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善明,兰生科,贺中银,韩志敏,陈 强,王永晖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2.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内蒙古 乌海 016000)
自地球化学勘探在中国开展近半个世纪以来,其在找矿勘探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它是发现远景区、缩小靶区最有效和最快捷的手段[1-2]。近年来,内蒙古西部的矿产勘查均采用了地质、物探和化探相结合的综合技术手段。从找矿实例来看,化探方法对金、铜多金属、钨、钼等的找矿效果比较明显,矿床的发现基本上是通过化探异常作为找矿标志或工作对象开始的[3]。研究区位于北山北带,成矿区划位于觉罗塔格—黑鹰山Cu-Ni-Fe-Au-Ag-Mo-W-石膏-硅灰石-膨润土-煤成矿带的黑鹰山—小狐狸山Fe-Au-Cu-Mo-Cr成矿亚带(Ⅲ-1-①)[4],构造区划处于大南湖—雀儿山—狐狸山早古生代活动边缘带和雅满苏—红石山—黑鹰山晚古生代陆内裂谷带[5],早古生代形成与幔源基性侵入岩-喷出岩有关的Fe-V-Ti-Cu-Co-Ni矿床系列,在该带西段发现了梅岭、红石、红海[6]、红山等块状硫化物型矿床,该带东延蒙古国境内,发现了Oyu Tolgoi世界级斑岩型铜金矿床[7-8]。晚古生代形成与中酸性火山-深成岩建造有关的Fe-Cu-Mo-Pb-Zn-Au-Ag-W-Sn-稀有金属矿床系列,与喷出岩有关的矿床如黑鹰山铁矿床[9],与侵入岩有关的矿床如土屋—延东斑岩铜钼矿床、小白石头钨钼矿床、明锡山锡矿床、红尖兵山钨矿床、小狐狸山钼多金属矿及流沙山钼金矿等[5,10-13]。自2003年在该区发现额勒根乌兰乌拉斑岩型铜(钼)矿后[14],该区找矿未有大的进展,额勒根乌兰乌拉斑岩型铜(钼)矿因其埋藏深、品位低、建设条件差而未开发。鉴于该区成矿条件优越,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异常明显,内蒙古自治区第八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于2014—2017年在该区开展了1∶5万矿产调查工作,本文以矿产调查完成的1∶5万土壤测量数据为基础,分析该区地球化学背景及地球化学场特征,探讨找矿方向。
研究区面积约1 300 km2,是干旱荒漠戈壁残山Ⅰ级景观的北山Ⅱ级景观区。影响土壤测量效果的不利因素主要有:(1)由于淋滤成因的水在极度干旱环境中演化为高矿化度潜水,又经强烈毛细蒸发作用,在近地表的蒸发障层位上大量晶出盐分并胶结岩石碎屑形成钙碱层,影响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效果;(2)尽管区内风向多变,但根据对地表灌木丛背后的微型沙丘延伸方向和凹地风成沙波纹的观察,确认该地区存在起主导作用的盛行风,且在不同地段受局部地形影响,盛行风向也不尽一致。北山地区开展的大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表明,在盛行风作用下,矿致岩屑异常一般会发生顺风偏移[15]。为此,采取的解决方案为:(1)研究区沟谷覆盖区土壤一般可分为7层,自地表向下分别为:有大量外来物质(如风积物)的黑色砾幕(砾石大小不一)→孔泡结皮(3~5 cm,坚硬)→黄色砂土层(5~10 cm,特别松散)→含土砂砾层(10~30 cm,疏松)→含粗纤维状或砾状钙碱层(10~25 cm,特别蓬松,可以形成空隙)→砂砾层(10~80 cm,较为坚硬)→风化基岩。而剥蚀戈壁区大多基岩裸露,地表多被表层碎屑物覆盖,土壤层无上述结构分层特征。因此,本次采样深度视具体情况具体确定,但首要原则是必须穿过砾膜层、钙碱层达到B层或C层,一般采样深度为10~50 cm;(2)实验表明[16-17],-4~+20目采样粒级可以有效地避免样品中混入风积物或大颗粒滚石,因此采用该采样粒级标准;(3)异常查证时注意盛行风导致的异常形态畸变及极大值的短距离位移;(4)由于该区特殊的地质地貌特征,对地球化学测量结果也应区别对待,主要分为3种类型:①表生带中能形成较稳定矿物且在风化过程中明显富集的元素如Sn、As、Cd、Be、Cr、Li、Ag、Mo等;②以亲硫元素为主的一套在风化过程中明显分散的元素如Hg、Na、Mg、Co、Cu、Ni、Fe、Zn、V等;③集散程度不明显的元素如Pb、Ti、Mn、B、Si、Ba等。针对以上3类元素,应根据土壤测量采样位置的具体情况对化验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评价。
本次采样9 927件,按自由网布设,山区样点尽量往山下布,控制足够大的面积,平原区样点尽量往上布,采取合适样品。在残、坡积分布区,一般穿过B层(淋积层)在C层(母质层)中采集,采样对象主要为岩屑。一个采样点取3个样组合成一个样品。取样粒级-4~+20目, 在基岩区采样密度为10~12点/km2,中新生代覆盖区采样密度为4~6点/km2,二次过筛后样品重量均大于160 g。本次分析项目为18种,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分析Co、Ni、Cu、Mo、Ag、Sn、Sb、W、Pb、Bi、U 、Li,X射线荧光光谱法(XRF)分析La、Zn、Y、Nb,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分析As,泡塑吸附石墨炉无火焰原子吸收法(PGF-AAS)分析Au。插入准确度控制样品358件,精密度控制样品358件,重复性检验控制样品716件。另插入方法准确度监控样品60件。检出限、报出率、精密度、准确度均符合中国地调局《1∶5万化探普查分析要求补充规定》中相关要求,分析质量可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方法见张运强等2015年文献[18]。采用GeoIPAS软件成图,按多次迭代剔除畸变数据确定异常理论下限,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实用下限,按0.1的对数间隔生成地球化学图,再在地球化学图基础上提取组合异常图、综合异常图,并综合地质背景制作剖析图。
1.2.1 地层
研究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中奥陶统咸水湖组、上奥陶统白云山组、上二叠统方山口组及中新生代覆盖物。咸水湖组碎屑岩段(O2x1)横向上相变明显,主要为一套碎屑岩夹自生沉积岩建造。火山岩段(O2x2)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相的中性、中基性火山岩夹碎屑岩及硅质岩建造,是喷流沉积铅锌矿、铜锌矿产出的有利层位,区域上见多个小型铜铁矿床(点),矿化类型为块状硫化物型和碧玉岩型;白云山组(O3by)为半深海泥质粉砂相沉积,均发生浅变质;碎石山组(S3ss)为一套半深海-深海相的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方山口组(P3f)为一套陆相喷发的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是与裂谷火山相关的斑岩铜铅矿产出的有利层位,亦是一套金矿源层[19-20]。
1.2.2 构造
北山北带的主控断裂为近北西—北西西向展布的甜水井—六驼山区域性深大断裂带,该断裂带向西延入甘肃境内,向东隐伏于居延海拗陷之下,断裂带出露长度大于300 km,由多组互相平行、断层面南倾的逆冲断层、劈理带、韧性剪切带等构造形迹组成,形成有强弱变形域交织而成的宽度达数千米乃至数十千米的构造网络带,断裂延伸方向与地层走向相近。
与甜水井—六驼山区域性深大断裂带相配套的次级断裂裂隙系统发育,主要呈近东西、北西及北西西、北东向展布,其次呈南北向,其中北东向断层与北西向断层具共轭关系。受区域性构造运动的影响,区内岩层变质变形强烈,片理、劈理、挤压破碎带广泛发育。深大断裂带及其次级断裂裂隙为热液成矿提供了通道及富集空间,特别是次一级断裂裂隙构造的交汇部位、产状变化处是金属矿床(点)产出的有利部位。
褶皱构造主要为六驼山复背斜,呈北西轴向的多背斜、向斜相间排列,一般北东翼倾角缓,南西翼倾角陡,局部南西翼尚发育次级褶皱。北东翼多被中新生代沉积物覆盖,大部分构造形迹不清。总体来看,褶皱受一系列近东西向、北西向及北东向断裂切割破坏,形态复杂且不完整。
1.2.3 岩浆岩
研究区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分布广泛,从深成相到浅成相,从超基性岩、基性岩到中性岩、酸性岩均有分布,其中以中酸性侵入岩为主,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和二叠纪,其时空分布严格受区域构造控制,总体上呈北西西向带状展布。岩石类型有石炭纪石英闪长岩(CδO)、石炭纪英云闪长岩(CγδO)、石炭纪花岗闪长岩(Cγδ),区域上石炭纪英云闪长岩与黑钨矿、钼、铅、铜等成矿关系密切,江思宏2006年对岩体内钾长石通过40Ar/39Ar法测年获得同位素年龄值在355.16~271.78 Ma之间[21]。石炭纪花岗闪长岩与铜、钼、铅、锌、铁成矿关系密切,中型额勒根乌兰乌拉斑岩型钼(铜)矿即分布在石炭纪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内,聂凤军等2005年通过铼-锇同位素研究获得等时线年龄为(332.0±9.0) Ma[22](图1)。
图1 额勒根乌兰乌拉一带地质简图Fig.1 Simplified geological map of Elegenwulanwula area1.第四系湖积物;2.第四系冲洪积物;3.下白垩统赤金堡组;4.上二叠统方山口组;5.上志留统碎石山组;6.上奥陶统白云山组;7.中奥陶统咸水湖组火山岩段;8.中奥陶统咸水湖组碎屑岩段;9.二叠纪花岗岩;10.石炭纪花岗闪长岩;11.石炭纪英云闪长岩;12.逆断层;13.平移断层;14.性质不明断层;15.推测断层;16.背斜;17.向斜;18.钼(铜)矿床
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分布型式可以认识所研究的地质体经受地质改造作用过程的情况,了解该地区地质作用过程,为矿产勘查提供依据。一般来说,成矿作用总是出现在地质构造复杂、地质作用多次叠加的地区。因此,不服从正态分布的地质体才具有找矿前景。
元素含量概率直方图能直观形象地反映元素含量分布型式。本研究区18种元素概率分布特征见图2,可见Sn、Bi、As、Cu、Ni、Sb呈左偏型正态分布,偏度和峰度较小,主要是低值较多,上述元素在区内亏损;Au、Zn、Li、Y、W、Pb、Nb、Ag、La呈左偏型正态分布,偏度较小,峰度较大,主要是背景值较多;U呈右偏型非正态分布,偏度较小,峰度较大,主要是背景值较多;Co、Mo呈右偏型非正态分布,高值和极高值较多,成矿意义明显。
图2 研究区18种元素的分布形式Fig.2 Statistic diagrams of 18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通过比较土壤元素一级浓度克拉克值(C11)(C11=研究区土壤元素含量平均值(X1)/北山地区土壤元素含量平均值(X0)),C11值大于1.5,呈富集型分布的元素有Ag、As、Sb、Cu、Zn、Mo、Ni、Co、U、Li。C11值在1.2 各元素原始数据的变化系数(Cv1)与背景数据(剔除畸变数据之后的数据)的变化系数(Cv2)分别反映两种数据的离散程度,Cv1反映地球化学场相对变化幅度,Cv1/Cv2则反映背景处理时的剔除程度。从剔除前后变化系数可以看出(图3):剔除前变化系数Cv1>2.0的元素有Au、Sb、As、Mo、Bi,说明这些元素分布极不均匀,离散数据多,富集成矿的可能性大,一般形成局部异常或高背景;剔除前变化系数Cv1>1.2的元素有Cu、Pb,说明其分布不均匀,离散数据较多,可能富集成矿。Ni元素剔除前变化系数Cv1在0.8~1.2之间,说明其分布均匀,背景数据多;Ag、Co、W、Sn、Zn、Y、Li、Nb、U、La等元素剔除前变化系数Cv1<0.8,说明这些元素变化系数小,富集成矿的可能性不大[23]。 参考聚类分析谱系图4,取相关系数20,研究区元素可分为8类组合:①Y、Nb、La、Sn、U;②Co、Ni、Zn、Li;③Cu、Mo、W;④Pb、Ag;⑤Bi;⑥Sb;⑦As;⑧Au。从地球化学图上看,①组合是玄武岩的反映,②组合是奥陶系建造的反映,③组合是含钼铜斑岩体的反映,④组合是低温热液成矿的反映,主要分布在火山盆地边缘,⑤是岩浆热液活动的反映,⑥、⑦、⑧是局部成矿或构造热液活动的反映。 为了更突出各个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对18种元素进行正交因子旋转分析,采用具有Kaiser标准化的正交旋转法,旋转在6次迭代后收敛,从表2可见:成分1为Sn、U、La、Y、Nb组合,为与方山口组高钛富铌玄武岩或玄武质安山岩有关的元素组合,普遍具高丰度,但没有特高含量,分异性也不明显,未形成矿(化)体。成分2为Co、Ni、Li组合,代表了区内与中基性火山岩有关的元素组合。成分3为Ag、Pb、Zn组合,可能为低温热液活动的反映。成分4为Cu、Mo组合,可能为含Mo、Cu斑岩体的反映,该元素组合在区内普遍具高丰度,个别元素具特高含量和强分异性,并形成矿(化)体。成分5为W、Bi组合,可能为岩浆热液活动的反映。成分6为Sb、As、Au组合,可能为局部成矿作用或构造热液活动的反映。可见测区各元素具明显的演化分异作用,且与地质过程、建造构造配套,显示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的复杂性和成矿作用的多期叠加的特征。 表1研究区18种元素地球化学参数统计表 Table1Geochemicalparametersof18elementsinthestudyarea 元素北山[22]X0S0Cv0测区X1S1Cv1测区/北山C11=X1/X0Au1.442.521.751.5893.4942.1981.10Ag0.050.316.270.0920.0660.7161.84As7.9017.842.2613.47428.2792.0991.71Sb0.743.755.061.1223.2042.8561.52La24.118.020.3319.3407.1300.3690.80Cu12.749.770.7728.92334.2691.1852.27Pb16.207.330.4514.01620.1251.4360.87Zn35.4519.890.5668.81441.6950.6061.94W1.072.872.681.1240.8280.7371.05Sn2.125.692.681.9521.1550.5920.92Mo0.841.011.201.3993.0322.1671.67Bi0.210.643.040.1930.5392.7980.92Ni12.0113.001.0821.30618.6960.8771.77Co5.743.500.6112.4277.5340.6062.16U1.510.770.512.4001.0170.4241.59Li16.149.160.5524.60713.7410.5581.52Nb7.454.620.628.4313.4050.4041.13Y17.373.770.2221.6846.7130.3101.25 注:Au含量单位为10-9,其余元素为10-6。 表2研究区18种元素正交因子旋转分析结果 Table2Orthogonalfactorrotationanalysisof18elementsofthestudyarea 元素成分123456Co-0.0680.9050.0330.114-0.049-0.012Ni0.1000.8680.0350.020-0.0180.045Cu-0.1510.4070.1080.6550.164-0.054Mo0.110-0.0390.0990.817-0.0130.088Ag0.1620.0070.6850.346-0.0590.089Sn0.6380.071-0.025-0.0780.4290.095Sb-0.0070.033-0.008-0.0830.0390.645W0.2210.039-0.1400.4040.5920.181Pb0.051-0.0310.789-0.0800.1150.120Bi-0.041-0.0140.3120.0000.762-0.136U0.554-0.0050.1150.3510.2010.280Li0.2540.478-0.082-0.0710.3580.335La0.764-0.1210.0780.037-0.061-0.076Zn0.1380.4930.5980.1140.1750.016Y0.8310.0840.0840.0430.0350.013Nb0.8850.1500.085-0.013-0.016-0.046As0.0800.0080.0740.2120.1080.624Au-0.0410.0230.0860.025-0.0940.458 统计18种元素在主要地质单元内的分布特征(表3),咸水湖组Au、Zn、Sb、Cu、Mo、Bi元素富集系数大,分异性强,是主要成矿有利地层。石炭纪花岗闪长岩Mo、Bi、Ag、Pb、Zn、Cu元素富集系数大,分异性强,是成矿最有利侵入体。 图3 研究区18种元素离散程度图Fig.3 Variation coefficients of 18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图4 研究区18种元素聚类分析谱系图Fig.4 Cluster analysis diagrams of 18 elements in the study area 2.6.1 亲铜元素类,包括Ag、Pb、Au、As、Cu、Zn、Sb元素 Au、As、Sb为研究区主要的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总体分布凌乱,规律性不强,但从局部地段来看,异常受构造和蚀变控制明显。从空间分布上来看,As、Sb具明显的共生组合关系,空间分布套合较好。仅部分Au异常与As、Sb显示一定空间相关性。 Cu、Ag、Pb、Zn为研究区主要的硫化物矿床成矿元素,分布规律性较强,与地质构造背景配套,异常受侵入体或构造控制明显。从空间分布上来看,Ag、Pb、Zn具明显的共生组合关系,空间分布套合较好。部分Cu异常与Ag、Pb、Zn显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 2.6.2 钨钼族元素类,包括W、Sn、Mo、Bi元素 W、Sn、Mo、Bi为研究区主要的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异常或集中分布,高度受控于特定地质体,或凌乱分布,无规律可循。从空间分布上来看,W、Mo显示一定的共生组合关系,部分异常显示较好的空间套合。Sn、Bi异常仅在多元素异常高度集中地段,与W、Mo显示一定的空间相关性,总体来看,该类元素高背景区主要分布在侵入岩出露区。奥陶系出露区,W、Sn、Mo、Bi形成规模巨大的低背景区,形态一致,均呈北西向带状,空间分布高度吻合,该区岩浆岩不发育,构造复杂,反映了一次统一的W、Sn、Mo、Bi元素迁出贫化过程[24]。 2.6.3 铁族元素类,包括Co、Ni、(Cu)元素 Co、Ni、(Cu)为研究区主要的成矿元素,3种元素异常空间分布相关性强,尤其是Co、Cu异常空间分布高度吻合,Ni略有位移。3种元素异常主要分布在奥陶系中基性火山岩出露区,规律性较强。 2.6.4 稀有稀土及放射性元素类,包括Nb、Li、La、Y、U元素 La、Nb、Y为研究区主要的成矿元素,3种元素异常空间分布高度吻合,主要分布在方山口组杏仁状高钛玄武岩出露区,Li异常主要分布在碎石山组碳酸盐岩出露区,U异常主要分布在奥陶系火山碎屑岩出露区,规律性较强。 总体来看,18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场具有共性,但也有差异,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元素地球化学场具“片、带、集中区”分布的特征,“片”指大面积的低背景区呈片状分布在中新生代覆盖区;“带”或指受控于奥陶系及其内的北西向构造带,主要分布有Co、Ni、Cu高背景区和W、Sn、Mo、Bi、La、Nb、Y、Li、U低背景区。或受控于石炭纪、二叠纪侵入体与奥陶系之内外接触带,分布有Pb、Au、Zn、Ni、La、Y、Nb、Li、Mo、Bi高背景区。或受控于方山口组,分布有Cu、Co、Ni、La、Nb、Y高背景区和As、Sb、Au、Bi、Li低背景区;“集中区”或指受控于咸水湖组火山岩内的构造蚀变带,分布有Au、As、Sb、Cu、Ag、Pb、Zn、W、Mo、Bi、Co、Ni、Nb、La、Y等,18种元素几乎均呈高背景区分布。或指碎石山组及其内的北东向构造蚀变带,分布有As、Sb、Cu、W、Mo、Bi、Li、Co、Ni等高背景区。或指含钼(铜)斑岩体及其与围岩内外接触带,分布有Cu、Mo、W、Sn、Bi、Ag、Pb、Zn高值区和Nb、Y低值区。 (2)异常特征最显著地段,总是部分元素呈高值分布,而另一部分元素呈低值分布。总体表现为铁族元素与钨钼族元素构成高低组合,受侵入体控制的元素与受沉积地层控制的元素构成高低组合,高温元素与低温元素构成高低组合。这种高低组合的特征反映了元素迁出贫化、迁入富集的地球化学过程,这种过程往往导致某种元素异常富集,巨量堆积并最终成矿,值得重视[25]。马生明通过在甘肃北山辉铜山开展地球化学异常结构与矿化关系研究后认为,正-负组合异常可能是指示矿化位置或成矿规模更有效的指标[26]。 (3)高背景区内的高值区空间分布主要受以下几方面因素控制:不同走向断裂构造交汇处、石英脉密集发育处、侵入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处、构造蚀变发育处、含矿层分布处。 综合分析多元素化探异常,并结合地质背景,在研究区内圈定综合化探异常26处,其中与斑岩钼矿系统有关的综合异常8处,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综合异常5处,与奥陶系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7处,与志留系沉积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3处,与二叠系火山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3处。 2.7.1 与斑岩钼矿系统有关的综合异常 含矿斑岩体内的异常元素组合为Mo-Cu-W-Bi-Zn,含矿斑岩体内异常形态、分布受斑岩体控制,外围异常形态、分布则与岩体与围岩接触带或北西向断裂裂隙构造有关。其中Mo、Cu、W、Bi有统一的浓集中心,Bi异常强度稍弱,Zn异常浓集中心略有偏移。成矿元素或指示元素Mo、Cu、W、Bi均在斑岩体东北侧形成负异常。近斑岩体异常分布在含矿斑岩体西南侧,元素组合几乎同含矿斑岩体内异常,可见,元素组合Mo-Cu-W-Bi-Zn反映了斑岩成矿作用流体的含矿特征(图5)。 远斑岩体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Cu)-Co-Ni,该元素组合暗示中基性火山岩富含(Cu)-Co-Ni元素,在斑岩成矿系统水岩流体系统中进一步富集。 含矿斑岩体为石炭纪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地表蚀变主要见钾化、云英岩化、绢云母化、零星绿帘石化及广泛发育的孔雀石。近斑岩体异常区出露咸水湖组碎屑岩段,地表蚀变主要见绿帘石化、硅化、钾化,孔雀石常见。远斑岩体异常区出露咸水湖组火山岩段,地表蚀变主要见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青磐岩化,蚀变强烈且普遍,孔雀石、镜铁矿常见。 探槽揭露及岩心钻探发现,斑岩钼(铜)矿区地表多见奥陶系残留顶盖或捕掳体,多形成上铜下钼的空间分布特征。近斑岩成矿区主要形成受斑岩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控制的接触交代型钼铜矿化,靠近斑岩体侧以钼为主,远离斑岩体侧以铜为主。远斑岩成矿区主要形成受断裂裂隙构造控制的热液型金铜铁矿化[27]。 2.7.2 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综合异常 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综合异常主要形成W、Sn、Mo、Bi等异常,异常规模小,强度低,分布零星,浓集中心不明显,分布在侵入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或断裂裂隙构造发育处,意义不大。 2.7.3 与奥陶系建造构造有关的综合异常 在中基性火山岩分布区,元素组合较简单,主要为Cu-Co-Ni,在有正常沉积岩分布区,元素组合比较复杂,常见为Cu-Co-Ni-Mo-U,在构造发育地段元素组合一般会多Zn、As、Au 3种元素。异常多呈北西向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与区域构造线或地层走向一致,异常浓集中心多是不同构造交汇处。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显示该区异常以铁族元素为主,尤以Fe2O3、V、Mn异常特征显著,伴有Cu、Au、Hg、F、Be等元素异常。综合分析认为引起此异常的原因复杂,铁族元素异常可能由咸水湖组中基性火山岩引起,而Au、Cu、Hg、F、Be异常则与后期构造热液活动有关。 Cu、Au、Zn为主要成矿元素,地表主要见石英脉型矿化,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绿帘石化,孔雀石化、褐铁矿化常见。总体上该区应寻找公婆泉型、白山堂型与火山建造构造有关的铜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2.7.4 与志留系沉积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 与志留系沉积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Au-Li-Cu-Ni-Zn-Mo,其中尤以Li异常特征显著,异常数量多、规模大、浓集中心明显。经踏勘检查,异常区主要出露生物碎屑灰岩,未见明显矿化。 2.7.5 与二叠系火山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 与二叠系火山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以Pb、Zn、Ni、La、Nb、Y、Mo异常为主,伴生Ag、As、Co、Sn异常,总体以稀土元素及硫化物矿床成矿元素为主,区内分布有1∶20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圈定的Au、Mn、Sn、Cd、Pb、Zn、Hg、Ni、Cu、Fe203、V、Co、F等异常,1∶5万航磁和地面高精磁测均在此处圈定特征明显的磁异常。经踏勘检查及取样化验,区内玄武岩富钛,局部形成微弱钒钛磁铁矿化。 综合分析认为,与斑岩钼矿系统有关的综合异常和与奥陶系建造构造有关的综合异常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前者应在充分认识斑岩成矿系统地质特征的基础上,以Mo、Cu、Au为主攻矿种,以斑岩型、接触交代型、构造热液型为主攻类型。 图5 与斑岩钼矿系统有关的18种元素地球化学图Fig.5 The geochemical map of 18 elements related to porphyry Mo (Cu) metallogenic system1.下白垩统赤金堡组;2.上二叠统方山口组;3.上奥陶统白云山组;4.咸水湖组火山岩段;5.咸水湖组碎屑岩段;6.二叠纪花岗岩;7.石炭纪花岗闪长岩;8.石炭纪英云闪长岩;9.闪长岩脉;10.花岗岩脉;11.斜长花岗斑岩脉;12.闪长玢岩脉;13.地质界线;14.不整合地质界线;15.逆断层;16.性质不明断层;17.推测断层;18.钼(铜)矿床;19.产状 后者应以Cu、Au、Pb、Zn为主攻矿种,以喷流沉积叠加后期改造型、次火山岩斑岩型、碧玉岩型、热液型为主攻类型。 (1)通过元素地球化学背景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及其他成矿信息认为,本研究区主成矿元素为Mo、Cu、Au,主要的成矿层位为咸水湖组火山岩段,成矿有利侵入体为石炭纪花岗闪长岩。 (2)元素地球化学场具“片、带、集中区”分布的特征。异常特征最显著地段,总是部分元素呈高值分布,而另一部分元素呈低值分布。不同走向断裂构造交汇处、石英脉密集发育处、侵入体与围岩的内外接触带处、构造蚀变发育处、含矿层分布处多形成异常高值区或高背景区。 (3)区内可划分出5种综合异常类型,即与斑岩钼矿系统有关的综合异常、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综合异常、与奥陶系建造构造有关的综合异常、与志留系沉积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与二叠系火山建造有关的综合异常,其中与斑岩钼矿系统有关的综合异常和与奥陶系建造构造有关的综合异常是今后解剖找矿的重点。2.3 元素聚类特征
2.4 元素组合分析
2.5 元素在主要地质单元内的分布
2.6 主要元素地球化学场特征
2.7 综合异常特征及找矿远景区
3 结 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