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铁军 王彦华
2017年11月3日至5日,第二届北大歌剧论坛在北京大学举办。这次活动由北京大学歌剧艺术研究院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歌剧研究会、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承办,来自全国二百余名学者参加了这次论坛。会议分为主题发言、“中国美声”——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讨论、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共享联盟讨论三个部分。
一、中国歌剧民族性的
现代呈现及创作走向
北大歌剧研究院副院长蒋一民主持了主题论坛,中国艺术研究副院长牛根富和北大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分别致辞。主题发言具体分为三个方面问题。
(一)歌剧的民族性
沈阳音乐学院院长刘辉站在文化本位立场,提出中国歌剧要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民族性,只有走民族化的道路,符合中国人民价值取向和审美需求才能够越走越远。四川音乐学院原院长韩万斋强调,中国歌剧的碗里要装上中国的粮食——中国民族精神,说中国话的民族歌剧。上海歌剧院副院长李瑞祥阐发了“一切存在并继续发展中的事物都有着流变特性”的观点;他认为今后中国歌剧要努力守候民族精神和东方审美,不断追求普世价值和时代表达。作曲家徐占海提出歌剧的“中国表达”表现在三方面:即音乐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和呈现的表达。他还具体阐述了如何运用民族音乐资源,在民族民间音乐、民歌和戏曲汲取营养解决民族歌剧创作困境等问题。
演唱技巧与舞台表演是歌剧民族化的具体体现,与会专家对此展开了深入探讨。中国歌剧舞剧院一级演员李元华梳理了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成就及当下对声乐的积极影响,鼓励中国歌剧践行者要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强调“洋腔洋调”不符合中国的审美习惯。剧作家谭凯认为,想提高演唱水平务必提高精神世界、精神素质和精神状态,只有审美的突破才有技巧的突破,所以文化的学习和精神领域的培育是学习歌唱最重要的。刘辉认为,中国歌剧的语言要民族化,演员的发音、吐字、唱词应腔圆字正,注意字正和腔圆的辩证关系。男高音冯宝宏认为,通过应尚能先生建立的“以字行腔”训练体系能有效地解决歌唱中的语言问题。他梳理了“以字行腔”要遵循“字头轻巧着力、字腹延长饱满、介母不到半拍、字尾归韵短暂”的基本规律。徐占海结合自己的创作,揭示了过去把宣叙调省略的症结主要是语言太难,即歌词在西方宣叙调结合中过于生硬。他认为倒字、倒词在汉语的宣叙调中随处可见,但要注意重要的字是不可倒的。
(二)歌剧创作问题的批评
词作家任卫新介绍了自己创作歌剧《二泉》剧本的过程,提出歌剧创作要确立好创作风格、写出“歌性”等观点。乐评人王纪宴谈及剧本时,指出很多歌剧剧本存在着与小说、电影等题材共享现象。由此引发了他对歌剧的竞争力在哪里,歌剧存在的价值在哪里等问题的思考。剧作家李树仁批评了用最棒的演员、舞美等外在形式掩饰剧本苍白无力的现象,强调剧本是歌剧的根本。歌唱家莫华伦提出不是所有歌剧都能国际化,历史题材的中国歌剧更适合走向世界。王京荣介绍了大型说唱剧《解放》八年来演出926场的盛况,用数据和事实阐明了“好作品才是硬道理”的观点。韩万斋认为,当前歌剧创作缺乏专门集中于研究教学民族歌剧的创编、作曲、导演和演唱的院系。李瑞祥认为,国有院团政治担当有余,而文化担当相对薄弱。他批评了国有院团选题急功近利,无限拔高,艺术创作模糊,创作剧目雷同,没有深刻含义等一系列客观存在的现实。词作家王晓岭认为,我国新创歌剧一般在艺术圈内欣赏,专家之间认同,而观众认可度不乐观。具体存在选材不顾及歌剧特定的艺术规律;西洋歌剧形式和中国语言结合间的矛盾;缺乏追踪社会热点和揭示深层思想的勇气;不顾及大众的感受和生活节奏;以获奖、获得基金为目标而创作等五方面问题。新生代剧作家陈小朵从市场的角度分析一些歌剧故事陈旧、情节简单,呈现手段不够时尚,表演不真实,奇怪的咏叹调,不和谐的音程等问题。徐占海从舞美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当前的舞台影响演员发挥,舞美与表演过于真实,缺少民族戏剧中写意的意蕴等问题。李元华也认为中国歌剧重包装、重形式,没能很好借鉴传统戏剧的一些表现方式。乐评人景作人认为,现今我国原创歌剧在形式和风格上摇摆不定,在创作动机上受领导制约太多,歌剧创作往往“速战速决”,难以创作出精品。
(三)民族歌剧创作的走向
批评之余,与会嘉宾也在歌剧创作走向和策略上提出许多真知灼见。景作人认为,歌剧创作要考虑到周期长、难度大的特殊性,各地院团在布置任务时务必要多从艺术角度出发,认真布置作曲,进行方案研讨,充分论证后方可实施。陈小朵结合歌剧《林徽因》的创作经验,阐明剧创作在于怀揣融合的理念,既要保持歌剧的张力激情,又兼容深邃的思想,令观众有观赏欲望。李元华认为歌剧导演、作曲、指挥要有团队合作意识,创作时应该在一起探讨。徐占海认为歌剧要以音乐为主线,要用中国故事、中国语言和中国音乐。王晓岭认为中国歌剧要打破板腔体和西洋式歌剧的界限,打破歌剧和音乐剧的界限,打破歌剧与地方戏的界限。北京艺术研究所傅显舟赞同王晓岭的“破”与“立”,认为只有融合,歌剧才会焕然一新。
二、“中国美声——
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的质疑与回应
4日晚,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了“中国美声”——现代京剧交响音乐会。金曼、戴玉强、魏松、莫华伦等歌唱家用美声唱法演绎了《杜鹃山》《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四个经典京剧的片段,论坛以此作为专题展开讨论。沈阳音乐学院刘聪认为交响乐队伴奏总体是成功的,但京剧打击乐的缺席使得乐队力度难以凸显。他进而反思,去掉打击乐和京剧味儿,更加歌剧化、国际化,而打击乐的力度谁来替代等问题。韩万斋直言现代京剧为了走向国际化,去掉原来的配置是失败的。他认为“三大件”是京剧音乐的“筋”,打击乐是京剧的“骨”,一定要保留下来。傅显舟倡议打击乐的问题可以尝试用西方爵士中的铜管来强调节奏感。中国传媒大学徐辉坦言,现代京剧改编成交响乐的实践从京剧角度来看难度很大,如果说它要做成民族歌剧是值得肯定的。冯宝宏从演唱的角度对比了传统戏剧京剧与歌剧在演唱上差异并现场进行了表演,生动地呈现了两种艺术的咬字差异。
金曼重新确立了讨论的语境,强调“中国美聲”是一种探索,并不是改造京剧,而是借鉴京剧唱歌剧。她强调演唱是严格按照京剧曲谱诠释的,但在行腔归韵方面和京剧上采取了不同方式方法,行腔学习京剧,而归韵则采用美声唱法中的快速归韵方式。金曼强调“中国美声”并非是到国外推广京剧,而是尝试能否用中国美声唱好国粹。“中国美声”体现了文化的流变,随着时代发展京剧交响化、国际化道路也将继续探索下去。
三、中国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共享
联盟成立的必要性
5日上午,论坛分会场就中国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共享联盟成立进行了讨论。戴玉强主持会议并说明了中国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共享联盟建立的目的。在具体操作层面,“联盟”以北大歌剧研究院作为运作执行中心,负责对联盟成员单位的师生进行统一培训、辅导,并向联盟成员提供剧本、曲谱、导演构思、舞美、灯光、服装、道具设置图等完整资料并复制推广。金曼认为歌剧创作不是先走市场,而是要通过实践检验,对市场和观众负责。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王凯歌介绍了该院在歌剧排演方面的经验以及社会反响,进一步证实联盟在歌剧推广上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丁义则从生源质量角度提出了各地高校表演歌剧存在的困难。天津音乐学院赵振岭提出如何“联”的问题。吉林师范大学颜铁军认为,联盟的内涵在于以追求社会效益为目标,以“项目与子项目”科研形式为依托,以表演原创歌剧、表演民族歌剧、校园传播为主体。广西师范大学蔡韧从该校的实践成果出发,阐明地方高校表演歌剧的可行性。
展 望
讨论中,专家不回避矛盾,对当下我国歌剧创作的观念、剧本、表演、市场运行等现存问题进行了批评,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专家们观点鲜明,相左之处,据理力争,体现出学术的民主性与开放性。论坛展现的新观念和学术探讨的新风格、主办者北大歌剧研究院的创新实践活动以及中国高校原创艺术精品共享联盟的成立与实施,都将为中国歌剧的发展奠定基础,为我国歌剧的创作实践拓展了新方向。
颜铁军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王彦华 吉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