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保罗
2018年的上半年,广州经济展示出诸多亮点。而且,它们无不是中国经济急需的“强心剂”。
在不少人担忧外资撤资,人民币汇率贬值的时点,广州上半年引进外资的成绩可谓惊艳,而且都是“大块头”。全市吸收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涉及合同外资79.8亿美元,增长33.2%。大项目和长期投资,这两个特征背后是外资对这座城市的坚定信心。
在反击经济“脱实向虚”战斗中,广州更在一线城市中做出了表率,广州一直都是务实派。
上半年,广州的工业投资增长 54.3%。比数字重要的,是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0.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5%。
在广州,创业者、普通人也信心饱满,安居乐业,一系列数据专治中国人时下的各种“焦虑”—上半年,广州新设市场主体21 .17万户,增长44 .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88.9亿元,增长7.8%,连续31年稳居全国第三。
成绩单背后,是广州的努力。近年来,中国城市和很多国人一样陷入焦虑,后者是人生焦虑,而前者是GDP焦虑。但广州看得更远,这座城悄悄实现了产业“从旧到新”的深度转型,构建了城市创新经济的底层架构,广州未来,将有赖于这种架构的长期支撑。
广州还在国际上刷新了自己的城市名片,在国际主流政商界重新树立起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形象。在全球愈发扁平的时代,“国际范儿”形象的背后是公共服务的品质,而城市的国际形象更是城市的国际信用,这将为广州带来更多可能性。
如果说广交会是广州改革开放一直以来的标志,那么2017年的《财富》全球论坛则是新的里程碑。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意义不同。不同的背后,是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城市形象的革新。
广交会代表着传统,它是珠三角经济地理“前店后厂”模式的展现。珠三角是“厂”,广州是“店”,形象来说,广交会则是定期顾客、厂商的联谊和交流大会。那些缺乏海外销售渠道的中国中小企业,纷纷以广交会为跳板,代表“中国制造”,走向全球。
财富论坛则代表另一个阶段,出现了两个不同于以往的大趋势。一是中国和世界的交互变得更加平等,政商两界的精英可以平等对话,而不是中国企业单向需要海外市场和资本;二是,中国经济已经从引进制造业外资,过渡和升级到吸引500强为代表的高端要素上。
财富500强,是全球经济的主宰,它们掌控着全球FDI(外商直接投资)的90%、核心技术的80%、国际贸易的70%,以及生产环节的40%。广州新一轮经济转型,必须借力于这个群体。
在这种背景下,《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它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众多符号性事件之一,也是广州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
2015年,中国经济“破七”。此后,国内外充满了对中国的某种担忧,但《财富》杂志总裁穆瑞澜却在广州看到了勃勃生机。穆瑞澜说,广州企业所展示出来的创新让他印象深刻。他说,全球产业变革迅速,城市必须找到新方法来适应。开放与创新,正是广州保持其在中国城市中的领先地位所需具备的品质。
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经济领域的形象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固化。汽车、石化、广交会等成为了广州经济的标签。这种标签是对广州存量经济的肯定,但在全球产业变革加快的时代,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一些创新资源会认为这座城市缺乏集聚效应,因而却步。
因此,广州必须主动推介自身改革和转型的成果。近年来,广州在亮相国际重要场合的频率明显变高。在全球政商云集的达沃斯,“中国广州”已成为一个符号。广交朋友,是城市顺应全球政治变化,以及产业变革的理性抉择。全球大市场越发平滑,500强大企业忠于股东,而没有国界,吸引它们即是为城市赢得未来。
广州的努力获得了回报,回报是潜力和后劲。增城富士康项目、思科智慧城、GE生物医药园、韩国LG Display等500强高端项目纷至沓来,在当下的特殊时点,这在全国一线城市中,极为罕见。以2018年上半年为例,广州投资总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外资项目就有88个,增长1.2倍。
全球大市场越发平滑,500 强大企业忠于股东,而没有国界,吸引它们即是为城市赢得未来。
国际性要素积聚,城市国际性排名也不断提升。2018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 23)报告排名中,广州三次入选,在全球96个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28位。
对广州来说,城市国际形象的主动重构,与内部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产业的发展,两者是有机统一、互为促进的。换句话说,广州越来越“国际范儿”的同时,也越来越“科技范儿”。
继《财富》全球论坛成功举办之后,一场全球科技行业的盛会也将来到广州。2018年11月,《财富》全球科技论坛也将在广州召开,主题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创新”。这是该论坛首次来到中国。
对论坛在广州举办的原因,穆瑞澜的观点非常到位。在他看来,广州一直以商贸闻名世界,但现在全世界必须要看到广州的科技创新活力,要借《财富》全球科技论坛,讓世界看到这种活力。
活力来自于近年来的广州产业的主动转型,特别是高新产业底层架构的构建。2018年3月,广州印发《广州市加快IAB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提出,到2022年,广州IAB产业总规模要超10000亿。“IAB”即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的英文简写。
发力IAB产业,这是一座城市基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的理性选择。广州传统产业—石化、汽车和商贸都面临瓶颈,环保压力、国家产业政策限制、汽车市场饱和、电子商务线上替代等因素,越发制约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
广州必须找到突破口。它必须既能发挥原有优势,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同时也能把握住未来产业变革的趋势,为城市积蓄动能。显然,IAB产业是最好的选择。
企业的投资热情是某个产业发展的最有力证明。2018年上半年,广州IAB产业投资354.75亿元,增长16.6%。
富士康、LG、思科智慧城合计完成投资近200亿元,带动康宁玻璃、LG化学偏光片、伟创力等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落户;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营业收入增长90%以上,腾讯科技、阿里巴巴华南技术等9家公司增长1倍以上;百济神州生物制药项目、GE生物科技园中试项目等新增投资近2亿元。
IAB作为龙头产业,对传统行业也发挥了巨大带动作用,汽车就是明显例子。目前,广州的汽车产业正在加速向绿色、智能方向转型,上半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9倍,广汽智能网联项目加快建设,还引进和培育小鹏汽车、睿驰电动汽车、小马智行、景驰科技等新能源汽车和无人驾驶领域创新企业。
在整个工业投资领域,上半年,广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6%和7.4%,35个行业中有23个产值正增长。其中,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制造业比重67.1%,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比达47.5%,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1%,比一季度提高6.6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基础设施投资和工业投资分别增长11.7%和54.3%。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30.6%,工业技改投资增长36.5%。
微观层面,创业潮涌。2018年上半年,广州新设市场主体21.17万户,增长44.8%。信息服务、商务服务、金融、科技服务等行业新设市场主体均分别增长107%、78.5%、77.9%、51.6%。新增外商企业增长1.17倍,也集中在金融、信息服务等行业。
可以说,广州近年来不但在全国一线城市中率先扭转了经济“脱实向虚”趋势,而且还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的稳步升级换代。在这个基础上,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底层架构已经成型,在公共服务、产业框架和人才配置上,广州已做好迎接新一轮产业大潮袭来的准备。
如果说城市国际化和产业高端化是两个方向,国际性大项目的引进则是这两个大方向的战略凭借和实体支撑。
广州的大项目在近两年开始发力。2017年3月,富士康10.5代8K显示器全生态产业园在增城动工,投资总额达610亿元,是广州改革开放以来单笔投资最大投资,也是全球最先进的显示器项目,未来年产值将达千亿。
2017年4月,中国首个以智能制造云产业为核心、产值将达千亿的思科(广州)智慧城项目在番禺动工。该项目可创造7万~8万个就业岗位,吸引常住人口4万~5万。
2017年6月,通用电气医疗集团GE生物科技园项目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动工。该项目是GE医疗集团在亚洲首个生物科技园,年产值预计40亿~80亿美元,将打造世界领先的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创新特色园区。
2018年7月,投资额460亿人民币的LG Display 8.5代OLED面板生产线项目落户黄埔区、广州开发区。该生产线是国内首条8.5代OLED面板生产线,也是LG Display在韩国本土外建立的首条大尺寸OLED面板生产线。
在公共服务、产业框架和人才配置上,广州已做好迎接新一轮产业大潮袭来的准备。
为什么广州引进的都是大项目?实际上,广州这种高超的引资策略几乎可以写进管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的教科书。因为,它踩准了国际产业变革的步伐,并且与城市的原有禀赋进行了紧密结合。
从本质上讲,大项目类似于现代产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一个大企业可以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催生一个巨型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将成长出大量有着无限可能的中小企业。而且,在这种集聚生态之下,还能产生巨大的技术、知识的外溢效应,降低生态圈内中小企业的创业壁垒和成本。
比如,珠江东岸的IT硬件产业集群独步全球,它之所以形成,就在于富士康这样的“大平台”的入驻,能为创业中小企业提供制造外包和人才外溢。
另外,当前经济领域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企业群体的结构固化,这意味着大企业、大项目成为了城市经济快速转型的“杠桿”。
先看一组数据,2017年,中国企业500强的营业收入达到64.00万亿元,相当于我国GDP的86%。而且,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大”即意味着“强”,金融资源会源源不断地涌入大企业,形成一种“大者恒强”的循环模式。
在这种背景之下,引进大企业不但意味着经济的规模,更意味着对国内低成本金融资源的引入。广州近两年在各项金融指标的进步,便一定程度上是大项目带来的资金沉淀,进而触发了金融创新和实体经济共同发展的结果。
在大项目的基础上,广州的经济空间配置也将不断优化。未来,广州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设10个“产业龙头+主导产业链+产业创新中心+产业资金+产业服务平台+产业社区”六位一体融合发展的价值创新园区。到2020年,这10个园区将成为广州集聚高端产业新平台、广州经济发展新引擎、产城融合发展新示范。
按照规划,5年后,广州IAB产业产值将突破万亿。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靠所有市场主体的创新。
创新,正在广州蔓延。2018年上半年,广州有7956家企业进入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信息库,位居各城市首位;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截至6月底,广州市有效发明专利量43956件,增长24%。
某种意义上讲,过去几年,广州掀起了属于自己的新一轮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传统产业大城向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革新。更重要的是,构建起了未来产业变革的底层架构。
改革创新永不停,这是广州的使命。这座城,正迎来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