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丽荣
今天,当我们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改革开放走过的路径,不禁由衷怀念一位老人,30多年前曾引领河北人民开启改革开放事业的省委第一书记高扬。
1982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已退居二线的前农垦部部长高扬担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时,他已经73岁,在现职省委第一书记中是年纪最大的一位。谁都知道,这是政坛特例,若非特殊需要,中央不会做出这一破格的任命。
高扬(1909—2009),辽宁辽阳县人。1936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经济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一二·九”运动。大学时代就阅读了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列宁回忆录》等进步书籍,抱定了为革命终生奋斗的志向。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县委书记、地委书记、军分区政委。解放战争时期,历任辽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民运部部长等。解放后,历任辽东省委书记、东北局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工业工作部副部长、化工部部长、吉林省委书记、农垦部部长、河北省委第一书记、中共中央党校校长等职。是第一、第二届中顾委委员,中共十二大人事准备工作13人小组和中共十三大人事准备7人小组的成员。他一生命运多舛,经历丰富;为人正直,敢讲真话,敢挑重担,从事过党政工农多部门领导工作,且在工作中建树颇多。用党内一些老同志的话说,“这是一个干事情的人。”
1937年11月,高扬受党的派遣,率八路军第一游击纵队,由山西进入太行山,来到邢台山区的浆水镇以及赞皇、井陉等地,开展抗日武装、政权建设工作。抗战中,一本《资本论》伴随他战斗生活在太行根据地,发动、组织群众积极配合刘邓大军。因为工作出色,邓小平提议他兼任太行第一军分区政委。在同甘共苦的战争岁月中,高扬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高扬到河北任职与邓小平的推荐有着直接关系,直到2004年高扬接受记者采访时才将谜底揭开:“我是小平的老部下,他对我非常了解,所以那个时候他就想到了我!”
高扬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河北省委的班子建设问题早已摆上中央的议事日程。此前,中央曾两次专门召开河北汇报会议和河北工作会议,并两次充实调整省委领导班子,期待河北的形势有所好转,但直到1982年5月,前任省委班子没有向中央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1982年5月的一天,时任国务委员的余秋里在同高扬一起散步时,曾给他吹风:中央准备让你到河北去工作,你觉得怎么样?对河北的情况,高扬有所耳闻。他从农垦部退下来后就已经决定回到老本行——从事经济学研究,所以,他婉转地告知余秋里,从长远着想,是否请中央另外考虑人选?
1982年6月9日,当时分管干部工作的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向他传达了中央的决定。习仲勋说:“由于你经历全面,又有地方工作经验,小平同志还是推荐你去,中央也赞同。”面对河北的复杂局面,高扬清楚地知道中央和小平同志最希望他做什么。从中南海出来,他径直驱车来到农垦部原秘书韩立成办公室,对他说:“一生中,这恐怕是组织上最后一次分配我的工作了,我不能拒绝……”
1982年6月20日,高扬只带秘书韩立成一人,赶赴石家庄走马上任。
抓大团结,凝心聚力破解难题。高扬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平复派性,抓安定团结,凝聚人心干事业。用他的说法叫作“舒筋活血,消积化瘀”。他提出的“三点主张”和“一个要求”(即:一是省委班子作小调整;二是地市委班子不动;三是要真正搞大团结。要求暂停争论,实现安定团结,努力做好各项工作。)安定了人心,特别是安定了各级干部,为以后有步骤地整顿、改革创造了条件。为开拓出安定团结的局面,他亲手处理了几起多年难以解决的打击报复案件,给广大正直的干部和群众撑了腰,壮了胆;他号召各级党委在歪风邪气面前要上下一致,互相信任,互相支持,要敢于碰硬;他创造条件,鼓励那些肯干事情的人从派性的纷争中脱颖而出。在实践中,逐步改变了河北政界不正常情况。
视杂文事业为思想解放事业。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乍起,思想观念需要解放,精神枷锁需要打碎,文化禁锢需要冲破,尤其在河北,这些阻力重重,起步维艰。高扬到任后率先选择杂文为突破口,热心支持杂文事业,鼓励杂文为改革开放呼吁,以此推动当时的解放思想运动,使其发挥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先锋作用。1983年11月,河北省杂文学会成立,高扬任名誉会长;不久,又先后创办了杂文报刊,给新时期杂文发表提供了阵地。高扬也拿起笔来,积极撰写杂文,先后发表了《关于写杂文的三点意见》《论诬告》以及《“急躁情绪”赞》等篇,在省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挣脱僵化思想,发挥了引领作用。他站在法律和社会公德的角度,从纷繁的现象中,敏锐地抓住“诬告”这个倾向性问题,痛斥那些以诬告手段害人的做法,提出了反诬告的具体措施,在全国引起共鸣。在高扬的影响下,全国其他省份(山东、福建、上海、北京、天津等地)也纷纷成立了杂文的群众性学术团体,相继形成了杂文创作和研究的热潮,促进了全国思想解放事业的展开。
运用文化的力量,推动各项工作。高扬提倡用“小说”来指导工作,用“杂文”来扶正祛邪,用文学社团培育文艺新人,用文化基金促文艺繁荣,用精神力量来振兴事业。1983年7月,高扬代表省委向全省人民提出的“振作精神,振兴河北”的“双振”口号,在干部中提倡和发扬知难而进的主动精神,奋力拼搏的献身精神,百折不挠的力争精神和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振作精神”后来成了振兴河北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当时全省出现了“奋力拼搏争上游,工作更上一层楼,深入基层抓典型,打开局面创一流”的热潮。
高扬到涿州企业视察
酷爱调查研究,强调决策来自于调查研究。高扬在河北工作的第一年,去城乡调查两个半月,走了8个地区,38个县。以后两年搞调研的时间大致如此。他的讲话、文章、批示,以及各项决策建议,甚至包括“四化”干部的推荐,都是他调研的结果。省里不少干部说,高扬工作作风的特征是讲求实效、精确、实际、给人以新鲜、真切、向上的思想和感受。同时,高扬还很注意科学安排省委的活动,为省委一班人到下面调查研究创造条件。在高扬的带动下,省委班子都自觉搞调查研究。通过调研,省委常委会一班人开会都说新话了。
高扬还提倡建立调研机构,党政领导机关要建立研究室,建立“智囊团”,提倡培养和依靠智囊式人物,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此举在全国是首创。他还要求县委书记两个月之内写一个调研性的报告,或调研心得文章给省委,要能讲出新情况、新体会来。有些县委书记由此得到启发,尝到甜头,开始自觉定期写调研文章了。
高扬主编《河北经济文章选编》,就是调查研究的结果。该书出版以后,在省内省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河北的广大干部把这批文章比作一场场“润物细无声”的“及时好雨”。这一活动大大促进了全省干部的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给实际工作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人民日报》特约高扬著文回答《为什么要编写经济文章?》。高扬在198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上发文,是这么回答的:我就想用编写经济文章的办法,让有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合作来写,把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说明某个经济规律、某项原则原理。
高扬以古稀之年在河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创下了广为传扬的政绩,圆满完成了中央交办的重任,赢得了各方的好评。3年间,他带领省委一班人,团结全省人民,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精神运用于河北的实际,努力打破禁锢人们头脑的精神枷锁和僵化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稳定局面、经济建设、文化引领、机构改革、落实政策、整顿党风、改革开放等各项工作中,效率高、成绩大,使“落后一大截”的河北省各项工作迅速赶上了全国步伐。
1983年3月18日,中共中央书记处议定河北省委的班子时,很顺利,用了不过5分钟的时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幽默地用“风平浪静”这四个字,称道河北省当时出现的安定团结局面。这个局面与此前全省“全国上访第一”、工作“落后一大截”的现状相比,确实发生了大的变化。同年6月16日,胡耀邦总书记又派中央书记处书记郝建秀到河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干部群众对省委的评价,并指导河北的工作。与此同时,《瞭望》杂志和《文摘报》发表文章,赞扬河北省1983年的“五大成就”——大旱之年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六五”计划;棉花增长一倍,成为亩产百斤以上皮棉省,从后进行列跃居全国第二位;太行山区开发研究取得显著成果……
1985年6月高扬离开河北后,邓小平同志曾感叹:看来用高扬用晚了!
而他的前任河北省委第一书记金明曾说,“高扬同志开创了河北工作的新局面,我没完成好党中央交办的任务,对不起小平同志,也对不起河北人民。”
时任省委秘书长的白石,称高扬为“严师益友”;文学青年称他为“忘年交”;时任省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的肖风同志,生前曾对高扬在河北关于思想方法和领导作风的实践活动总结了一句话,就是“三个善于的统一”:善于结合——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河北的实际相结合;善于综合——把多方面各种形式的工作综合统筹为实现创造安定局面这个当时首要的任务的系统工程;善于创新——创新源于结合、综合的实践,创新寓于、用于推进结合与综合的实践过程中。
高扬在河北,几乎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这一事业,但他对生活却是淡泊的,老两口常年住在机关办公室,吃在食堂,他和老伴的床就在那间方形办公室的一角。每天,从早晨到深夜,高扬在办公桌前处理全省最重要的公文,读书,写文章,而老伴就坐在他斜对面的床上,守着他,护着他,织她那永远织不完的毛衣,或者洗衣服、做家务。遇有干部来谈话,老伴便悄悄溜到无人住的闲房间或到秘书那里、值班室那里坐坐。
我们不妨透过高扬离任前的一件小事,去感知其独特的工作作风。
1985年因为下基层调查研究,高扬对省委研究室报送的一个调研报告迟批了几天,为此,他还表示道歉。这个材料,实际是省委1984年工作总结和1985年的工作计划。他在5月2日批给时任省委秘书长白石的一段话中写道,这个材料处理得晚了,是因为我出差和视力出毛病给耽误了,很抱歉。
当时,河北省第三次党代会就要于1985年5月24日召开,29日结束,高扬在这次会上做闭幕词后,大会选出省委的新班子,他就要离开河北了。而在这之前三周的日子,他还念念不忘批办一件关于调研的材料,而且批得这么认真。这种谦逊作风,多少年后都令人感动。
1985年6月,即使在欢送高扬离任的一次饯行中,他也没有忘记通知省委秘书长白石,要求参加饯行的同志一律“AA”制。他的老朋友从北京来河北看他,他嘱咐秘书长,朋友的食宿费用由他自行解决。
晚年的高扬,患病期间曾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习近平等领导的关怀和慰问。2008年4月下旬的一天,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到北京医院看望了病榻上的老人高扬。高老的长子白拜尔目睹了这一感人的场景。当时,习近平走到高老面前,亲切地微笑着握住高老的双手,真诚地问候。当老人家试着要站起来时,习近平极为关切地说,您别动,我是特意赶过来看望您的。
“您还记得吗?您在河北省当第一书记的时候,我是正定县委书记,是您的老下级。”习近平缓声地说。
高扬老人似乎回忆起来了,也笑容满面地点头……
整个谈话有半小时,像家人在一起聊天一样,轻松愉快。白拜尔事后回忆说:“我也不紧张了,习近平同志真好!”
一个卧病榻的近百岁的老人,被新一届中央领导挂念着,一方面说明中央领导人的平实作风,一方面也说明高扬同志德高望重,百岁弥坚。
2009年3月29日,高扬走完了他多姿多彩的人生之路,享年100岁。太行山有幸埋忠骨,这位世纪老人永远长眠在了他曾经战斗过的这片热土。高扬在河北的精神风范,将永远激励河北人民在改革开放的新征程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