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沟通障碍,多数都是源于父母只讲道理、不谈感受。
去年轰动一时的新闻《拉黑父母10年不回家 北大毕业生发万字长文“痛诉”父母》中,主人公王猛就讲到父母对他情感上的忽视。
王猛称,上高中时,有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调座位后身边环境变得糟糕,收到的却是父亲的打骂,“你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凭成绩好?”
高二时,再向父母反映自己在学校的处境,提出想跟校方谈谈时,父亲依然没有支持,而是说“你必须学会跟任何人相处”。
和父母一起旅行,导游当着很多人的面说了让王猛很尴尬的话题。
当王猛愤愤不平地问父母导游为什么这么说,却遭到了父亲的一顿教育责骂,“你马上要出去读书了,别人乱说话这类事会很常见的。”
“但实际上,我需要的是他们的一个反应,哪怕哈哈一笑呢?”王猛说,“他们什么都没有做。”
数次情感上的求助,都遭到父母冷漠的“道理教育”,很多合理的情绪从未得到接纳和支持,導致王猛成为“情感的孤儿”,与父母的关系渐行渐远。
在一个只讲道理的家庭,往往是父母讲赢,孩子总是受挫的状态,他学到的沟通模式就是忍受。
然而忍受是有限度的,总会有一天,太多积压的情绪到达一个临界点时,便会演变成很难收拾的“大麻烦”,而这时,从来不会关注孩子情绪、感受的父母,可能也会像王猛的父母一样感到十分困惑。
父母适度给孩子讲道理的确有必要,但不能只讲道理。
尤其是在孩子面临情绪的困境时,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孩子的情绪,试图和他站在一起,感受他的心情,询问事情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问题。
亲子间有了情感的流动,才能达到最佳的沟通状态,互相之间增进了解,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摘自《现代家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