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

2018-08-17 03:17:08韩立群
新华月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大国战略

韩立群

过去五年多来,中国更加开拓奋进,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打开了新的战略空间,展现出崭新的大国面貌。展望未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稳步推进,中国如何与世界更好地良性互动,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的国际战略至关重要。

五年多来国际战略更加开拓奋进

中国崭新的大国面貌与新的发展空间的取得,与以下五个方面密切相关。这些因素,既是过去的经验,也是继续推进新的国际战略的重要条件。

一是稳定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内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的国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既稳定团结,又充满活力和创造性,党对长远目标有着清晰的规划,这在世界范围内并不多见。这种充满活力的状态,也给中国的对外战略注入充足动力,使中国在推进一系列国际战略重大布局中主动性更强、心气更足,并赢得四面八方支持,特别是中国在运筹大国关系、巩固周边、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发展合作等领域,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并将这些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与综合国力相关联,但综合国力增长不能自动转化为政治地位并实现国际地位的提升,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责任担当。这一过程异常艰苦,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加速变革中的国际战略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近年来,国际格局演变带来的震荡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为应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至少出现了三种模式,而中国在其中都发挥了结构性的积极作用。

第一种模式是国际金融危机初期,各方倾向于通过国际协调来应对难题,二十国集团升级为领导人峰会,从参与方到主办方,中国都发挥了重要引领性作用;第二种模式是在根本问题上下功夫,各国加速推进新的产业和社会政策,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大国际发展合作的投入力度,使这种调整更具全球意义,产生的积极外溢效应超出预期;第三种模式是部分国家出现越来越明显的保护主义自顾倾向,这种倾向有可能导致经济全球化的退潮,其影响是负面的。

对此,中国旗帜鲜明提出要继续推进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并且努力实践这些原则,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在这些情境中,中国顺应时代召唤,扮演了引领者、贡献者和稳定器的角色,在变革的关键时刻,体现出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三是社会演化中暗含的基本规律。当今中国的事业之所以能不断取得成功,与顺应社会演化中所遵循的规律高度相关。

2017年,世界被一系列令人不安和担忧的因素困扰。逆全球化思潮升温,欧洲民粹势力上升,中东局势波澜迭起,暴力和恐怖主义持续威胁世界。

与此相对照,中国经过四十年改革开放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的政治和文化传统。最重要的是在走向现代化和快速发展过程中中国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国家安全全面加强。如何终结后商业化和后工业化时代所带来的种种乱象,世界上不少国家希望从中国寻找答案,这或许能为中外互动建立新的途径。

四是中国国际战略专业化水平的大幅提升。完整的对外战略布局需要有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宏观层面进行大的研判与布局设计,微观层面负责落实推进相关工作,中观层面的任务则是将宏观和微观对接,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解读、转化,设计出可执行的操作方案。过去五年多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在三个层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

从宏观上看,中央对外战略总体布局更加清晰有力,尤其是在关键领域提出并推进具有号召力的重大倡议,包括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践行亲诚惠容、真实亲诚和正确义利观,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从中观上看,过去几年国内加大智库建设,各级政府机关也加大对研究的投入力度,各方面积极建言献策。从实际工作部门看,过去几年中央加大部门调整力度,新设立部分机构,各机构相互间协调更加顺畅、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是规模效应的显现。大国的国际战略布局更具综合性、平衡性、系统性,过去五年多来,中国在纵横两个方向上的布局均取得历史性进展,国际战略已初步形成一张厚实的网格,规模效应充分显现。

从纵向看,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统领,提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大致分别指向外交关系、国际安全、社会發展、全球治理和环境合作五个领域,过去几年中这些领域可谓亮点纷呈。从横向看,贯穿这些具体工作方向的是我国在物质支持、智力支持、机制设计、制度设计和思想理念上的飞跃,许多工作方向基本形成从头到脚的完整设计。纵横两方面相互交织,初步建立起与大国地位相称的国际战略布局。下一个五年,这种规模效应势将推动中国国际战略的整体效率实现更快提升。

优化战略设计营造良好外部条件

稳定的外部环境对我国加速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至关重要。展望未来,中国的国际战略将在继续用好上述条件的基础上,针对世界政治发展中出现的新特点新趋势,进一步优化自身战略设计,为我国发展营造良好外部条件,为全球共同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一是优化总体布局。国际格局在经济、政治等领域的演变并不同步,首先通过经济发展引发力量对比松动,进而出现政治格局的调整。当一个演变周期进入后半程,整体形势将愈发趋紧,各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往往加大政治和军事投入,此时期硬实力的建设更加关键。

为此,新时代的中国国际战略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高度全面布局未来,抓紧这一关键时期。既要立德,继续团结各方力量,共谋合作发展;也要坚决维护自身安全与发展利益,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力争在大变革时代保持有利位置。同时,对变革期也有更积极的认识,因为调整不仅意味着可能的动荡,往往也意味着新事物的诞生,其所代表的历史进步性和必然性是旧事物无法阻拦的,这是筹划新时代中国国际战略的一条重要线索。

二是运筹大国权力竞争。大国关系是国际格局的重要内容,国际格局演变最后往往聚焦在大国关系的调整上。当前,西方新一轮“中国威胁论”有所升温。近期美国连发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国防战略报告等,将中国列为竞争对手,澳大利亚等一些西方国家对华态度也发生转变,周边部分国家持续加大军事投入,或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竞争做准备。对此,在加大中美沟通、管控矛盾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国际体系本身的作用,确保中美在体系内开展竞争。

三是稳妥应对周边难题。当前,国际战略环境加速变革带来的大环境同域内外各方心态变化形成的小环境相叠加,推动中国与周边互动进入新阶段,推动周边进入秩序变革重塑的关键期。未来,要在稳妥管控热点的基础上,一方面大力拓展周边合作范围,为周边各国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以发展促合作;另一方面,着力筑牢后盾,做好应对多线问题同时爆发的准备,深化反恐机制建设,维护国土安全。

四是继续在全球治理议题上发挥引领性作用。经过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深度参与,中国对全球治理问题已经有了厚重积累。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成功举办,中国的厚积薄发赢得了全球瞩目和赞誉。未来,要继续以国际多边机制为主要平台,将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作为维护国际格局演变期国际稳定的重要途徑;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旗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发展观、安全观,全面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安全治理;进一步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之打造成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各方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全面推进国际发展合作;继续高举全球化大旗,坚决反对各类保护主义,加强大国间宏观政策协调,在金融监管、税收、反腐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引领气候、能源合作议程,推动难民问题标本兼治,发挥引领性作用。

五是提升海外利益安全保护能力。公安部统计,2017年我国内地居民出入境总数达到2.92亿人次,同比增长6.73%;商务部等部门统计,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1961.5亿美元,继续蝉联全球第二,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两年超过外商对华投资,成为净资本输出国。中国公民越来越多地成为许多国家的首要“客源”(游客)、“生源”(留学生),中国资本成为许多国家的主要“金源”,这同当前全球社会层面、中外国家间层面存在的问题相叠加,难免会推高中国人员、资本、项目意外受损事件发生的数量。

过去几年,中国已经大幅提升了对海外利益保护工作的重视程度,未来还需在丰富风险观念、加强风险意识、理清风险责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拓展海外硬件建设等方面继续下功夫。

六是建设国际战略人才强国。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国际战略竞争中,事实正是如此:国际金融治理需要国际化的金融人才,应对贸易纠纷需要国际法专家,气候治理需要环境科学家和谈判专家,联合国改革需要具备国际公务员经验的人才,保护海外利益安全需要大量的海外公务人员,“一带一路”建设更是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

目前我们已经深切感受到人才不足的掣肘。中国作为一个大国,不仅要有与之匹配的战略规划,更重要的是要有大国级人才。未来,应进一步加大对国际战略人才的重视程度,真正落实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国际战略人才队伍。

(摘自《瞭望》新闻周刊2018年第10期。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中国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

猜你喜欢
大国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当代水产(2022年1期)2022-04-26 14:34:58
吐槽大国
趣味(语文)(2021年3期)2021-07-16 06:46:10
多想记住你的脸
歌海(2020年2期)2020-05-12 01:07:09
中国有梦
战略
大国气象
三步走战略搞定阅读理解
战略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扩大开放是长期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