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同志的家风

2018-08-15 08:12
青春期健康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刘伯承子女孩子

■ 文 本刊记者整理

前排左起:刘蒙(二子)、刘太迟(三子)、刘雁翎(三女儿),后排左起:刘弥群(二女儿)、刘解先(大女儿)、汪荣华、刘伯承、刘太行(大儿子)、刘佥泰(侄女)

刘伯承的一生,经历了中国革命的全部过程。他一生戎马、战功卓著,享有“军神”的美誉。毛泽东评价他是“一条龙下凡”,朱德称他“具有古名将风,是不可多得的军事奇才”,陈毅也赋诗盛赞“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但是,在子女们的眼中,父亲刘伯承就只是一位父亲,和全天下的父亲一样,用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的方式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直做人、原则做事。

住房上严守原则

1951年,刘伯承举家搬到南京,住在一幢二层小楼里。那时,家里已经有了4个孩子:长子太行,长女解先,二女儿弥群,小女儿雁翎。到南京后,刘伯承的妻子汪荣华又生了两个儿子:阿蒙和太迟。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这一大家子人的住房渐渐紧张起来。军事院营房部多次提出要给刘伯承加盖房子,可是每次都被刘伯承拒绝了。后来,营房部在没有请示他批准的情况下,趁他到北京开会的功夫,先斩后奏,在他家的楼房后面加盖了两间平房。

刘伯承从北京回来,看见这个情况,当即严肃批评营房部说:“你们总说我住房紧张,我一家人住着一幢小楼,老百姓有这种条件吗?”随后,一贯坚持原则、说一不二的刘伯承坚持把这两间加盖的平房分配给了他身边的工作人员。

而且,刘伯承早在子女结婚之前就立下了规定:结婚之后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他为此多次向儿女们解释:“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裕,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就不要住在这里了。”

一些跟随刘伯承多年,看着他的子女长大成人的同志感到这样太委屈孩子了,就跟他说:“首长太不近人情了,子女结婚是大事,暂住一下家中都不让,太过分了吧。”

刘伯承微笑着摆了摆手,说:“我的住房是国家给我的,供我办公之用,孩子成年后,就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再住我的房子,就情理不通了。”

出行绝不搞特殊

刘伯承夫妇对子女的要求非常严格,不让子女有任何特殊待遇。汪荣华也常对子女们说:“警卫员、秘书是上级分配给爸爸工作的,除他之外,我们家属子女谁也没有使用的权力。”此外,刘伯承的车也决不允许家属乘坐,就连汪荣华上下班也像普通老百姓一样,一年四季都骑着自行车。每年寒暑假的时候,孩子们从外地回来或开学时离开南京,也不允许用车接送,而是让孩子们自己乘坐公共汽车往返。

南京刚解放的时候,刘伯承是南京市市长。有一天,他带着孩子们去参观中山陵,到了那里,看到一张通知,说那天因故不能接待参观者。正当刘伯承准备带着孩子们回去时,中山陵的负责干部赶来了,对刘伯承客气地说:“欢迎首长来参观。”然而刘伯承还是坚持服从规定,拒绝了进去参观的邀请。

回家的路上,他语重心长的对孩子们说:“爸爸虽然是个高级干部,但和普通工作人员一样,都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也应该按规定办事,不能搞特殊化。”

重视抓学习

刘伯承武将的名声无人不知,但实际上他还是个书生。在刘伯承子女的记忆中,父亲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都在看书,一钻进书里什么都忘了。有一次,孩子们在楼上闻到一股烧焦了的味道,赶忙跑下楼看,原来是电线短路了,可是在楼下看书的父亲全然不知,还捧着书端坐在椅子上。

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刘伯承的要求极其严格。而且无论多忙,都会经常抽出时间检查孩子们的功课。除了要求孩子们完成学校留的作业外,还会要求他们背诵一些文章。例如,鲁迅的散文、毛主席的讲话、古人的佳作等。

指挥千军万马的老元帅,对子女的教育很是心细如发。有一次,刘伯承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中国青年》,让孩子们读其中的一篇文章《审判后的谈话》,这是一位教授的儿子犯了罪,受审判后教授发表的谈话。

晚饭时分,刘伯承一边吃饭一边对孩子们说:“由于爸爸为革命做了一些贡献,所以党和国家给了爸爸优厚的待遇。在这种优越的环境中,你们千万不能产生骄傲自大、高人一等的思想,因为你们现在一点本事也没有,千万不能学那个教授的儿子啊。”

最后,刘伯承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是打扫舞台的,把三座大山推倒了,把舞台整理好了,唱戏要靠你们,你们要想唱好戏,就要好好学习,唱戏要靠真本事。”

就这样,刘伯承巧妙的利用杂志上的一个真实案例,生动的教育了子女,可谓用心良苦。

猜你喜欢
刘伯承子女孩子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她为“破烂王”子女办幼儿园
刘伯承治校三法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