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境界

2018-08-16 01:37郭宗忠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捷径老子中华文化

郭宗忠

中国这个典籍浩博的大国,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极强的延续力。以学术而论,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近代新学,此起彼伏,相承不辍;以文学而言,由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发其端,汉赋、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续其绪,高峰迭起,波澜壮阔。而一代代延续中华文化与文明弥久不衰的传统,就是读书。

历史上,对读书,我们有读《易》“韦编三绝”的先贤孔子,有“头悬梁”的孙敬和“锥刺股”的苏秦,有凿壁借光的匡衡,有映雪读书的孙康,有借荧光读书的车胤……他们以自己的刻苦和坚毅传承着中华文化,也为世代的读书人树立了榜样。

二十几年前,我读苏轼写的《答王庠书》中关于读书的论述,感慨颇深,大意是:读书实无捷径可谈,要强力积学数年,自有可得之道。看来读书没有捷径,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坚持、积累才能有所受益的艰苦过程,读书是要扎扎实实读、锲而不舍地下功夫的。

对这种苦思冥想的读书法,古人一直是这样提倡的。朱熹就不断提醒人们:做学问读书,一定要耐住性子仔仔细细理会书中的内容,千万不可粗心大意。他还说,没有明白书中的道理时,就好像有很多层东西包裹着,无缘相见,一定要今天去一层,又见得另一层,明天去了一层,又见得另一层。将皮全去掉,才能看见肉;将肉全去掉,才能看见骨头;将骨头敲破了,才能看见骨髓。这种层层深入,有一种“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但有几个人能读到骨髓呢?我们就不难在历史上讀到一些读“死书”的迂腐文人,比如蒲松龄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全部落榜,直到72岁。他为“学而优则仕”的科举而读书的执着,留下的只有人们的叹息;而不为功利读书而留下的《聊斋志异》,却成就了他的千古名声。

我最喜欢的倒是陶渊明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境界。“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羲皇上人”,何等快意!

老子曾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老子主张的是不要被学问的外表所蒙蔽,只注重外在的东西,而应该体悟到学问内在的规律对人生的意义,用有用的规律指导行为,才能达到“无为无不为”的境地。老子对读书的认知是有大智慧的。

也许我们从书中终生读不出“黄金屋”,读不出“颜如玉”,但读书是自我完善的过程,读书是聆听智者的独白,读书是与心灵契合者的对话,读书是打开心灵世界的钥匙,这还是有道理的。我们会在书中读出豁达,读出乐观,读出智慧,读出真,读出善,读出高山流水,读出会心一笑。读书逐渐让我们心灵澄澈,领悟到大美大雅的境界。

猜你喜欢
捷径老子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上了985才发现,拼命读书是大多数人的捷径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智者老子
抛弃捷径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