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缘,一辈“纸”

2018-08-15 10:05掇掇
上海采风月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凤林面塑研究所

掇掇

他们俩因工艺美术结缘,做了一辈子同事;他们俩又因艺术共鸣相爱,做了一辈子夫妻。他们俩一个用面粉捏出栩栩如生的立体造型,一个用剪刀剪出纷繁复杂的平面图景;他们俩都是民间工艺的顶尖高手,也都是各自领域的“非遗”传承人;他们俩都姓赵,一位是大名鼎鼎的“面人赵”赵阔明的小女儿赵凤林,一位是被朱镕基总理誉为“神剪”的王子淦的大弟子赵子平。

当我在赵子平、赵凤林夫妇家客厅坐定,面对两位已届蓝宝石婚的艺术伉俪,我很好奇,无论是人生旅程,还是艺术生涯,他们都有着那么多的共同点、交叉点、结合点,究竟是纯属巧合,还是有某种必然?幸好,两位很愿意向我和读者们分享他们有笑有泪的艺术人生。

工艺美术结缘

苦难中见真情

赵子平和赵凤林的缘分始于他们的父辈。

1957年,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赵阔明和王子淦分别作为当时面塑和剪纸领域的卓有名望的老艺人和代表人物成为研究所的元老。赵子平于1962年通过社会公开招生进入研究所成为王子淦的第一位入室弟子。两年后,赵凤林也进入研究所跟随父亲赵阔明学习面塑。

研究所刚成立的时候在四川北路海宁路口的四行大楼办公,后来办公地迁至宝庆路,四行大楼就给老艺人们当宿舍,所以赵阔明和王子淦在同事的基礎上又加了一层邻居的关系,这无疑也为王老师的学生和赵老师的千金的接触往来,提供了近水楼台的便利。

而在研究所里,剪纸和面塑两个部门恰巧又是面对面,所里的许多会议,以及专业学习,例如绘画课、工艺美术史课等,作为学徒的赵子平和赵凤林都要参加,于是又多了不少见面的机会。

如果说这些都只是上天创造的外部条件的话,那么“文革”期间,“毛脚女婿”赵子平代“准岳父”“反动学术权威”赵阔明写检查的事情,则真正打动了赵凤林的芳心,奠定了他们的恋爱关系。

因为赵阔明当时是研究所的室主任、学术权威,还担任过好几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老艺人中就数他的社会头衔多。加之赵阔明脾气非常耿直,喜欢畅所欲言,到哪里都抢着发言,凡是发言必讲真话。比如他对大跃进的观点是“好的多不了,多的好不了”,他对人民公社的观点是“吃大锅饭容易导致缺乏责任心”……现在看来都是千真万确的话,在那个年代,却可以被随意构陷,断章取义、添油加醋,成为一项项“罪证”。就这样,赵阔明在政治上不可避免地遭受到极大的冲击,他经常被要求写检查,但照他的性格,既不愿写,也写不好,于是赵凤林就把这个代笔写检查的艰巨任务交给了男朋友赵子平。

赵子平暗暗领命、悄悄完成。虽然赵子平有不错的写作功底,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样的检查也并不是那么好写,不是唱唱“是我错”就能“蒙混”过关的。“交上去的检查好几次被退回来,理由是‘不够深刻!”赵子平只能好事做到底,检查写到组织满意为止。

而且他写的检查还不能直接交上去,倘被认出是赵子平的笔迹可是不得了的大事,所以必须经赵凤林之手誊抄一遍(女儿为父亲誊写是被允许的),而赵子平只能默默无闻地充当“幕后英雄”。

赵凤林在讲述这段故事的时候,情绪有些激动,人站了起来,喉咙响了起来,眼眶也红了起来……赵子平在一边轻微地暗示她不要激动,并尝试转换话题。

师从王子淦,苦练童子功

赵子平在整个采访过程中,无数次提到老师王子淦的名字,他对自己成为王子淦在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后的第一个学生至今感到无比幸运、无上光荣,虽然那件决定赵子平今后人生大方向的事情发生在56年之前——1962年高中刚毕业的赵子平经过层层“海选”,被工艺美术研究所录取,从此师从王子淦。

据赵子平回忆,当时“海选”的标准主要是对工艺美术的热爱程度和了解程度,以及绘画、书法等艺术方面的基本功,当然还有文学基础。好在赵子平在时代中学读高中时,作文就经常被老师拿来做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

有趣的是,在正式录取前,研究所还专门进行了家访,上门时正巧碰到赵子平在洗衣服(当时可没有洗衣机,洗衣全靠手搓)。赵子平觉得,不经意间给老师留下的手脚勤快、热爱劳动的印象,很可能为自己也加了分。

千挑万选之下,赵子平和另两位工艺美校的学生一起进入最后的“三强”。而在两个月的考察期后,在“吃苦”环节的比拼上,赵子平胜出,将那两位貌似更专业的竞争者打败了。要吃什么苦?赵子平说,天天八小时坐在字纸篓边不停地剪,剪到字纸篓满,剪到手磨出泡!

进入研究所后,一切学习从磨剪刀开始,虽然非常枯燥,但也练就了一身“童子功”。拿起剪刀后,则必须从剪直线、剪圆、剪方等基本动作入手,并且一剪就是三年。“这个过程其实就在充分考验你的毅力和恒心,没有这个基本素质,不可能学好剪纸。”赵子平说。

很快,赵子平被当做研究所那批小学徒中的教学样板。一月一小结,一年一总结,三年后从所长到所有老师,都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议:劳动态度、专业水平、作品展示,都要经过硬碰硬的考核,来不得半点含糊。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年萝卜干饭”。

三年满师后,赵子平进入了创作学习阶段,那就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文学,包括天文地理,都必须有所了解和熟悉。虽然那时高中毕业学历已不算低,但各方面的社会知识还是需要自己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和丰富。现实生活是海派剪纸的创意来源,创意是剪纸创作的灵魂,除了长期练就扎实的剪刀功夫,还要苦练绘画技艺,学习素描、白描和线描,临摹优秀美术作品,研究美术理论。

经过十年的积累,赵子平开始悟出一个道理,创作必须走自己的道路。剪纸艺术是通过且仅通过剪刀在纸上呈现艺术家头脑中构思的各种形象,这种呈现的特点是从完成腹稿到下刀开剪之间没有任何其他过程,也就是不在纸上“打草稿”,下剪无悔,一次成型。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同时,也正因为“以剪代笔”的特性,剪纸艺术天生就具有极好的命题创作、即兴表演的现场互动优势,这也是它来自民间的街头艺术的本来面目、群众基础广泛的根本原因。

小手艺大世界,老技艺新天地

赵子平经过多年的磨砺和探索,逐步形成造型简练、线条流畅的剪纸风格,特别擅长原创命题即兴表演,凭造型功底和想象力,不画稿就能剪出阴阳两幅作品。早在1980年代,他就首创“阴阳剪纸”,获得创作设计一等奖,并在受到各方肯定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成为赵氏剪纸的一个独门技法和独特标志。

“文革”结束后不久,在“工艺美术要与工农兵结合”的大政方针下,赵子平去敦煌体验生活一个礼拜。正是这次下生活,让赵子平的艺术思路豁然开朗,好像为他一下子开启了一扇拓展剪纸艺术新题材的大门——敦煌壁画让赵子平找到了崭新的创作灵感。

赵子平在为眼前的敦煌艺术激动不已的同时,即刻想到了“能否用剪纸语言来表达”的问题。回来后在老师指点下,赵子平开始了飞天题材的剪纸探索。在造型上,赵子平决定以流畅的线条来表现飘逸的感觉;但在色彩方面,敦煌壁画如此色彩斑斓,而传统剪纸本是单色艺术。如何解决?赵子平又“创造发明”了用过期的彩色画报剪纸,用彩纸剪敦煌造型,令人耳目一新,效果出人意料得好。而且独一无二,不可复制,还符合低碳环保理念,就此为海派剪纸打开了一片新天地。

赵凤林说,在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工作那么多年,他们有一个经验,凡是有外宾组团来访,面塑和剪纸是必看的两个表演项目。这一方面说明面塑和剪紙在即兴创作、现场演示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另一方面也说明外国人确实偏爱这两项手工艺。

1984年11月,赵子平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为期两天的个人作品展,中央电视台也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联合国的内部刊物还对赵子平和中国剪纸艺术做了专门介绍。赵子平说,中华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能通过这么一个高大上的国际平台得以展现和传播,他为自己所从事的这个“小行当”“小手艺”能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感到十分荣幸和自豪。展览义卖作品收入,赵子平委托联合国非洲难民署捐赠给非洲贫困地区。

这一年赵子平还花了三个月时间,访问秘鲁、哥伦比亚、圭亚那、挪威、特立尼达、多巴哥、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尤其是秘鲁之行,又一次开阔了赵子平的艺术眼界,那种原始粗犷的艺术气息充实、滋养并激发了他的艺术创作。与一般游客走马观花不同的是,赵子平总是随身携带速写本,看到有启发的形象,立刻画下来。

这些年来,赵子平先后应邀赴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26个国家讲课、表演和办展,传播海派剪纸非遗文化。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时,赵子平也为其表演了剪纸,克林顿回国后,特地写信给赵子平,称赞他为中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同样擅长现场即兴创作表演的赵凤林,也经常走出国门,展示面塑艺术特有的魅力,其作品深受国内外宾客青睐,成为他们爱不释手的收藏艺术品。1988年她应邀出访日本长崎荷兰村度假村,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艺术表演,博得各界人士的好评。1993年她应邀出访日本名古屋、大阪、京都展示中国民间面塑艺术绝技,深受人们喜爱,各大媒体都作专题报道。2003年应邀出访德国,参加中德文化展览,表演面塑艺术,受到高度评价。

艺术不退休,公益+传承

早在2002年,赵子平就从研究所光荣退休,但至今16年退休生涯,他实际上一天也没闲着。

赵子平和赵凤林因为对剪纸和面塑钟爱一生,因而也对它们的未来抱有深深的危机感。他们最清楚,工艺美术研究所里,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师傅没了,徒弟也没了,像竹刻、瓷刻等已经失传,剪纸和面塑还算是保留得不错。不过随着赵子平们的“退休”,传承的问题依然迟早会成为问题。

以前到少年宫叫孩子们剪纸和捏面人,是夫妇俩最开心的事,可是随着孩子们课余学习内容的日趋丰富,这些手工艺讲座渐渐被电脑、绘画、英语、书法等取代。的确,剪纸剪得再好,不能在升学考中“加分”,面塑哪有舞蹈、钢琴时髦。

即便如此,几十年来他们还是长期从事市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和各种学校的业余素质教育工作,担任剪纸、面塑艺术辅导员,培养了大量剪纸、面塑艺术爱好者,也有不少学生在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

夫妇俩还有意识地把退休后的重心转移到传承这件事上,他们要让王子淦和赵阔明的优良传统和技艺一代代地传下去,让有志于剪纸和面塑的年轻人少走一点弯路。他们坚信,要保护年轻人,就要把最好的东西教给他们,不分男女,不论亲疏。

退休至今,夫妻俩参加市总工会举办的“公益乐学”,举办学习班传授剪纸、面塑技艺,坚持常年义务为聋哑学校培养工艺美术师资,教他们海派剪纸、面塑技艺,再通过他们将手艺传授给聋哑学生,让他们也习得一技之长,为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上海的很多所国际学校,很喜欢他们去上课,很多外籍学生居然也知道“面人赵”,但是他们只是听说,大多没有亲眼见过。当他们看到了真实的作品和现场的表演后,师生们都被深深吸引了。他们现在居住的黄浦区半淞园街道,也是他们宣传剪纸、面塑的重要阵地。

在问及年轻的传承者中是否已经出现可期之才时,赵子平不假思索地报出了第三代海派剪纸传承人胡月溦的名字。小胡自幼按照专业要求在少年宫刻苦练习剪纸功夫,在工艺美术学校毕业后进入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师从赵子平大师进修海派剪纸。现已成为研究所剪纸传承人,纪实频道还为此拍了部纪录片。

值得一提的是,赵子平和赵凤林的儿子赵俊自幼在非遗传承大家庭中深受父母熏陶和培养,对剪纸和面塑产生浓厚兴趣,七八岁时就已娴熟掌握两门手工艺,常给同学们露一手。他深知作为赵家后人的责任,他的愿望是将自己拿手的面塑与电脑技术相结合,闯出一条新路子。

而在专注于非遗面塑传承的创新和创业领域,从十岁开始就师从赵凤林的张书嘉则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的成功经验,她的书嘉手艺中心以面塑兴趣班为核心,深入社区学校,尝试线上微课,用新眼光、新视角,大胆开创“继承传统手工艺”的新路子。去年的“黏土动画夏令营”深受孩子和家长欢迎,社会反响很好,今年的“表达力升级”夏令营又将从“面塑是一种表达”的视角去挖掘这个既传统又好玩的“教育载体”。

赵子平和赵凤林对剪纸和面塑艺术钟爱一生,他们以互为对方作品的最初欣赏者、最严评论者为乐,他们更看重的是非遗手工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他们正在竭力将年轻的传承者们扶上马、推上台。

猜你喜欢
凤林面塑研究所
面塑浓缩“百态人生”
捏个萌猪迎新春
“铁裁缝”高凤林,为火箭焊“心”
高凤林:为工匠代言
中小学书法课程研究所书法作品选登
金块藏匿在哪儿
昆虫也会便便吗?
中科院沈阳生态研究所技术
方晔:浙江面塑文化“守艺人”
人 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