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东 张惠芳 杨乔乔 任婉晴
2008年8月8日拍摄的天安门广场上空燃放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烟火《历史足迹》上的“脚印”
201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整整十周年。
十年回望,尽管开幕式当天北京夜空之上的大脚印早已散去,奥运会的十几天赛事早已成为记忆,不过,北京奥运会的“遗迹”,早已不知不觉渗透进北京这座城市乃至城市之外的各个角落。
“三亿人上冰雪”“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2015年中国成功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前的官方表述,透露出浓厚的群众体育特色。
事实上,2001年申办北京奥运会成功之后。社区便民体育设施与正规比赛场馆同时开始兴建。
2004年,北京“全民健身工程”总投资为1.173亿元,总配件数1229个,总面积82.6万平方米。与刚刚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的头几年相比,全市全民健身项目的投资金额增长近5倍。
截至2015年,北京全市已有体育场地20075个,配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8261套、市级彩票公益金全民健身专项活动场地3126片。体育生活化社区实现了全市覆盖。
国家体育总局相关负责人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表示。全民健身目前面临着“健身去哪儿”的难题。这也是下一步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根据2017年。北京市体育局副局长杨海滨的表述,社区体育和群众体育投入,最终将要形成“15分钟的健身圈”。目前距离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事实上,通过举办奥运会提高全民健身参与率,是不少奥运会举办城市期待获得的重要奥运遗产。
比如,英国国家卫生部曾在筹备2012年奥运会过程中。考虑如何通过奥运会的筹办举办。遏制包括肥胖、性不健康和酒精滥用在内的健康问题。在北京市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之后,2003年北京市体育人口占全市人口的47%,到2004年已增至52.4%。
在体育人口增加的同时,一些新职业和行业也开始迅速发展,其中之一就是专业运动康复。正是在北京奥运会举办前后,这一行业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一开始的客户都是运动员,后来才有老百姓”,“大部分普通客户上门也是由于受到运动员群体评价的影响”。这是运动康复师总结出的行业发展路径。
就在北京举办奥运会那年,经国家体育总局批准。北京体育大学成立运动康复系。这是全国高校中开设的第一个运动康复专业。
宋健是运动康复系成立后的第二届学生。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宋健回忆称当时国内这一专业的教育幾乎是“一片空白”:“专业教材都没有。有些老师会从国外带来一些教材,我们看的有些教材甚至是打印版的。”
事实上。即便是在专业运动队里,运动康复的相关专业知识和人员也非常不足。毕业之前,宋健曾在国家花样滑冰队担任一年体能康复训练师,某次国际赛事中,就负责上场前给运动员做包扎防护。“这项工作之前基本都由教练代劳,教练很难说有多专业。”宋健说。
本科毕业后,宋健进入北京协和医院工作。当时。即便是医院的大夫们也对运动康复了解有限。“更不用说,一般大众听到运动康复,往往会问是不是就是按摩针灸?”宋健说。
截至2017年。全国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在40所左右。北京体育大学每年这一专业的毕业生最多,但仍超不过100个。
2017年年底,北京市卫计委透露,北京市三甲医院将全部设立康复科。不久之后,康复器具行业的发展又得到国家民政部等多部门的支持。
一些变化已经在细节中产生。“以前跑步比赛没人做运动防护。现在大型赛事的主办方会聘请专业运动康复人员讲赛前热身,准备训练。专业医院的大夫们也开始意识到手术后康复的重要性。”宋健说。截至2014年底,我国医院康复医学科门急诊人次已经达3100万。2015年则超过了4000万,增幅接近30%。
除了跟运动损伤相关的专业康复医学从无到有。更鲜为人知的一点是,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7年时间中,北京市的院前急救服务能力成倍提升:反应时间从2001年的30分钟,提高至10分钟。
2001年7月,北京市申奥成功,9月,北京市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俗称999)成立。从此,北京市拥有了120与999两套救援体系。在筹备奥运会的7年时间里,北京市的急救站点从28个增长为233个。救护车从40辆增长为617辆,急救人员从370人增长为2105人,急救电话呼叫量从每年9万人次增长为36万人次。
如今,十年之后,2018年7月19日,北京市卫计委公布了《北京市院前医疗急救机构设置规划指导意见》。北京市将再次加密急救网络,全市将规划设置急救工作站288个,每3万人口配置1辆院前医疗急救救护车。
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程过半时,奥组委8月20日曾举行过一场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转达了一些国际单项组织对北京市民和世界各地观众的赞美——要给他们“发一块大大的金牌”。这些国际单项组织之所以主张颁给市民和观众金牌。是因为奥运场馆内并没有出现垃圾遍地的情况。这有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当时的新闻发言人把这种观赛礼仪的提升,归结为赛前数年就开始的塑造文明新风的努力。2006、2007年,北京一些小区及部分公交车上开始出现一条标语“深入开展‘迎讲树活动,建设和谐社会首善之区”。所谓的“迎讲树”指的就是“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涵盖了观赛礼仪、不乱丢垃圾、不随地吐痰、养成排队习惯等各个方面。时至今日,这些当初的“新风”已经成了北京市民们的日常习惯。
事实上,奥运会在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中发挥的作用远不止于此。
“中国人注重文明礼貌。一说家里要来客人,很多平时难提倡的事情也能很顺利地推行下去。”北京奥运城市发展促进会秘书长付晓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北京市就陆续有居民小区尝试过短暂的垃圾分类。2000年,政府部门主导推行垃圾分类。申奥成功后,垃圾分类作为履行申办奥运会承诺的一部分,成为“绿色奥运”涵盖的内容之一。当时的分类标准主要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两类。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北京市第一座垃圾焚烧厂建成投产。也有了堆肥场。生活垃圾分类标准也越来越细化。增加了一项“厨余垃圾”。生活垃圾分类的理念也借着奥运会传播得越来越广。
另一项绕不开的社会文明遗产则是志愿者体系的建立。
2008年北京奥运会有170万名志愿者。其中赛会志愿者10万名。城市志愿者40万名,社会志愿者100万名,拉拉队志愿者20万名。
迄今。身着“北京蓝”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都是我国规模最大的志愿服务活动。
当时,《纽约时报》网站还专门刊文赞扬了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从新泽西启程,在航班因雷雨延误两小时、并且又飞行了12个小时之后。我终于抵达了漂亮的北京新机场。当时。没有什么比那里的数百名志愿者更让人心情舒畅了——他们年纪轻轻,准备充分,时刻都洋溢着笑容,英语也刚刚够用。奥运会总是伴随着志愿者,到处都能看见他们穿着光鲜的制服四处忙碌,没有了他们,奥运会简直无法运作。如果说我的第一印象没有出错的话。北京在招募志愿者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
2008年,也被称为中国志愿服务元年。或者说,中国志愿服务的时代,亦由此开启。
赛后,我国的志愿服务体系逐渐向法制化靠拢。2007年9月,北京市首先为志愿服务提供法制保障,出台了《北京市志愿服务促进条例》。截至2011年年底。18个省市自治区、7个副省级城市颁布实施了志愿服務条例或办法。2017年,全国性的志愿服务也有了法律保障。2017年12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正式实施。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有了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截至2017年6月30日,全国注册志愿者为4242万名。志愿者的职业分布广泛,其中学生志愿者人数最多;2017年以来,农民志愿者增长率最高,达到72.05%。
近几年,几乎在每次重大自然灾害现场,或者重大活动现场。以及日常社会公益活动中,都随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提升了社会的整体文明水平。
如今,回头看,或许很难体会到北京奥运会的科技水平。不过,在诸多技术领域,当年的奥运会是实实在在的“尝鲜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届宽带奥运会。在往届奥运会中,电视节目主要以卫星传送为主,带宽较高的高清电视所占的比例也较低,即使在雅典奥运期间,高清电视也只占约50%,但在北京奥运中。卫星、海缆、陆缆都成为赛事传输的重要方式。高清电视节目占到了70%至80%。如今。高清直播已经在体育赛事中普及。
如今,人们对5G时代的到来翘首以待,不过,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通过3G技术的使用。人们的观赛和阅读开始进入移动时代。
2008年4月1日,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秦皇岛、沈阳、深圳和广州8座奥运城市正式启动国产3G的社会化业务测试和试商用。视频通话、手机报、掌上手机电视等业务在3 G技术的支持下逐一实现。
2008年8月9日0:27,由新华社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出、新华社编辑的首张奥运开幕式手机报——号外《北京!北京!》诞生。在全球手机网民中,有相当一部分用户选择通过手机观看奥运比赛,其中,近45%的美国手机电视用户和近31%的英国手机电视用户成为北京奥运会的移动观众。
值得一提的还有,十年前,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近10万名观众在100多个观众通道经过人脸识别系统的快速身份验证,有序入场。这还是奥运会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技术应用。如今,这一技术正在成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最重要应用之一。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北京钟鼓楼
京津城际高铁是北京奥运会配套工程,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周通车。运营10年来,累计发送旅客2.5亿人次,接待了65个国家的300余名政要,各类国际组织200余批次5000多人考察体验,是中国高铁运营10周年的缩影。
从2001年申奥成功至今,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
2001年之前,北京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仅53.5 km:2003年地铁13号线、地铁八通线相继开通,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为114km;2007年10月,地铁5号线通车,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到了141km: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前,地铁10号线一期、奥运支线、机场线正式通车运营。至此,北京市内轨道交通通车里程达到200 km。7年时间里。北京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增加了近150km。
作为史上第一个举办“双奥”的城市,如今的北京,正经历着又一波奥运会带来的基础设施建设潮,城市进一步“提速”。
2022年冬奥会有3个比赛场地:北京市区、北京市延庆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连接三地的交通项目工程也就必不可少,比如全线长约174千米的京张高铁。
事实上,京张高铁早已列在国家铁路网整体规划中。不过,为配合保障冬奥会,设计时速有所提升,从原来的250公里提高至350公里。
另外一个冬奥会保障交通项目为兴延高速,位于京藏高速公路以西,呈南北走向,南起西北六环路兴隆口,北至延庆营城子立交收费站以北,路线全长约42.2km。兴延高速预计2018年年底竣工。除了冬奥会赛事保障功能,修建兴延高速本身也是缓解北京市西北方向京藏高速、京新高速交通压力的需要。