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群
[摘 要]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无不遵循“学习——感悟——内化——运用这一规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灵活,形式多样,只有抓住以读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遵循学习的步骤和规律,才能达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步骤和方法
一、引读启智
通过学习达到的目标是:指导学生读题,就题设疑,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欲望,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课文有关的问题情景,巧妙引出课题。在指导学生饶有兴趣的读题的过程中生成并提出问题,产生阅读期待,激发阅读欲望。要关注两点:1.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2.归纳出的问题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欲望。阅读欲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进一步阅读的效果。
二、初读感悟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大意学生在强烈的阅读欲望驱使下,急于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阅读探究问题答案,而这时阅读文本的最大障碍是生字词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根据阅读情况确定初期学习目标,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或同伴互助解决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以求“读准字音”,再采取学生自读,同桌互读,小组集体阅读等形式达到“读通课文”的目标。在多遍学生间的轮读过程中,学生对文本内容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可分四步进行:
1.读。(1)学生自读(低年级可选择教师范读、领读),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2)互读,读通课文,做到语句通畅、流利。
2.查。让学生认读字词,指名读文(或整篇或分段),检查目标落实情况。
3.议。在小组讨论中疏通文意,解决初始提出的简单问题。
4.讲。讲出课文大概意思。
三、精读理解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读懂课文,理解内容,理清文思。文章都有表情达意的作用。读懂课文,不仅要理解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还要体会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内容,更要读懂文字背后的内容。可分三步进行:
1.自读自悟。以学生自主默读为主,一边读一边想,把阅读后的理解、感悟、体会在书上做好批注,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合作探究。在自读自悟基础上,交流解决遗留问题,并随着阅读的深入生成更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
3.交流展示。小组合作交流阅读体验,集中展示学习收获。
四、品读体会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在品词析句中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文章意思表达清楚的,感受文章语言风格,领悟表达方法。根据阅读需求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进行“三品”,即:品词、品句、品读,在反复品味、揣摩、感受语言现象的基础上,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
关键词句一般体现在:
1.最能表达作者感情或含有丰富哲理的语句。这类语句因为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情感,所以品读这类语句有助于形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
2.生动形象的语句。形象的语句既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又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所以探究这些语句既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又可以学习语言表达之妙。
3.文本的空白处。作者行文时往往不把所有意思说出来,留一些空白,给人以无限思考想像的空间。
4.一些特殊的标点。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要注意三点:
(1)要善于捕捉文眼。小语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不仅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且在遣词造句、语言表达上都颇具特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中去玩味语言,通过细嚼慢品,激发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不仅能感受到人文关怀,更能得到语言智慧的启迪。
(2)要选择不同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理解法、语境感悟法、置换比较法、换位比较法、添词比较法、省词比较法等等。
(3)要调动品读情趣。首先要为学生营造品读活动的最佳时机和最佳情绪背景,让学生进行入情入境的读;其次,教师要用自己的感情范读引领、参与品读;再次,品读形式要多样,可默读、诵读;可自由读、个别读、分角色读、齐读;可带表情读,轻、重音区别读等,增强学生品读兴趣,避免简单机械重复。
五、延读拓展
此环节的阅读目标是:迁移阅读能力,拓展阅读内容,拓宽阅读视野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根据“精读一篇——略读一组——浏览一片”的精神,在充分阅读教材文本基础上,向学生介绍课外相关阅读篇目,提出具体阅读要求,为学生建立阅读链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的阅读能力能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得到巩固和提高。落实此环节关键要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必要时可组织阅读展示,否则,课外阅读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得到有效巩固和提高。生本课堂小学语文五步目标阅读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一篇完整课文的基本模式。根据学段目标不同,文本体裁不同,课时要求也不一样,使用时应灵活把握,各有侧重。
六、其次还要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力量
1.增强阅读教学过程的沟通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与学生沟通的过程,来增强认知、表达、诗意、引用、交流感情的能力。通过沟通交流进行启发,目的是为了产生一个充满求知欲的学习行为。引导性沟通包括语言和感情沟通,专注于口语交流的正确性(口头和书面),目前小学的课程很少关注非语言和感情形式的交流。从这个角度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是一种过程,也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来加强沟通。
2.解决学生的阅读障碍
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好阅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沟通障碍的问题。为了使沟通有效,必须考虑到所有涉及的因素。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和处理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包括学生接触的事物、现象或环境。由于不同的文化模式,会有不同的激发方式和角色,不同的策略,这些偏见、态度和观念,也会造成小学生的阅读障碍。我们就要及时分析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运用启发式教学方式解决学生的阅读障碍。
总之,教师要把握好学生阅读的五个环节和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正真让学生在不同的阅读环节中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
[2]《全日制義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