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方言单字调声学语音实验研究

2018-08-16 09:23马钺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马钺

摘 要: 呼和浩特方言属北方方言区,华北北次方言区中的晋语张呼片共有四个调类,为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本文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对呼和浩特方言单字声调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将呼和浩特方言调值描写为:平声31,上声53,去声35,入声55,与前人研究进行比较,以期对呼和浩特方言的语音发展演变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 呼和浩特方言 单字声调 语音实验

呼和浩特市位于中国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东临乌兰察布市,北临锡林郭勒盟,西接包头市,南部与山西省相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言。呼和浩特方言属北方方言区,华北北次方言区中的晋语张呼片,共有四个调类,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本研究基于实验语音学,对呼和浩特方言单字调进行分析,以期对呼和浩特方言语音发展演变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录音过程

(一)录音工具

录音工具:电脑TOSHIBA,采用Audition 3.0软件录音,采样率为16 KHz。

(二)发音人基本情况

发音人:马慧军,男,52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出生于呼市,无外出生活经历,所说方言为呼市方言。

(三)录制情况

1.时间:2018年2月20日。

2.地点:安静的室内。

3.录音字表:见表1。

(四)整理语音样本

将所录语音样本逐一审查,除去扑麦、过载样本外,利用audition3.0将所录单字合格语音样本进行合并,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分类并保存文件。

二、实验步骤

(一)实验工具

1.语音分析软件:Praat。

2.数据分析软件:Excel。

(二)利用Praat软件分析语音样本

1.为基频设限

根据发音样本(样本为男声)为基频设限,选中sound文件,修改为最小为60Hz,最大为400Hz。

2.修改基频

(1)打开pitch文件,检查基频数据,根据声调滑动属性,第一次修改基频数据。

(2)选中pitch文件/down to pitch tier/,参照二维频谱再次修改基频数据。

3.标注说明

本实验选择韵母段作为声调承载段进行标注。标注时只标注调型段,不标注弯头和降尾。具体标注声调承载段时,根据语图上瞬音的冲直条和元音浊音杠及音高曲线,并结合音感确定,分别用1234表示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4.数据处理与分析

(1)打開Excel提取基频数据,可得呼市方言单字调样本基频,整理后求得基频平均值(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见表2。

(2)将表2基频平均值转换为对数值,见表3。

(3)利用公式T=5将对数值转换为T值(其中lgx是测量点所对应基频的对数,lga是发音人调域范围内最大基频值的对数,lgb是发音人调域范围内最小基频值的对数。最大基频值的对数为2.39,最小基频值的对数为1.99,T值数据见表4)。将T值数据绘制成呼市方言单字声调曲线图,见图1。

(4)根据刘俐李教授2008年提出的“界域”和“斜差”策略,把呼市方言单字调T值转换为五度值,对呼市方言调系进行规整,其中曲拱形状的判定根据刘俐李教授2005年提出的汉语声调曲拱类型表,可得呼市方言曲拱形状,见表5。

(5)调长研究,将样本数据整理,可得样本时长,根据公式:ND是绝对调长值,n是呼市方言调类个数,ND是标准化处理后的相对调长),可计算各调类相对调长,即作为各单字调的调长,绝对调长:平声0.26,上声0.11,去声0.22,入声0.12;相对调长:平声1.43,上声0.61,去声1.26,入声0.70。见表6。由所统计调长数据将各声调从长到短的顺序排列,得到:平声>去声>入声>上声。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呼市方言中上声调长略长于入声,这与普通话差异显著,主要原因有:一是在对上声和入声标注声调承载段时,操作标准可能存在差异;二是由于呼市方言上声是高降调,调长较短,在与入声调长比较时会有所影响;三是呼市方言中的入声舒化明显,对入声的调长有所影响。

(6)将以上实验数据分析进行归一化处理,可得呼市方言单字调声调表,见表6。

三、实验分析

(一)调类、调值与调域

从呼和浩特方言单字调声学数据可得呼和浩特单字调调值和调类情况,呼市方言有四个调类,分别是平、上、去、入。根据“界域”和“斜差”策略,1-5度每个边界的分界不是“界线”而是“界域”每个边界有0.1的浮动域,将五度值转化为五度的区间如表7所示,具体分析呼市方言单字调调值和调类情况:

1.平声:发音人男声平声调域为98.20—156.01Hz,起点T值最高,为2.50,终点最低,为0。T值曲线基本平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调值拟为31。

2.上声:发音人男声上声调域为169.53—248.24Hz,起点T值最高为5,终点T值最低,为2.94,T值曲线基本平直,有明显的下降趋势,是高降调,调值拟为53。

3.去声:发音人男声去声调域为144.40—203.48Hz,起点T值为2.08,第8点T值最高为3.93,T值终点为3.72。T值在1.9-3.1为3度,T值在3.9-5为5度,在终点处有略微的下降趋势,但从下降升起点到下降终点仍处在4度音高范围内,属于高升调,调值拟为35。

4.入声:发音人男声入声调域为206.22—217.62Hz,起点T值为4.17,终点T值为4,T值曲线微有下降趋势,但从下降升起点到下降终点仍处在5度音高范围内,属于高平调,调值拟为55。

(二)调长

从对呼和浩特方言单字调音长分析中,可知平声调长最长,上声最短。

(三)呼市方言单字调实验值与传统值比较

传统值2来自张清常《内蒙古自治区汉语方言普通话对应规律》

通过对呼和浩特方言单字调的声学分析,呼市方言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其调值分别为31、53、35、55。此实验值与传统值存在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样本数量有限,发音人为男性(缺少女性发音人),且该实验调查的发音人音高偏高,不能全面系统地分析呼市方言语音;其二,采用对调系规整(即T值转换为五度值)的方法不同。

四、实验总结

(一)实验操作难点

实验过程中对声调承载段进行标注,是实验的关键性步骤也是难点。选择合适的声调承载段对实验的结果有直接影响。除了标注时只标注调型段,不标弯头和降尾外,还要注意结合语图和音感进行确定,多次实验发现辅音声母对于声调有所影响。

(二)呼市方言语音演变情况

呼市方言声调的演变与普通话声演变大体具有一致性,古清平(如三、专)和古浊平(如云、唐)在呼市方言中都读平声,调值为31。清上(如短、袄)和次浊上(如女、老)在呼市方言中仍旧读上声,调值为53。浊上(如倍、断)和清去(如变、爱)、浊去(如共、岸)在呼市方言中读为去声,调值为35。古清入(如竹、急)在呼市方言中仍读入声,调值为55,部分古次浊入声(如六、物)和全浊入声(如白、舌)有舒化趋势。

通过对呼市方言的实验研究,可以得出呼市方言单字调实验值为:平声31,上声53,去声35,入声55。分析各调类的时长,发现呼市方言入声字的舒化倾向明显。基于实验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我们对呼市方言的语音发展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石锋.语音学探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2]馬国凡,刑向东,马叔骏.内蒙古汉语方言志[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7.12.

[3]刘俐李.基频归一和调系归整的方言实验[A].中国语音学报(第1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4]刘俐李.汉语声调的曲拱特征和降势音高[J].中国语文,2005(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