特定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与前述思路不同,刘卫东(2015)认为,“一带一路”具有多重空间内涵和跨尺度特征,是统筹中国全面对外开放的国家战略。(3)区域合作视角:申现杰和肖金成(2014)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可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孙久文等(2015)认为,“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发展经济带,促进沿线地区的分工合作和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最终实现空间一体化。(4)空间布局视角:刘慧等(2015)的研究表明:“一带一路”战略对国土空间格局将产生重要影响,不同国际经济走廊影响的重点区域不同,有助于促进均衡国土空间的形成;郭爱君等(2014)认为,分析当前经济带沿途区域与国家的优势产业及特点,需从经济带、国家和节点三个层面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产业空间布局战略。(5)经济一体化视角:王保忠等(2013)认为,在战略上,产业、能源、交通和城市一体化是初级阶段,而文化、生态、贸易、金融一体化是高级阶段;董锁成等(2014)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三种模式:核心-边缘合作共赢模式、交通经济带模式和丝绸之路经济共同体模式,以优化欧亚发展空间新格局;白永秀等(2015)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必须识别其重点建设任务,从设施互联互通、发展战略统筹、合作机制构建、风险辨识防范等四个方面构建支持体系。(6)协调发展视角:张可云等(201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本质上属于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点任务,是中国区域战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杨开忠(2016)则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国内和国际两个空间的一体化。以“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以区域协调发展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慕慧娟等(2015)指出,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并构建政府间多层次协作机制。(7)生态环境保护视角:任海军等(2015)认为,生态保护一体化战略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程广斌等(2016)研究发现,西北段城市群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仍比较低。黄河(2015)认为,沿线环境治理是纯公共产品,减少污染和保证水源安全是非纯粹公共产品,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联产品。李泽红等(2014)进一步指出,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是有机的整体,生态背景较为脆弱,大气和水污染存在跨界传输的通道,丝路文明的复兴不能再走工业文明的老路,而要发挥丝路的先进生态文化。
整体而言,目前絲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视角还是比较多元的,而研究的问题和研究内容比较宽泛,针对某一特定问题的深入研究成果比较稀少。这种研究特点可能与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还处于起步和初级阶段有关,毕竟此概念的提出也只有3年时间,现在的研究具有开荒拓疆、占地圈界和四面开花的性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研究深度和关键主题的深入研究势必提上日程。
当然,这里的研究视角主要是基于内容分析法,而前述的研究内容聚焦是基于文献计量分析法,两者之间分析的结果既有相似之处,也存在相异的地方。这是由于两种方法的差异引起的,但互相之间并不矛盾,因为不同层面的分析,更能反映丰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全貌,分析结果的差异只是研究现状多样化的具体反映而已。
四、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局限
由于我国在2013年才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概念,尽管该方面的研究在努力紧跟国家战略的需求,然而,受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的研究仍然存在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
(一)高影响力的集中研究稀少
通过丝绸之路经济带文献的计量分析,从中发现:在CSSCI期刊发表高水平成果数量排名前30名的高产作者中(见图4),1人最多为11篇、1人9篇、2人8篇、4人6篇、10人5篇、8人4篇、4人3篇;被引次数排名前50名的高影响力文献中,最高被引337次、最低被引21次,被引次数大于等于100次的只有5篇、大于等于50次小于100次的7篇,其他38篇被引次数都在21至49之间;但前50名的高被引文章中,高发文量前30名的作者只有15篇,只占高影响力文献总数的30%。把这两者综合分析,说明高影响力作者和高发文量作者不匹配的比例很大,由此显示,近年来集中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学者数量较少、集中性的成果不多、成果的学术影响还不够大,而少量的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影响性论文作者则是学科视域广阔、学术背景深厚的学者,但这类学者的关注面往往又很宽广,很难长期聚焦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领域上,如被引最高是胡鞍钢的论文。
(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缺乏
从2014年到2016年的国家社科项目立项的学科分类分析,如图2所示。国家社科项目的立项学科背景比较集中,只涉及10个学科类别,占全部国家社科项目23个学科类别的43.48%,还不到一半。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问题主要还是集中在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协调、开放战略中的中外关系等领域,现有的研究的学科集中度高,一方面有利于对于关键问题的深入研究,但也限制了研究的宽度和研究的视野,研究方法相对单一,致使研究成果的综合应用性受到限制。从高排名的关键词反映出,已有研究更多采用定性分析和规范分析的方法,定量分析和实证分析的方法应用较少;目前的研究从政策层面、经验层面的分析多,但基于相关的理论原理,严谨的学理研究的论文还是比较缺乏,真正的理论建构的著述极其稀少。毕竟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国际关系、生态文明等诸多领域,需要更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更综合的研究方法去联合攻关,才能实现理论的协同创新。
(三)研究问题的视域狭窄、领域不平衡
通过已有文献排名靠前关键词之间的内在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的研究主要聚焦在如上所述的七个方面。当然,这七个方面是当前关注的重点,但不足以全面反映丝绸之路经济带作为国家新时期的综合战略所涉及的有关中外合作、地缘战略、开放格局、区域协调、绿色发展等更宏大的视野,就是在这几个问题内,研究的关注度也存在不平衡的情况。如“一带一路”战略与外国相关国家的战略对接上,更多地集中在与欧亚经济联盟的对接研究上,但与欧洲、印度、印尼、蒙古等国家提出的相关战略的对接研究成果极其缺乏,不利于“一带一路”战略从全球视野的整体布局;国内区域与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融入研究上,针对新疆等西北地区的研究成果较多,但以其他区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成果稀少,也缺乏从国家层面出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区的比较研究;目前的研究更多偏重于中国自己的视角,但没有更多基于其他国家视角的研究成果;已有的研究关于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机遇的论文多,但实施可能遇到的风险挑战及其应对策略的学术成果偏少;合作领域的研究偏重产业合作和能源合作,但对文化合作、生态环保合作等其他领域的研究重视不够。
五、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展望
针对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存在的不足,在把握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实施需求和学术研究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进而探索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的方向。
(一)跨学科的联合攻关是协同创新的基础
任何单一的学科及其研究方法都不足以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需要,因此,打破学科之间的藩篱,综合应用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也要重视与地理科学、环境科学、信息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结合研究。如跨界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问题、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等问题,就需要综合应用经济学、环境科学等跨学科的理论原理和研究范式。短期而言,需要通过国家科研基金的资助,以引导更广泛的学科进入该主题的研究领域,如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指南上,扩大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资助的学科范围。中长期而言,要鼓励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研究,突出研究成果的理论性和实用性,并努力搭建不同学科学者、不同研究机构学术交流的平台,创建有关“一带一路”的学术资料共建共享的数据库,通过跨学科的学术论坛、多方法综合应用的期刊主题策划、征稿、约稿等途径,致力于“一带一路”的整体理论建构和学科体系的搭建。
(二)理论与对策研究并重的综合研究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需要
兼顾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服务国家宏大战略需求的基本要求,而只有基于扎实理论研究和丰富对策研究的综合研究,才能满足国家有关“一带一路”的战略需求。当然,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各有特点,不同时期的侧重点和适宜性不同。目标导向着眼长远目标,注重政策单元相对稳定,而问题导向主要针对现实问题,政策单元可及时调整,重点解决短期内的突出问题。从现阶段和近期的时间尺度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仍然会以问题导向为主,通过对影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最重大、最突出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夯实研究基础。但从中长期的时间尺度判断,需要形成以目标导向为主、问题导向为辅的研究格局。随着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内的“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不断明晰,战略路径的不断拓展,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目标体系也会逐渐明朗。“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国内国外目标,经济、政治、生态、文化等目标以及多个、多类目标的两两之间、多个变量之间、多类指标之间的综合性、系统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因此,需要基于综合的多样化的目标体系导向,进行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应用,以形成理论研究与对策研究并重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更加突出研究成果的思想性、创新性、科学性和指导性,从而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依据。
(三)不斷拓宽视域与延伸领域是研究的基本趋势
由于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内的“一带一路”战略,具有多重属性的交合性,如其既是我国的全方位开放战略,也是助力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其既是面向世界的经济空间布局战略,也是面向未来的文化、中外关系等的拓展战略。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在以下几个问题和领域上需要引起更多重视。(1)强调“一带一路”战略与相关国家战略对接研究的全域性。如与俄罗斯等国的“欧亚经济联盟”战略、欧洲的“容克计划”战略、印度的“季风计划”战略、印尼的“全球海上支点”战略、蒙古国的“草原之路”战略等的对接。(2)突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对国内相关区域的全覆盖并注重比较分析。从目前仅仅关注西北个别省域层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整个区域拓展,为实现这一转向,一方面有赖于全国性研究机构的研究聚焦,另一方面更需要地方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努力。(3)重视“一带一路”的国际话语权和安全观的命题。通过“一带一路”将中国的规模优势、后发优势、历史文化优势通过制度优势实现倍增,并转化为结构性权力与制度性话语权。(4)从中国视角拓展到同时从其他国家的视角进行研究。今后的研究不能仅涉及中国,而应同时基于其他国家的视角,研究相关的其他国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的功能、机遇、合作领域和方式、应对策略等。(5)更加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机制创新和风险规避模式,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可能会对外围国家造成的低端锁定陷阱问题的研究。(6)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的研究范围。除产业合作和能源合作外,更加重视文化合作、生态环保、政治军事等更广泛领域的合作研究。(7)更加强调相关理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启示价值。如区域经济理论对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启示;合作与竞争理论、贸易理论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启示;空间经济学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机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启示;其他大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比较、欧美大国的崛起经验等比较政治学理论的启示等。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和逻辑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目前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现状尽可能作了全面的综述和梳理,以期对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献基础。由于该主题的研究还处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后续研究还需继续跟踪,同时,本文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目前研究主体的中文文献,后续还需把外文文献纳入,这样反映的研究状况将会更为全面和客观。
总之,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处区域一直以不同方式占据着世界史上的枢纽地位,新丝绸之路战略和倡议的实施,使世界的重心将再一次回到它千年之前的位置。正在复兴的丝绸之路,需要提供理论上的方向指引和学科上的坚实支持。为此,还需学界进行长期深入地跟踪研究。
摘自《兰州财经大学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