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勇
(铜仁日报社,贵州 铜仁 554300)
2018年年初,全国8家地市报办的都市类报纸休刊,引来了一阵叹息,省级党报办的《西部商报》《新疆都市报》等7月初也宣布告别历史舞台,传媒界又是一阵唏嘘。
纸质平面媒体面临新媒体的冲击,这是现实存在的。当然,忧患意识是需要的。历史已经证明,任何一种新媒介的出现都不会导致原有媒介形式的消亡,而是逼迫传统媒介在新的格局中重新寻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功能定位。因此,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为纸媒自身的功能提升提供了机遇。如何利用传统纸媒品牌的受众忠诚度和公信力,进行信息和服务延伸?如何通过延伸的服务增加用户黏度,把用户牢牢锁定在纸媒品牌麾下,并进行用户多元价值开发?这是面对网络媒体冲击的纸媒必须面对的问题。
业界普遍认为,新媒体环境下的报业应该是全媒体的概念,报社不是报纸社,也不是报道社,而是全媒体资讯供应商。在这里,“报”与“纸”可以分离,“报”脱离“纸”亦可以单独存在,报道是内容,报纸只是其中的一种载体。由于未来可能摆脱“纸”的高成本、低效率的束缚,“报”还能够依托更多媒介,获得更加顽强的生命力。
通过剖析媒体融合成功的范式与榜样,党报从业者要认真对照标杆撸起袖子加油干,围绕大方略、时间表与线路图设计的“四梁八柱”,全心全意融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攻坚战,全力以赴成为改革的见证者、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在推进全媒体战略中,党报要坚持“内容为王、移动优先”,要坚持在“创新、提升、求质、重效”上下功夫,实现“一个突出、两个强化、三个着重”。“一个突出”,即,突出全媒体思维;“两个强化”,即,强化政治家办报意识,强化职业家办报素质;“三个着重”,即,着重研究新媒体发展新特点,着重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提升哲学思考,着重激发采编人员潜能,锤炼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采编团队。
在党报全媒体新闻内容生产中,党报采编人员应减去对新闻时效的片面追求、全景式写作;加上新闻的“第二落点”、述评与解读、视觉化与显像化并加上新闻的层次化写作,以满足多终端的需求,这就需要党报采编人员不断提升自身理论素养、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和专业技能。
加快培养复合型编辑。采编深度融合,关键在于人才。由同一套人马实现多种媒介的采编工作,这才是融合的最高境界——人力资源高度共享,生产效率最大化。采编模型不但人力资源高度共享,更重要的是采和编深度融合,实现了各媒介之间的良性互动。信息在掌媒和网络发布后,编辑可以及时收集到读者的反馈意见,并再次反馈给一线采访的记者,把用户的关心和需求反映在此后的纸质报上,编辑在报纸版面的制作中也会根据网上反馈进行相应的突出或弱化处理。
该采编模型鼓励、要求编辑必须熟练掌握多媒体编辑技能,适应各种媒体的传播特性,随时随地为特定媒体加工出最适合的信息产品,熟练掌握双向传播工具,并且具有高超的舆论引导能力。之外,要改变传统编辑意识,还必须建立鼓励掌媒和网络发布为第一发布渠道的考核机制。
加快培养复合型记者。为了避免各媒介采编流程之间的封闭,实现不同媒介的融合,首先要从采的环节打破,即各媒介使用统一的采访源。这种采编模型的实施必须依靠复合型记者,也就是同时具备文字、摄影、摄像能力的记者。从简化业务流程、提高信息利用效率、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同一次采访最好能够同时实现文字、图片、视频的采集。之后,记者将多媒体“稿件”传到发稿平台,供编辑中心各分别取用,不同媒体分别发布。同时,努力打造“复合型记者团队”。
加快人事制度和薪酬分配改革。人事制度、薪酬分配等党报改革重环节的关键,努力让实干苦干的员工有盼头、有收益、有地位、有尊严,充分发挥他们“领头羊”“领头雁”的最大作用,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获得感。同时,再造采编流程,设立全媒体采编指挥中心,把不同传播媒介间采和编的深度融合,实现“四个统一”,即统一指挥调度、统一协调采编、统一流程管理、统一技术保障。各“兵种”在融合平台上实时联通,资源共享,24小时滚动编发新闻,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滚动编发新闻的业务平台。
综前所述,党报编辑记者要尽快由单一型的采编人员到复合型采编人员的转变,适应自身媒体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和受众的需求。全媒体时代,党报编辑须具备高度的政治敏锐力、捕捉收集信息的能力、选题策划能力、沟通能力、营销能力等六种能力。
在全媒体战略实操运行中,党报编辑在选题研判上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掌媒突出“快”。线索初步核实后,立即在微博、微信、APP上发布,遵循“发布优先”原则。
二是网络突出“多”。一边采访,一边向发稿平台发送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可以碎片化。后方编辑同时收集各种背景资料,并对记者发回的信息进行编辑,把尽量多的信息发布在网络上。
三是报纸突出“深”。作为最后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报纸一定要突出深度和思想,充分考虑掌媒、网络发布后受众反馈的需求。
四是成果突出“精”。可以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中的新举措、新成果、新亮点和新经验,运用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在社会效益优先的前提下,大力推出专题、专辑、专著等延伸优质产品,加强重要成果的运用,持续扩大党报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