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兰
大足,沐浴着千年佛光,流淌着唐风宋韵的华彩乐章,于世人眼中,绽放着异彩纷呈的光芒。
时光流逝,光阴倒转,1945年春夏之交,一行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大足的荒山野岭里,开始他们此生最为激动人心的考察发现,当一篇篇学术报告公之于众,世界哗然,人们震惊,大足这个僻静的小城顿时成为全世界谈论的话题,而这里的石刻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此,大足石刻在沉寂近千年之后,慢慢撩开迷人的面纱。
一
而今,当人们津津乐道于大足石刻的璀璨无比时,可曾想,这些石刻被历史长河一度湮没淡出人们视野的辛酸与黯然,尽管石刻不会开口说话,但,它们却具有堪与血肉之躯相提并论的思想和灵魂,不管是被遗弃还是被冷落,石刻,都默默地承受着,用它们深邃的思想,高超的艺术成就,默默地在等待……
机遇如同埋藏在时光中的金子一样,终于垂临于杨家骆老先生一行身上,当他们艰难地跋涉于荒山野岭时,震惊和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让他们欣喜若狂,之后,是沉着的理智,过人的胆识,渊博的知识促就他们对大足石刻做出大胆而公允的评价,不管是著书立说,还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都给世界留下无数惊叹号。作为著名历史学家、学者的杨家骆先生在他的研究文献序言中写道:考察团对大足石刻“编制其窟号、测量其部位、摩绘其像饰、椎拓其图文、鉴定其年代、考论其价值,以为可继云冈、龙门鼎足而三,世亦以家骆之言为不谬,于是大足石刻乃渐著于斯世矣”。至此,历史记住了杨家骆,也记住了梁思成……
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胜迹风景很多,但称得上文化胜迹的风景少之又少,而称得上全人类文化胜迹的风景更是凤毛麟角。大足的胜迹,在石头,沉默的石头原本不说话,但一旦被注入了人类的思想,有了自然界的故事,有了释迦牟尼神像,有了观世音菩萨,有了护法金刚,有了佛、道、儒家的思想……那么,这样的石头就是有灵魂的石头,就是会说话的石头,也是让人景仰的石头。
在大足,从唐末至宋初乃至以后的明清两代,工匠师们跋山涉水,宝顶山,龙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妙高山……凡是能造像的石头上,都留下他们精湛而美妙的杰作。100余处,5万余尊的雕像啊,便把大足这“石刻之乡”的名号给震得叮当响。这融入了人类文化的石头,带着自己的思想和灵魂走下悬崖,走出山凹,走出大足,走进人民大会堂,走进了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殿堂,紧接着,世界的声音一致响起:大足石刻,为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重要一员,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一颗璀璨明珠,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与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鼎足而立,与敦煌莫高窟相提并论。
1999年12月1日,是个伟大而光荣的日子,大足石刻,终于在沉寂几个世纪之后,拨云见日,当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的殿堂传出庄严而神圣的声音:大足石刻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此时,时光定格,杨家骆先生的预言,于半个世纪之后终成事实。
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大足,因拥有众多会说话的石头而声名远播,无数桂冠接踵而至,一时之间,诸多专家学者、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以虔诚而膜拜的目光盯着这些石头,内心究诘不止。如此辉煌的石刻是为何造?谁来造?怎样造?
公元3世纪,佛教由古印度经西域传入中国,人们顶礼膜拜佛祖释迦牟尼的塑像,笃定于心中的信仰,寄心愿于佛祖,于是大批拥有百般武艺的手艺人,当中不乏具有艺术灵性的工匠,开山凿像,以祈福祈寿佑庇生灵,因雕刻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雕像也不断演绎扩展,像由景生,情因心起,雕琢的像无异于思想智慧的化身,于是,分别于公元5世纪和7世纪前后(魏晋至盛唐时期),在中国北方先后形成两次造像高峰,才有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辉煌成就。
中原文明发祥早,祸患灾难也不断,无数的争端和战事相继袭来,继龙门石窟后,唐末石像雕琢再无大的突破,辉煌的成就似乎戛然而止,政治稳定也岌岌可危,国家政权受到威胁,尤在安史之乱时,江山社稷再度经受考验,至公元8世纪中叶(唐天宝之后)石窟雕像走向衰落。“盛世修志,清明造佛”,此时的长江流域,正是政治经济文化稳定和发展繁盛期,处于长江上游沱江水系的重庆大足,水源富足,苍松翠柏,松林掩映,人杰地灵,可谓盛世清明,又为川东地区富庶之地,同时还是一个香火缭绕的佛教圣地。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促使当时的统治者、达官贵人、身怀绝技的大批雕凿工匠纷纷南移。于此,石窟造像似乎再难有輝煌之际,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却异军突起,大批工匠从事起雕刻技艺,甚至发展到家族传承的旺盛态势,从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在大足境内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又一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整整400余年。此后,中国石窟艺术停滞,中华大地再无新开凿的一座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建设史上最后一座丰碑。
三
辉煌的背后,必有不寻常的发展历程,谁来主持谁来造的问题,是每一位见证大足石刻辉煌成就的人都亟待清楚明白的事情。
据传,唐末宋初,有一位皇帝来到大足,看到此处风光旖旎,政治稳定,民心安宁,物产富饶,打算迁都于此,便找来风水先生卜测风水,风水先生用罗盘看尽了四方八面,最后说:这里不是皇家驻地,倒是块佛教宝地。消息四传,周围寺庙庵堂再次不断修葺,僧侣斋戒盛事接连不断,造像拜佛鼎盛不绝,故而,大足“千年佛都”的盛名由此奠定。
“上朝峨眉,下朝宝顶”的民间传说也声名远播。
兴盛的佛国圣地,伴随而来的是佛像的不断开凿,也促就大足石刻群像雕琢形成鼎盛期。纵观大足石刻的发展历程,可脉络清楚地看到这里的石刻造像历经两次高潮期,其分别缘于一位戎官和一位僧人主持。
历史追溯到公元892年(唐景福元年),一位叫韦君靖的陕西扶风人,来昌州任刺史(大足古称“昌州”),在县城北龙岗山(今北山)营建“粮贮十年,兵屯数万”的永昌寨,筑寨固守,但因其作战无数,杀人无限,为求心灵庇佑,加之本为佛国圣地,故借凿佛造像以慰魂灵,便主持雕凿大足北山石刻群。此后,州、县官吏和当地士绅、平民、僧尼等纷纷效法造像,直到公元907~965年间营造佛像不断,至北山造像数量增至5000余尊,形成庞大而鼎盛的造像热潮,促成大足石刻史上第一个造像高潮。
两个世纪以后,当北山石刻建造热潮正待消退之际,离此15公里的宝顶山大佛湾里,另一场造像运动正在孕育而起。一位叫赵智凤的僧侣,正兴师动众地组织着造像塑佛。话说这位僧人,为何年纪轻轻,便有如此气魄和胆识组织这样大规模的修造,其答案也只因一个“佛”。史料载:赵智凤,为土生土长的大足宝顶人,公元1159年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5岁时,其母病,便于寺庙求签卜卦,签意:若母病愈,广仁慈,行善事,结佛缘。不久母病愈,为报佛恩,小智凤和母亲广为行善,多于助人。同時,菩萨的仁爱与慈悲更是深得智凤尊崇,当年,便在家乡古佛岩落发为僧,16岁时外出云游师承密宗大师柳本尊。三年过后,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返乡广传密宗柳本尊法旨,承持其教,首先建圣寿本尊殿,因所处地为宝顶便名宝顶山。一次当地暴发疫病,赵智凤用其所学配制汤药,救治无数当地百姓,由此在民众心中威信倍增。于是,他广为行善化缘,募集钱银用于宝顶山石刻造像,同时,也精心设计,巧妙安排,按密宗道场的格局,在宝顶山“U”形沟中一次性雕琢上万尊佛像。赵智凤一生继承弘扬密宗柳教,清苦70余年,营造了宏大的宝顶石窟密宗金刚部道场,使宝顶山成为巴蜀密宗中心,宝顶石窟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掀起大足石刻造像史的最后高潮。
宝顶的造像,别于北山石刻群像,也别于北方敦煌、云冈、龙门三大石窟造像风格,独树一帜地用一组一组的雕像来阐释令人费解的佛教禅理故事,往往能将复杂的佛学理论与生活场景紧密融合,体现出佛教理论的世俗化,生活化,现场化,如若你游历于此,仿佛那一个个佛经故事是为你而讲,为身边人讲,达到佛性禅心与心灵相叩击的艺术境界,否则“天府灵山”的雅名怎能获得。
北山和宝顶山两处石刻群的开凿,这种“因佛而造,以造促佛”相辅相成的发展历程,使佛教在大足鼎盛传播,同时,也为“千年佛都”的持续传承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
始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开凿的大足石刻,拉开大足石刻光辉灿烂文明史的开端,经宋、元、明、清数代不断补充和完善,将石刻开凿历程延续时长达900余年,9个世纪的开凿,9个世纪的沧桑巨变,艰难和困苦,成就与失败,都无以累述,但多朝多时代的建造,无疑对大足石刻的建造描绘出绚丽篇章。5万余尊的摩崖造像,10万余字铭文,14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遍布着100多处石刻群,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就有75处,无论是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和石篆山,还是妙高山,佛耳岩……一串串叫得出叫不出名来的石刻群像,它们都是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大足石刻不可或缺的一员。
当站在宝顶大佛湾的一刹那,极目俯视佛湾内任一角,都会被这宏大的气场所震惊和折服,马蹄形的壁岩上,密密麻麻的雕刻着石像,大气恢宏的气魄立即将人置身于佛国的世界。高大的,威猛的,狰狞的,祥和的,善目的,慈眉的……我想,凡是人类所具有的表象,这里均能找到;有的生活化,有的隐喻化;有的躺着,有的站着……姿态万千,丰富多彩,让人目不暇接。这些始凿于南宋年间的摩崖造像,用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一挽裙,一舒眉,将世事述说,达到佛事生活化,生活禅理化的崇高境界。长约500米的石壁上,在东、南、北三面,雕刻着巨型摩崖造像360余幅,以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等最为著名。而最为世俗化生活化的组雕牧牛图、父母恩重经变相、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相、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地狱变相、柳本尊行化道场等,气场十足,光彩夺目。还有表情生动细腻的养鸡女,吹笛女……时时处处,无不体现古代雕刻工艺的精湛与完美。来到这里,美,会让你惊呼不已,佛性,会让你安宁静谧祥和;灵性,会穿越你心灵,原来生硬的石头,也可如此这般的具生命活力,这种活力是种会穿透的力量,直达每个人的心底。
北山,与宝顶山同为大足石刻精华所在。此处为大足城区的后花园,环境幽雅,树木浓郁,有摩崖造像长约300余米,由南至北状若新月,这里的雕像主要以龛窟形态呈现,形如蜂房,5000余尊的造像就蛰伏于无数蜂房里。这些造像开凿于公元892~1162年(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完成,历时250多年。这些造像在选材上,广泛而深入,有生活化的,有神灵化的,有自画像的,还有心神合一的等等,约有50余种,均为当时民间极为流行的、佛教世俗化的产物,有别于宝顶石窟以佛教密宗为主。北山雕像以雕刻笔法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如精华作品媚态观音像,水月观音像,孔雀明王像等等无不展示出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晚唐、五代、两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
石刻,在大足,谓之于标志性的产物,还有一处处的优秀石刻群在等候着世人去一一揭示它们的美妙,南山的道家作品、笔法精湛的书法雕刻;石门山的佛、道教合一的群像;石篆山的释、道、儒“三教”合一群像等,辉煌的背后,无不展示着精妙绝伦的雕刻艺术,在世界石窟史中都实属罕见。
大足石刻,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书写着光辉灿烂的一笔,为一颗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
五
人们说:大足1436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有灵性的,处处沐浴着圣洁高远的佛光,佛,把他的仁爱、惠觉都普照着这片土地,故而,才从唐风宋韵中一路辉煌着而来,华彩四溢,光芒万丈,如果身处其中,也许赵朴初老先生的诗行又该有另一番更为贴切的描绘:千载一时事,我佛慧眼开。悬知千载后,著我华章来。那么大足的石刻,无疑是在这样抒写。
佛光普照,才有了北山绝唱,宝顶奇迹,南山,石门山无数处氤氲着灵气的华彩篇章。从晚唐韦君靖下令开山凿斧那一声清音开始,注定,大足这片土地将几百甚至上千年伴随有斧头凿子的声音。
大足石窟造像既追求形式美,又注重内容的准确表达。在任一处石刻群中,其所显示的故事内容和宗教、生活哲理对世人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诱之以福乐,威之以祸苦。涵盖社会思想博大,令人省度人生,百看不厌。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精雕细琢,是中国石窟艺术群中不可多得的“释、道、儒”三教造像的珍品。大足石刻以其浓厚的世俗信仰,纯朴的生活气息,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把石窟艺术生活化推到了空前的境地。在内容取舍和表现手法方面,都力求与世俗生活及审美情趣紧密结合。其人物形象文静温和,衣饰华丽,身少裸露;形体上力求美而不妖,丽而不娇。造像中,无论是佛、菩萨,还是罗汉、金刚以及各种侍者像,都颇似现实中各类人物的真实写照。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反映,是那个时代综合因素的产物。大足石刻造像在历史上的出现,是与中国政治中心向南流动的历史变迁潮流密切相关的。大足石刻在雕刻技术方面,人物形象重视解剖比例,衣饰器具质感强烈,刀法洗练,线条流畅,细腻精巧,浑然天成,兼具雕塑与绘画之妙,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具有东方民族所特有的文雅、娴静、内秀美的特征。大足石刻纵贯千余载,横融佛道儒,造像精美,保存完好。其造像数量之多、题材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同时伴随造像出现的各种经文、傍题、颂词、记事等石刻铭文有15万余字,而且多为金石史中的佳品,可称得上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大足石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大足石刻规模之宏大,造诣之精深、内容之丰富,均可与前期各代石窟相媲美,特别是两宋造像风范独具,展示了我国南方晚唐之后的宗教信仰和造像内容、风格的变化和发展特点。这是前期各代石窟所不能代替的。
大足石刻,“凡佛典所载,无不备列”,在艺术上“神的人化与人的神化”达到高度统一。大足石刻在文化、艺术和宗教史等方面,都可补晚唐至宋末史上的缺页;它在我国石窟史上占据着晚期石窟代表作的地位,起着正史之贻误,补史之缺页的重要作用。大足石刻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这是当之无愧的(《大足石刻研究文献》用语摘录)。
六
1945年,经杨家骆先生一行考察后,对大足石刻从科技、艺术、史料、宗教等学术上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此行考察,重大之发现甚多。其足在学术史大书特书者,关于北山者有五:一、其历史背景,含有军事及政治之作用;二、北山观无量寿经变唐刻,为国内仅有之伟制;三、造像始唐迄宋,足代表一时代之作风;四、体态璎珞之美,足与云冈、龙门相颉颃,且有超过之者;五、碑文足补唐书之缺。”
“如关于宝顶山者有七:一、佛湾造像,为宋赵本尊仿唐柳本尊法独镌造,工程之巨,古今无匹;二、为宋密宗道场之仅存者,实我国宗教史及社会史上之重要数据;三、全部之故事性及系统性,极为明了完全,出于有计划之制造;四、佛说十二部大藏经塔价值之发现,本人假定此为赵智凤结集之经典;五、华鲜护口出耀等三经文之发现;六、千手观音长广各数丈,制作精绝,今古所无,金碧辉煌,震心耀目;七、《牧牛证道图》为国内仅有之作。”
故此,大足,因这里的佛而光芒万千,也因佛而华章不断。
摘自《西部风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