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富庆
云南省芒市轩岗乡果蔬专业合作社,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条例》,由银建芬等20户农户发起,于2007年7月20日召开全体设立人参加的成立大会,会上通过了《芒市轩岗乡果蔬专业合作社章程》,选举产生了理事长、监事长、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2007年10月23日在原潞西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由于2010年芒市地名变更,合作社于2011年7月变更为现用名称芒市轩岗乡果蔬专业合作社,法定代表人银建芬,负责人为钟世海,所在地为芒市轩岗乡芒棒村,成员出资额48.966万元,入社成员119户。业务范围为组织采购、供应成员所需的肥料、农药、种苗、包装物材料等;组织收购果蔬种植所需的种子、肥料、包装材料等;组织收购销售成员种植生产的果蔬产品;开展成员所需的运输、贮藏、加工、包装和销售等服务;引进新技术、新产品,开展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和咨询服务。
截至2017年12月,合作社由发起之初的轩岗乡芒棒村119户组成的合作社,发展到5个乡镇(轩岗乡、风平镇、遮放镇、芒市镇和五岔路乡)11个行政村,入社农户达1 573户,柑橘种植面积由最初的6.67 hm2发展到1 142.33 hm2,2017年预计(投产401.33 hm2)收购及销售柑橘鲜果12 967.3 t,西瓜 300.0 t,马铃薯 822.0 t。合作社固定资产得到增加,净资产达到2 323.7万元,在轩岗乡芒广村建设了一个占地0.67 hm2的农副产品收购交易场,建有办公、生活用房2幢1 200 m2,钢架结构农副产品交易棚1 700 m2。
3.1 扩大经营渠道,增加经济效益 一是积极拓宽合作社产品销售渠道。合作社积极参加了省外、省内及各市举办的产品展销活动,通过展销活动,不仅提升了合作社的影响力,而且拓宽了合作社产品的销售市场,使合作社产品畅销国内外,国外销往东南亚地区,国内销往上海、北京、广州、成都和重庆等地,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销售网络。二是积极开展“农社对接”和“农超对接”经营模式,不仅减少了合作社营运成本,而且降低了合作社的市场风险。
3.2 创立品牌,注重品质 品牌是合作社的生命,品牌是合作社创造效益的保障。一是派遣合作社人员到省、市参加技术培训,不断提高社员的技术水平。二是邀请专家、教授亲临合作社讲课和进行技术指导,不断提高社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三是注重科学管理。从抓无公害生产基地到生产绿色食品,再发展到生产有机产品;从抓产品质量到改换各种包装,产品质量逐步提升,食品安全得到保障。四是积极创新创优创立自己的品牌。
4.1 建立健全农产品销售网络,搞活商品流通 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是实现农产品交流价值的关键所在。因此,应继续发挥合作社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原有的协作经销商,扩大销售市场区域,建立健全销售网络,确保农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强化订单基地建设,稳固发展订单农业,组织更多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进入国内大中城市市场,搞活商品流通,促进发展。
4.2 加强合作社体系和科普基础建设 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需求,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和加工业,提升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加强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水平。
4.3 扎实工作抓重点,严格标准创特色 一方面,进行试验示范新品种1个,每个品种设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点5个,每个点667 m2,合计试验示范点5个;建立创新高产示范基地1.33 hm2,品种为在当地推广种植2 a以上的优质良种或特色品种,年示范品种数量5个。
另一方面,合作社的主体业务继续采取“合作社+公司+基地+科技+农户”的运作模式,实行订单全额收购,发展的主要品种是具有地方特色优势的砂糖橘以及冬季生产的甜脆玉米、无筋豆、马铃薯和瓜类等产品。
4.4 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发展 延伸产业链,以解决环境污染、产品卫生与质量安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创新产品销售方式,为群众解决产品销售困难,排除后顾之忧,使农民利益扩大化,协会效益合理化,推进农产品产业化经营。计划建设133.33 hm2规模的标准化种植生产基地1个,33.33 hm2观光旅游农业基地建设1个。
4.5 开展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特色产品品牌 在实施生态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发展思路,着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产业的德宏果蔬种植产业,并以果树为中心,配套发展林下养殖、特色蔬菜,从生产无公害产品开始,逐步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打造有机水果、有机蔬菜等特色产品品牌,带领农户走科技兴农、科技富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