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与干预机制

2018-08-15 00:51李国敏窦银科
山西煤炭 2018年1期
关键词:条约南极环境影响

李 玮,李国敏,窦银科

(1.太原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太原 030024;2.太原理工大学 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太原 030024)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加快,人类对南极资源的需求及认识和开发南极的能力与日俱增。1989年以来,已有1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者登临了南极,60°S 以南的南极区域已建立的科考站82个,2010年以来,人类每年从南极捕获磷虾近20万t。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对南极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以最大程度降低人类南极活动的环境影响为目的,深入分析现有环境管理体系的局限性,探索有效控制人类南极活动规模和强度的干预机制尤为必要。

1 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1.1 南极人类活动的主要类型

关于南极地区人类活动分布的相关研究表明,科学考察、旅游和渔业资源开发是目前人类在南极的三类主要活动方式,且三种活动高度聚集在南极半岛地区[1]。国内外学者对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做了大量研究,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了梳理,旨在综合分析南极人类活动对脆弱的南极生态产生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1.2 各类型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

1.2.1 南极科考的环境影响

据“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COMNAP)统计,60°S 以南的南极区域共有科考站82 个,各类临时性的观察站点和避难所更是数以百计[2]。考察站基础设施建设对原始植被及动物栖息地造成了损害[3]。机械通道建设改变了原有的环境地貌[4],频繁的车械、船只和航空活动,大量消耗燃油,增加了燃油泄露和污染。考察站废弃物中含有重金属、有毒有机污染物[5]以及放射性核素等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传递进入南极生物体,直接参与机体的生命过程[6],对南极生物的新陈代谢等生理生化过程产生干扰,甚至导致生理病变及遗传基因变异等[7]。人类丢弃的金属废料、废旧电池、废弃线材等,对南极动物产生危害。科考项目的野外考察活动因所需样品采集的随意性或采样作业对目标生物资源不珍惜造成的浪费,对南极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1.2.2 南极旅游的环境影响

南极旅游是人类了解南极最直观的途径。1989年以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成熟,南极半岛的200处地点和20个考察站被人类造访,35个地点被频繁访问,近10个地点每年有10 000名左右游客到访。目前,登临南极的游客累计已超过10万人次,且平均每年以10%~15%的速度递增[8]。BENDER等的研究表明,南极旅游人数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未来南极旅游需求将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9]。

旅游产生的垃圾会污染南极生态环境,密集的人流干扰了当地动植物的正常生态状况[10]。交通运载工具的燃油消耗、泄漏及污染物排放污染当地土壤、空气,损害地表植物。人类在南极的石油燃料年耗量达数十亿升,造成南极土壤被碳氢化合物严重污染[11]。旅行者自身也成为各种微生物与致病细菌的潜在载体,造成外来物种入侵[12]。

1.2.3 南极渔业活动的环境影响

南极海洋生物资源极为丰富,包括海豹、鲸、磷虾等,其中磷虾数量最多,是目前南极渔业的主要收获[13]。南极渔业活动的分布与其捕捞对象南极磷虾的分布密度相关,集中于南极磷虾的最大密度分布区南极半岛[14]。现有研究表明,人类大规模捕捞已经导致南极磷虾数量逐年锐减[15]。

2 南极条约体系及其局限性分析

当前,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管理体系及各国的南极战略或政策对人类在南极的活动做了一些政治和法律意义上的约束[16-17],这些约束限制了人类在南极的活动。

2.1 南极条约体系在南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南极条约体系是由《南极条约》等6个条约构成的南极环境管理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冻结一切南极主权要求,禁止一切对南极矿产资源的开发活动,鼓励在南极开展科学研究与考察。南极条约体系从不同的方面对资源开发及各类基础设施建设进行了原则上的限制[18]。《保护南极动植物议定措施》通过设立自然保护区,禁止一切采集和捕杀南极动植物的行为及任何种类的非本土动植物和个别微生物的引进;《保护南极海豹公约》禁止一切对南极海豹的商业性捕捞;《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对包括海豹、鲸在内的南极珍贵海洋动物设置了禁捕、设立保护区等一系列措施;《南极矿产资源活动管理公约》对未来南极可能出现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进行了规范;《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估机制”,规定对所有在南极的人类活动实行环境影响评估,还规定了动植物保护、废弃物处理、防止海洋污染、设立特别保护区等一系列具体的环境保护制度[19]。《南极条约》协商会议还对南极旅游活动设立了限制:禁止载有500 人以上的游船在南极靠岸,南极每个地点每次只能有一艘游船靠岸,每次上岸的游客不得超过1 000 人,上岸的游客每20 人必须至少配备一名导游等等。可见,南极条约管理体系对人类在南极活动的范围和类型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人类对南极资源的掠夺和破坏,这些限制措施的顺利实施对保护南极环境意义重大。

2.2 南极条约体系的局限性分析

尽管以《南极条约》为主的南极条约体系制定了一系列保护南极环境的限制措施,但这些管理措施并未得到有效执行[20]。一方面,抽象的政策理念缺乏可操作性。例如,《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大多数条款多是抽象的环保理念,对人类活动的环境评估制度,几乎只能算是指导性原则而非量化的可操作性规则。如规定“如果一项活动被确定大于轻微或短暂的影响,则需要进行环境评估”,但并没有对“轻微或短暂”做出明确的界定,什么程度为“轻微”,多长时间为“短暂”,这导致了南极环境评估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另一方面,管理主体的协商性或非中立性不利于政策措施的有效执行。作为南极条约的缔造者和管理主体,南极条约协商国(the Antarctic Treaty Consultative Parties,ATCPs)本身是协商性质的组织,任何在南极条约协商会议上通过的条约或议定书实际上是各协商国利益博弈的结果,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各协商国为了获取政治利益而无暇顾及对环境管理措施的监督和完善。

3 基于碳足迹的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构建

3.1 以碳足迹研究为切入点,量化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制定可操作的管控措施奠定基础

抽象的政策理念和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是制约现有南极环境管理体系作用有效发挥的瓶颈。“碳足迹”起源于“生态足迹”,是度量区域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考虑到南极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影响,从碳足迹的角度度量其环境承载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构建南极人类活动碳足迹的概念方法体系,对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进行量化,从而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

3.2 以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探索建立以公共参与为主,行政管制和市场激励为辅的南极人类活动调控机制

根据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研究,政策执行的激励约束手段主要有行政管制、市场激励及公众参与三种类型。对南极而言,无主权归属的国际共管状态使得行政约束效果不佳;日益提高的人均收入水平和人们的好奇心使得市场对于南极人类活动起到了激励作用,增加了南极人类活动的规模以及其造成的环境影响。

公众参与型调控机制虽然见效慢但效果更为持久,该调控机制最大特点就是行为动力是内生的,若行为人自律性不足或者环境责任感不高,此类调控机制就会失败。为此,探索建立以公众参与为主导,综合南极条约约束机制、利益相关者责任分担机制、转变公众观念和消费方式的环境教育机制、能源结构调整机制及技术提升机制的南极人类活动调控机制,最大程度地调动利益相关主体的积极性。

3.3 运用主体行为分析方法,建立符合不同主体意愿的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

政策建议能否得到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相关行为主体信念和意愿的影响。南极作为具有无主权特性的地理存在,任何条约和管理措施都难以通过政治或法律的强制手段发挥有效作用。鉴于此,运用主体行为分析手段,采用扎根研究法对通过深度访谈获得的定性资料进行分析,对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的不同利益主体在行为倾向和意愿上的不同特征进行细分,梳理政策体系对主体行为倾向和意愿的影响路径,形成对不同主体有差别的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

4 结论

本文全面梳理了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分析了以南极条约为主的南极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局限性,并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南极人类活动环境影响干预机制的理论框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人类在南极的活动强度正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旅游、科考、渔业资源开发等人类活动已经给脆弱的南极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以保护南极环境为目的对南极人类活动进行干预已经迫在眉睫;当前以南极条约为主的南极环境管理体系在控制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上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可操作性不强,不足以遏制人类活动对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碳足迹能够量化人类活动的环境影响,为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奠定了基础,南极人类活动干预机制应以公众参与为主、符合相关行为主体的意愿。

[1] PERTIERRA L R,HUGHES K A, VEGA G C,etal.High Resolution Spatial Mapping of Human Footprint across Antarctic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Strategic Conservation of Avifauna [J].PLOS ONE,2017,12(1):1-20.

[2] 王自磐,陈丹红,赵萍,等.南极人类活动的环境负效应与管理对策[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25(7):33-42. WANG Zipan,CHEN Danhong,ZHAO Ping,etal.Environmental Negative Effects an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Human Activities in Antarctica[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8,25(7):33-42.

[3] 赵烨, 李天杰, 赵俊琳. 人类活动对南极乔治王岛菲尔德斯半岛环境的影响[J].极地研究,1998,10(4):262-271. ZHAO Ye,LI Tianjie,ZHAO Junlin.Human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of Fildes Peninsula of King George Island,Antarctica[J].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1998,10(4):262-271.

[4] 郑先昌.人类活动对南极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2):37-40. ZHENG Xianchang.Research on the Human Activities Interference with Soil Ecosystem in the Antarctic Continent[J].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7,6(2):37-40.

[5] WILD S,MCLAGAN D, SCHLABACH M,etal.An Antarctic Research Station as a Source of Brominated and Perfluorinated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to the Local Environment [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49(1):103-112.

[6] 李依婷,王峰,郝志玲,等.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土壤重金属环境基线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38(12):67-71. LI Yiting,WANG Feng,HAO Zhiling,etal.Baseline Values for Heavy Metals in Soils on Fildes Peninsula,Antarctic[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5,38(12):67-71.

[7] BARBOSA A,MAS E D,BENZAL J,etal.Pollution and Physiological Variability in Gentoo Penguins at Two Rookerie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Human Visitation[J].Antarctic Science,2013,25(2):329-338.

[8] 凌晓良,朱建钢,颜其德,等. 南极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23(6):120-124. LING Xiaoliang,ZHU Jiangang,YAN Qide,etal.Antarctic Tourism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J].Ocean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06,23(6):120-124.

[9] BENDER N A,CROSBIE K,LYNCH H J.Patterns of Tourism in the Antarctic Peninsula region:a 20-year Analysis[J].Antarctic Science,2016,28(3):194-203.

[10] 郭培清.南极旅游影响评估及趋势分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3-16. GUO Peiqing.The Impact Assessment and Trend Analysis of Antarctic Tourism[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07(5):13-16.

[11] 陈丹红.南极旅游业的发展与中国应采取的对策的思考[J].极地研究,2012,24(1):70-76. CHEN Danhong.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tarctic Tourism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China Should Take[J].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2012,24(1):70-76.

[12] HUGHES K A,CONVEY P.The Protection of Antarctic Terrestrial Ecosystems from Inter-and Intra-continental Transfer of Non-indigenous Species by Human Activities:A Review of Current Systems and Practices [J].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2010,20(1):96-112.

[13] 唐建业,石桂华.南极磷虾渔业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资源科学,2010,32(1):11-18. TANG Jianye,SHI Guihua.Management of Antarctic Krill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s Distant Water Fisheries[J].Resources Science,2010,32(1):11-18.

[14] 黄洪亮,陈雪忠,刘健,等.南极磷虾渔业近况与趋势分析[J].极地研究,2015(1):25-30. HUANG Hongliang,CHEN Xuezhong,LIU Jian,etal.Analysis of the Status and Trend of the Antarctic Krill Fishery[J].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2015(1):25-30.

[15] 杨文杰,许柳雄.环境因素对南极磷虾资源分布影响的研究进展[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4,29(3):316-322. YANG Wenjie,XU Liuxiong.A Review:Research Progress 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Resource Distribution of Antarctic Krill[J].Journal of Dalian Ocean University,2014,29(3):316-322.

[16] 郭培清,石伟华.《南极条约》50周年:挑战与未来走向[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1): 11-16. GUO Peiqing,SHI Weihua.The Antarctic Treaty at 50: Challenges and Future Trend[J].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ocial Sciences Edition),2010(1):11-16.

[17] 丁煌.极地国家政策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DING Huang.Annual Report on National Polar Policy Research[M].Beijing:Science Press,2016.

[18] 凌晓良,朱建钢,陈丹红,等.透过南极条约协商会议文件和议案看南极事务[J]. 中国软科学,2009(S2):290-297. LING Xiaoliang,ZHU Jiangang,CHEN Danhong,etal.Perspective Analysis on Antarctic Affairs Based on Paper and Recommendation of Antarctic Treaty Consultative Meeting[J].Journal of China Soft Science,2009(S2):290-297.

[19] 王婉潞.南极治理机制的类型分析[J].太平洋学报,2016(12):77-86. WANG Wanlu.An Analysis of Types of Antarctic Governance Regime[J].Pacific Journal,2016(12):77-86.

[20] 陈力.南极治理机制的挑战与变革[J].国际观察,2014(2):95-109. CHEN Li.The Challenges and Changes of the Antarctic Governance Mechanism[J].International Review,2014(2):95-109.

猜你喜欢
条约南极环境影响
作为国际法渊源的条约
我去南极能住哪儿
来到南极要补课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环境影响评价》征稿订阅及广告征集启事
“三线一单”与环境影响评价衔接研析
美不续签俄美仅存军控条约?
南极大逃亡
难忘的南极之旅
农民需要“不平等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