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
在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流感不过跟普通感冒一样,是种小病,过几天自己就好了,实在不行就吃點药。
但事实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测,全球每年平均有1/3的儿童和1/10的成人会感染流感,而全球范围内,因流感致死的人每年多达29万-65万。在美国,单是2018年的第三周里,就有4064人死于流感和并发性的肺炎,占同期死亡总数的约10%。
今年冬春,一篇在朋友圈刷屏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改变了流感的意义。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记录下了他的岳父从染上流感,到住进ICU,再到撒手人寰的短短29天的故事。
“ICU费用一天8000-20000元,插管后ICU的费用直线上升。预计插管能顶72小时,如果还不行,就要上人工肺了。人工肺开机费6万,随后每天2万起。”即使作者有房有车,在这样的医疗费下也熬不了多久。
他估算了一下,“家里所有的理财(还好没有买30天以上期限的产品)、股票卖掉,再加上岳父岳母留下来养老的钱,理想情况下能撑30~40天。即使卖了东北老家和北京的房子,也只够ICU里呆50天,50天之后就彻底不行了”。
也就是说,一个资产七位数的人,完全有可能因为一场感冒而致贫。
据卫计委的统计,我国的贫困人口家庭中,有42%是因病致贫或返贫。而从这篇文章开始,很多人开始意识到,除了重疾重症之外,一场小小的感冒,也有可能使一个家庭一夜返贫。
一种大多数人都不以为意的感冒,就这样成为了一场新的中年危机。
今年是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的100周年。在这场特大流感中,有5亿人受到感染,5000万~1亿人因此而死。这场流感甚至提前结束了一战——因为死于流感的人,已经比死于战争的人还多。
很多科学家都认为,引领下一次全球疾病大流行的主角,就会是流感病毒。它传染快、潜伏期短,在可预见的未来内无法完全消除,人类注定只能与之共存。流感是否会大爆发,如今只是时间问题。
就在2017-2018年冬春,流感已经肆虐全球。
在美国,目前的流感形势严重程度几乎和9年前的猪流感一样严峻。在中国,报告的流感病例是过去几年流感季节的两倍,仅低于2009年甲流的时候,很多医院的发热门诊、急诊室、儿科门口都挤满了病患。
不过,北京市疾控中心传染病地方病控制所所长王全意解释说:“这次流感只是在流行,并非大流行。”根据疾控部门的监测,目前各型别流感均未出现明显变异,不具备出现大流行的生物学基础。
而且今年的流感之所以流行,是有客观原因的: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押错题”了。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监测流感和病毒,每年会针对南半球和北半球下一个流感季节使用的流感疫苗株进行预测性推荐,但是今年推荐我国采用的流感疫苗并未包含乙型山形,而今年流行的刚好是乙型山形,因此流感疫苗的效果大打了折扣。
即便如此,这场打了折扣的流感,已经足以让新中年们感到缺乏安全感。
不安全感的一方面来自于平日对健康问题的忽视,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中年们表面风光之下的无力和匮乏——只要跟ICU挂上钩,他们那么点家底,的确是杯水车薪。
今年1月,抗流感“神药”达菲因为疯狂抢购而脱销,但我们却无法过于责怪他们失去理性、盲目跟风囤药,毕竟谁也不愿意做下一个“流感下的北京中年”。
(胡志勇荐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