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树元
李君放(右)看望老兵张玉岭。
2017年9月26日,“迎庆党的十九大——歌唱祖国、 礼赞英雄”主题创作成果展在河北省博物院举办。许多参观者在6号展厅的《平山老兵》摄影展区观展时发现,这些摄影作品出自2016年河北省文艺贡献奖获得者、平山籍摄影者李君放,拍摄对象都是平山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退伍返乡老兵。
李君放为什么要聚焦平山老兵呢?这源于他的老区情结。
平山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地带,是八路军平山团的诞生地。战地摄影记者沙飞担任主任(社长)的《晋察冀画报》社,也是1941年5月在平山支角沟成立的。
李君放对这段历史耳熟能详,少年时便产生了要当一个摄影师的愿望。长大后他拿起了照相机,拍摄老区,宣传老区,成为一名老区宣传的志愿者。他小时候清楚地记得,平山县几乎村村都有抗日老兵,他所在的陈家院村就有十几位,他的家族里有3位被称为爷爷的老者就是八路军老战士。
2011年清明节,李君放回老家给去世的长辈烧纸时,同村的抗日老兵霍普对他说,现在村里只有两位老兵了,再过几年可能就一个也没有了。这话让他感慨万千,当年的抗日战士,冒着生命危险保家卫国,如今一个个默默逝去,我们不能忘记他们,历史也不能忘记他们。此时,李君放萌生了为健在的每位抗日老兵拍几张照片的想法。他说:“抗日老兵是那个年代的见证者,是活着的纪念碑、活着的历史。用镜头记录老兵就是记录历史,我要尽量为他们留下一些影像资料。”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平山县地处太行山麓,最高海拔2000多米,深山区沟谷纵横,交通条件很差。老兵们居住分散,为了寻找老兵,李君放记不得跑了多少里路,趟过多少条河,爬过了多少座山。每次去寻访常常驱车100多公里地,有一次他一天驾车将近9个小时,行程达300公里。回到家里的他因为太累,连饭都懒得吃。这些年,无论是烈日当头的夏天,还是寒风刺骨的冬季,李君放都坚持寻访拍照老兵,从不间断。连绵起伏的太行山余脉以及蜿蜒曲折的滹沱河支流治河,都留下了李君放不知疲倦的身影。
每一次寻访拍摄,都令李君放越发着急。因为这些老兵年事已高,老兵群体的数量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在减少。有时,他按照线索找到了老兵所在的村庄,但老兵已经过世;有时过一两个月他去回访拍完照片的老兵,看到的却是一座新坟。
为老兵刘增英拍照的情景,李君放至今难以忘记。刘增英14岁参加八路军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做过团司号员,退伍后在村里务农。2012年11月底,李君放曾给刘增英拍摄过几张照片。2013年1月中旬,李君放特意腾出时间,准备在刘增英家里住上几天,一方面搜集一下老人经历的抗日故事,一方面为老人系统地拍摄一组照片。但他来到刘增英家中,才知道老人刚刚去世几天。颇感遗憾的李君放举起相机,对准上次为刘增英老人拍照的地方按下了快门……李君放说:“同样的地方,老兵却已不在,只剩下一把空凳子。拍这张照片就是想告诉自己也告诉别人:宣传老兵,关注老兵,再不抓紧就来不及了!”
李君放作品《平山老兵》。
李君放和老兵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每次去老兵家,都会给他们带去米、面、油或慰问金。
为给八路军老战士史悦三拍照,李君放曾几次驱车几十公里来到史悦三家。2016年7月20日,他受青年画家范墨之托代为看望史悦三老人并为老人送去1000元现金。史悦三老人拉着他的手说:“咱们可比亲戚还亲呢!”
李君放用镜头关注平山老兵的行为感染了很多人,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平山老兵。他的平山老兵系列照片引起了轰动,一些认识的、陌生的朋友和一些企业,纷纷加入了李君放组建的关爱平山老兵爱心团队。爱心团队经常组织探望老兵、慰问老兵、帮助老兵活动,给老兵们送去了温暖。很多平山老兵动情地说,大家没有忘了我们,我们知足了!每当听到类似的话,李君放都由衷地回答:“不是我感动了老兵,是老兵感动了我!”
长期接触老兵,李君放了解了发生在他们每一个人身上的战斗故事,知道了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历程。李君放感慨地说:“这些老兵曾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视死如归,可他们在镜头下却显得忸怩腼腆、局促不安。这让我想起一个词:可爱;他们过去不怕牺牲,现在甘于默默无闻,这又让我想起两个字:可敬!面对这些可爱又可敬的老兵,我经常在举起镜头、按下快门的瞬间泪流满面。”
六年多来,李君放先后追访了200多位抗战老兵,为他们留下了珍贵的图片资料,他的《平山老兵》摄影作品,先后在平山、石家庄、北京展出。2014年7月,《平山老兵》摄影作品获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优秀资料二等奖;2014年9月,《平山老兵》摄影作品在华北革命战争纪念馆展出;2015年11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收藏《平山老兵》摄影作品集; 2017年9月,《平山老兵》摄影作品在中国文联
李君放在《平山老兵》摄影作品集序言中写道:“寻访老兵,就是寻访一种感动;寻访老兵,就是寻访一段历史。我希望用影像的方式记住老兵,致敬老兵,并为老兵做一些事情。愿活着的老兵安康,愿逝去的老兵安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