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条刷屏的影视新闻是,一季度中国电影票房狂飙突进,突破200亿元,超越北美成为全球第一。于是乎,线上线下,一片欢呼雀跃。超越美国,是伟大的民族复兴梦的一部分,电影票房率先突破,确实可喜可贺!因此,不少主流媒体高歌“厉害了,中国电影”,赞美其“创纪录”、“世界第一”的“速度与激情”等等。甚至就认为中国一跃成为电影强国了。但电影大国是否等于电影强国,电影票房是否等于电影艺术,这个道理,本来不证自明。但为了不被质疑为强词夺理,还是有必要把个中道理掰开来说说。
最赚钱的时期,却是口碑最差的时期,这大概是与中国电影强国论最不合拍的“杂音”。
骂声最大的,当数著名编剧宋方金。他在《吐槽大会》上演讲说,中国电影被五种人(制片人、导演等)带坏了,“我工作的这个影视行业,充斥着资本的奴隶、文化的杂种、故事的乞丐、精神的侏儒。中国影视行业没有文化自信,只有文化他信!”著名影视编剧、作家王斌也愤激地表示“编剧在今天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代名词”,“我们从来没有见过像中国电影这么大面积地出售这么无耻、这么廉价、这么没有价值观没有理想的电影!”
骂声很大,但没人伸头出来接,说明骂得还是有些道理。至少,放在电影强国的论题下可以讨论一下,他们的骂,哪些有理。
在我看来,当下中国电影,最让人不满意者,是缺骨少魂。缺骨,乃指电影离现实太远,缺少鲜活的生活,闭门造车,胡编乱造。少魂,是指电影精神苍白,既缺乏对生活与艺术的独立思考和创造,也没有反映时代精神。
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投资纷纷远离现实题材,早就是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投资方怕投,担心踩到地雷。导演不愿导,怕不挣钱,吃不上羊肉反惹一身骚。
于是,中国银幕上充斥了各种神神叨叨的霸道总裁、莫名其妙的受虐狂、矫情造作的男女,散发着铜臭的爱情、空洞虚假的励志故事,充斥了挖坟盗墓、穿越复活的盗贼鬼怪……这种银幕奇观,很像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时期,鸳鸯蝴蝶,怪力乱神,大行其市。而我们置身其中,正经历深刻转型的大时代,屡屡耳闻目睹、触目惊心的各种社会问题,在电影中都杳无声息,难觅踪迹。即使偶有现实题材作品,也是叫好难叫座。《万箭穿心》,能穿透世态人心,却穿不透市场迷局。《钢的琴》,能奏出底层人们心灵的和谐之音,却和市场弹不到一个调调。类似的遭遇,在《天狗》、《光荣的愤怒》、《Hello,树先生!》、《立春》等影片身上,一次次发生。
当下中国电影精神的苍白也令人吃惊。《小时代》等批量生产的青春片,《爸爸去哪里》等“综艺片”(思想生产上的低能,与概念炒作上的高能,也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奇特现象),许多刻意搞怪的喜剧片,把中国人刻意塑造成一群精神空虚的、物化的、媚俗的、无病呻吟的“小人”。时代的声音,人民的力量,听不到,发不出!我不相信这是中国电影人江郎才尽,而是他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是他们缺少责任感,缺少为时代、为人民的担当。
中国电影其实有着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1930年代的左翼电影,敢于直面社会各种黑暗和不公,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振臂呐喊,创造了《渔光曲》、《马路天使》、《十字街头》、《桃李劫》等一批不朽的经典。1940年代,《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万家灯火》等影片,无论是书写个人命运,还是表现民族史诗,都与时代紧紧地拥抱。激情迸发的1980年代,无论是呼应现实的《牧马人》、《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等影片,还是在艺术上锐意一新的《黄土地》、《一个和八个》、《红高粱》等影片,都向世界显示了中国电影的国际高度。1990年代,第六代的《小武》、《十七岁单车》、《站台》等影片,它们生存得很卑微,形象却很高大。但进入新世纪,电影产业大发展了,票房年年攀升了,却很难列出一个名作名单。为什么?刻意回避问题和矛盾,不是强,而是软、格局小。
电影强国的重要标志,不止看它如何在本土市场呼风唤雨,更看它向他国的输出能力。
好莱坞称霸世界的历程中,没少遭到反抗。“抵抗好莱坞”之类的口号,在欧洲,在亚洲,都很响亮。许多国家都把好莱坞视为本国电影产业、电影文化,甚至意识形态的威胁。法国前文化部长马尔罗提出的“文化例外论”,韩国的“光头运动”,锋芒所指,都是好莱坞。但好莱坞的巨大车轮,还是在全世界肆意碾轧。1990年代的中国大陆市场,好莱坞电影占据绝对优势,国产电影经营惨淡。1998年,一部《泰坦尼克号》,狂扫中国国内近三分之一票房。进入新世纪,中国电影大幅度收复市场失地,好莱坞票房占比持续下降。但这只巨兽依然能量巨大,动辄揽金数十亿。即使在他们本土市场表现平平的平庸之作,如《变形金刚5》、《加勒比海盗5》等大片,但中国内地票房均超10亿元。最近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票房已接近34亿。2017年,好莱坞海外市场票房占比73%。
而反观国产电影的输出能力,表现实在让人羞愧。最近这几年,年年都有“现象级”票房冠军影片杀出,2015年有《捉妖记》,2016年有《美人鱼》,2017年有《战狼2》,它们的国内票房屡破纪录,但在国际上的认可度却不高,市场反应平淡无奇。从票房总趋势看,2012——2017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一直呈增长态势(2016、2017年增长速度稍慢),平均增速超过20%,但占比从未超过国内市场的十分之一。而有些在国内市场呼风唤雨的影片,拿到海外,简直就是个笑话。如国内票房达到7亿多元的《致青春》,北美票房竟不足万元。而揽金达4.88亿的《小时代》,也只区区4.38万美元。而且,据说这个业绩还要感谢北美留学生们。
中国电影的输出难题不少,意识形态壁垒、文化折扣现象、不谙熟海外营销策略等等,但这远非最重要的问题。必须老老实实承认,中国电影与国际水准、与海外受众需求的巨大差距是全方位的。这种差距,既体现在讲故事能力不足,也体现在塑造人物能力不够,还体现在价值观的共振不够上。而后者,往往是决定性的。我很欣赏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长高长力的一段话:“不要因为没有艺术才华就怪罪题材不好”,“摔跤是个冷门题材,是奥运会的冷门项目,电视转播收视率低,但是印度拍出来就有高票房。我说,你是不想拍《摔跤吧!爸爸》,只想拍‘过来吧,小姨子’、‘别这样,姐夫’”,话虽刻薄,道理却通透。《摔跤吧!爸爸》,不止是励志或“为国争光”,其中包含着价值观的东西,人的尊严、梦想、自由发展与个性,这些都超越了单一民族的价值尺度,具有普遍的价值和意义。
另有一个即将浮出水面的问题,就是外国影片配额制。1999年,中国为加入WTO,承诺以海外分账的形式每年进口20部影片,2012年2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美,签署了一个“谅解备忘录”。中国同意每年再增加14部分账影片的名额。这个备忘录已于去年底到期。新的协议正在幕后谈判中。配额再增加几无悬念,悬念在增多增少。能看到更多国外优秀之作,给中国观众的眼睛吃更好的“冰激凌”,自然是件好事,但对于中国国产电影来说,考验又要升级。
好莱坞胸脯一拍,我的市场是开放的,欢迎你来,但也请你欢迎我去。我们也去了,可人家观众不怎么买账,怎么办?
观察好莱坞电影的票房构成,发现其最赚钱的影片是科幻类型。凭借先进的科学观念、高超的工艺和制作水准,好莱坞科幻电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横扫世界电影市场。截至2018年6月,世界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十部电影均由好莱坞生产,而这十部中就有七部是科幻电影,其中《阿凡达》一片攫取27.8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80多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那大把大把、花花绿绿的美元,60%以上来自海外市场。《阿凡达》的海外票房占比高达72.7%。中国在海外最叫得响的类型还是武侠片。张艺谋的《英雄》是迄今海外票房最高者,全球票房达到1.7亿美元。这个中国电影的神话,但却仅为《阿凡达》总票房的8.2%。而中国电影票房的构成,以喜剧片、悬念片、战争片为主,科幻电影不仅数量少,仅有的几部,如《大气层消失》,还是科技含量较低的所谓“软科幻”。科幻电影畅行世界,除了本身质量外,其遭遇意识形态壁垒较少也是重要原因。但科幻电影,却不是谁想玩就玩的。
玩科幻片,首先要靠高科技。地球未来,宇宙星空,奇异生物,酷炫武器,新颖的科学装置……凡是想象出来的各种玩意儿,都需要高科技进行完美的视觉呈现。当代电影特效,“特”在高科技。它们对电影工业化水准的要求之高,非一般所能想象。好莱坞科幻大片的片尾字幕,常常要出好几分钟。《阿凡达》片尾出了三分半钟才完。为什么?因为它分工非常精细。而制作工业水准,恰恰是中国电影最大的短板。2016年,《三体》电影团队解散,项目无限期搁置,原因就在于制作力量不逮。在这方面,我们的能力甚至比不上韩国。国内很多大制作需要的特效,后期制作往往要放到韩国去做。冯小刚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后期都是韩国团队做的。2017年,因为萨德事件影响,中韩影视合拍片为零。但韩国对中国的影视服务出口(主要是制作技术和劳务)增幅却达到81.8%,总计7806万美元(数据来源韩国电影振兴协会网站)。如今,电影界又提出了新概念:“重工业电影”。其内涵,除了大投资,更需大工业支撑。
科幻电影更重要的是玩创意,玩想象力。脑洞不够大,想象力贫乏,是中国电影的顽症,科幻电影尤其如此。科幻电影有四个母题:对外星人入侵以及与地外文明接触的幻想、时间旅行(穿越)、星际旅行、对人与科技或人与宇宙的关系的思考。每个母题的创作,都既需要天马行空、心骛八极的想象力,也需要深厚的现代科技知识,尤其需要先进的科学思维和科学观念。你不可能想象,注意力集中于盗墓、复活、穿越的中国电影编剧,如何构思《星际迷航》的。你也不可能想象,70岁的斯皮尔伯格还能拍出《头号玩家》这样的神作!
但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出去,要成为真正的电影强国,科幻电影,又是必须出征的军团。
1995年,中国决定每年引进十部大片,刺激疲软的国内市场时,换来一片“狼来了”的哀嚎。记得当时笔者写了篇豆腐块小文,呼吁中国电影“腰板硬起来”。二十三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电影在好莱坞的群狼扑食中,依然傲然立世,产业规模越做越大,当然值得骄傲。但此时,倘不清醒,意淫在“电影强国”中沾沾自喜,不思进取,不仅强不了,距离甩得越来越远,也是极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