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何而来

2018-08-17 04:50谢春妮
人民论坛 2018年20期
关键词: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

谢春妮

【摘要】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作为改革的标尺,小到柴米油盐酱醋茶,大到安邦治国,都具有可感性。为了让人民得到更多获得感,必须做好改革工作,真正做到提高改革含金量,确保人民生活质量。

【关键词】人民群众 获得感 提升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报告对全面深化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部署,传递出诸多改革着力点,形成改革新局面。通过持续稳定的改革,让人民得到多层面、多层次的获得感。

人民群众获得感体现在物质生活、安全健康、支持网络、社会公正等多个领域

人民群众获得感,主要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是在尊重人民主体性的基础上实现群众全面自由发展,提高能力,满足精神与物质需求。人民群众获得感涉及物质、精神等内容,体现在安全健康、物质层面、网络支持、社会公正等多个领域。人民群众对需求物的评价与理解,决定着主观获得感,体现在以获得感为支撑的心理体验。

一是物质生活。物质生活说明了人民对衣食住行的基本要求,如居所舒适、衣食丰厚、医疗良好、教育完善等,也是人民满足生活发展目标与其他需求的基础。

二是安全健康。安全健康是人民在心理、生理与社会中的完好状态,能和各种生存资源和谐共处。安全与健康是人民提升幸福感的標志。

三是支持网络。支持网络是群众获得服务、信息、情感、物质资源的社会网络,以此满足个人安全感与舒适性要求,减小竞争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指数。

四是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指人民能公正分享发展成果,表现在与大众利益相关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就业等机会、权力、规则的公正分配。人民群众在获得社会公正发展成果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地位,从而拥有更多获得感。

近年来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从政治层面来看,人民群众政治获得感显著提升。我国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人民民主得到进一步提升,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行,使得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与尊重。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得到了广泛且制度化的发展,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政治协商日趋程序化、规范化与制度化,人民群众的民主水平大范围提升。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国司法机制日益完善,法治建设成果突出,人民群众政治话语权与政治地位也日益提升。

从经济层面来看,人民群众经济获得感显著提升。我国将社会经济发展难点、人民群众重视的焦点作为整个经济更新与发展的切入点,实现关键环节与重点部分的改革突破,为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夯实基础。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与2016相比名义增长9个百分点,排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3个百分点。2017年GDP增速达到6.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超过人均GDP增速。依据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显示,我国家庭人均财富达到16.9万元,居民财富不断增加。在宏观经济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人民群众经济获得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从文化层面来看,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显著提升。对于文化领域,中央财政积极支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推动公益性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工作、引导并深化公共文化项目、促使边远贫困地区发展、革命老区文化建设、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等,以更好地推进当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发展。

从民生层面来看,人民群众民生获得感显著提升。社会保障的改革工作得到深化,民生逐步完善,卫生医疗开始向纵向领域推进,提高了人民的民生获得感。《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专项扶贫的财政资金超过1000亿元,不仅提高了优抚、低保、退休养老金标准,同时也为1700多万重度残疾与困难人士提供了护理补贴。其中,财政教育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超过4%,并根据基础城乡医保制度,不断改善财政补贴标准。通过增加公共卫生的服务资费,全网覆盖大病保险,只要满足省内异地就医资费就能结算。各种民生工程的相继执行,增加了人民获得感。

从生态层面来看,人民群众生态获得感显著提升。当前我国在生态治理方面已经初步形成了顶层设计,责任追究、源头预防、赔偿损失、严控过程等基础制度已经建立,同时也展现了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成效。《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排放量均下降了3%,70多个重点城市的细颗粒物年均浓度下降了9.1%。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上升了1.7%,煤炭消费下降了2%,能源结构不断优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新《环境保护法》的颁布,为增强生态文明改革,提高绿色获得感夯实了基础。

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

优化公共服务,完善体系建设。一方面,要健全就业服务。当下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从教育部资料来看,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高达795万人,比2016年增加30万,必须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相关法规与配套政策,健全人力资源信息系统,扩充就业渠道,创新就业进程,并且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优化医疗、教育、住房、养老等公共服务建设。优化医疗服务框架,提高医疗水平,完善全民医保结构,实施重大疾病医疗保险方案,减少人民群众就医负担。在优学优教的基础上,做好财政教育培训和政策支撑,从而形成有助于提升职业素养的激励与测评机制。

完善法律体系,落实法治建设。积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新形势新要求,加快构建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与时俱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各级政府要大力推行依法行政,在信息共享的同时,形成共同监管、全民参与、上下联动的新局面。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借助监管、培训、奖惩、考核等方式,不断提高执法能力;深化“智慧法院”建设机制,使得人民充分感受到司法获得感;积极发挥公众守法功能,利用教育、宣传、激励等形式让劳动者感受到获得感,让大众对获得感价值认同与法律权力有更深入的体会,从而塑造起良好的法治观念,以此推进法治建设。

改变管理方案,把人民获得感放到考核体系内部。面对新的发展环境与背景,应摒弃唯GDP政绩观,把增强群众获得感贯穿于改革发展的全过程,切实让老百姓过上更殷实、更体面、更有保障的幸福生活。人民的获得感是检验一切工作的试金石。要将人民群众的共建共享获得感视为政府的工作使命,明确以政府为主导的各种主体定位与划分,从而生成联动的管理体系,借助监控、规划、奖惩、反馈、改良等方式,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促使改革在思想与行动上形成良好的自觉性。

总而言之,让人民在共享共建中得到获得感,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注重大众的主体利益、价值观与发展潜能。面对新时代,我们要把获得感视为评价改革成败的砝码,并且落到实处,促进人民自由全面发展,提升社会稳定性。

(作者为西华师范大学讲师)

【注:本文系西华师范大学辅导员科研资助项目“少数民族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17F002)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尹蔚民:《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党建研究》,2017年第7期。

②栗智宽:《新时代人民群众“获得感”及其提升论析——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视角》,《甘肃理论学刊》,2018年第1期。

③易炼红:《把增强群众获得感贯穿于改革发展全过程》,《求是》,2016年第13期。

④孙婧:《全面深改: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商周刊》,2015年第6期。

责编/贾娜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人民群众获得感提升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启示
“获得感”大盘点,你的2016有收获吗?
从天长市人民群众看军队改革所作出的思考
毛泽东群众路线与当代价值研究
网络党建工作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